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土十条”周年庆之一:五十易其稿,三年终蝶变

分类:行业热点 > 土壤修复    发布时间:2017年5月16日 11:49    作者:中国环保在线    文章来源: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或许你我在平常的生活中都几乎感觉不到土壤的存在和意义,但它确实是让我们每天得以存活的基础。古人说“民以食为天”,而食却以土壤为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土壤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土壤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修复治理已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素有“土十条”之称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该计划的发布可以说是这个土壤修复事业的里程碑事件。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土十条”实施就满一周年,中国环保在线特推出“土十条”周年庆系列新闻专题,以飨读者。


继2013年9月“大气十条”与2015年4月“水十条”之后,“土十条”的出台堪称我国污染防治的第三张“王牌”,至此三大战役的“武器”装备齐全。


根据资料与媒体报道,“土十条”的起草工作最早开始于2013年5月,“五十易其稿”,千呼万唤最终呱呱坠地,终稿共10条35款,提出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加快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禁用高度、高残留农药等231项具体措施。


为了确保各项措施的切实落地,“土十条”提出了具体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作为当时一项举世瞩目的土壤修复全面战略部署,“土十条”并没有令人失望,可谓亮点十足:摸清土壤污染底数、推动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工作、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明确污染治理与修复主体、开展一批污染技术试点示范等等。


“土十条”的横空出世,给太多人带来了希望,随之而来的同样也有质疑。众所周知,与大气污染、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治理是一项更加复杂的系统工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并非三言两句能够说尽。更何况,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不能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耗费少则十几年多则上百年的时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土十条”的出台,对于我国的土壤污染治理现状,似乎仍旧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乐观的眺望,也有悲观的猜想,“土十条”从出台到当前,近一年来走得跌跌撞撞,有成绩,也有遗憾,并非完美无缺。今天,我们就“土十条”的大致情况做了简单回顾,希冀能够借此帮助广大读者记忆乃至加深印象。接下来的几版,让我们一同走进并剖析“土十条”,看它这一年来,有着怎样的“辛酸”历程。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