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作者:鲍聪颖
你住的小区有分类的垃圾桶吗?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会对垃圾先分类处理再丢进垃圾桶吗?垃圾分类的好处,你感受得到吗?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经推行数年,时至今日,有一定成效但问题也还不少。是什么原因导致生活垃圾分类难推动?其中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2017年初,北京市长蔡奇在调研会上曾指出,垃圾分类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细节,北京的垃圾分类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要有首善标准。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丰融园小区垃圾分类亭。人民网 鲍聪颖摄
“垃圾分类,北京先行”
要强制推进,更要精细化治理

5月9日,由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共同指导开展的“垃圾分类 志愿先行”志愿服务活动正式启动。
“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日前,伴随着垃圾分类志愿者发出的倡议,2017年北京市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月正式启动。近期北京将要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创建,示范片区内的有害垃圾将实现单独收集、单独储存、单独运输和单独处理。
事实上,垃圾分类在北京并不是新生事物,大家在街上随处可见的标有“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等标记的分类垃圾桶就是一种初步的垃圾分类,而北京作为第一批实施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至今已有17年。然而,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居民认知度低、管理不细致和缺少示范等多种原因,已经在北京实施多年的垃圾分类,效果并不太理想。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把生活垃圾仔细分成厨余、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并分别投放到规定的不同颜色垃圾桶里,结果环卫车一来,三个桶里的垃圾却倒在一起拉走了……
归根结底,在垃圾分类问题上,我们尚未找到其痛点所在。为什么居民分好类的垃圾,到了垃圾运送车这里,却又混装在一起了?这其中的原因是,虽然有的居民是分类了,但有的居民却没分类,根本达不到分类装车的要求,所以环卫工人只能混装,而垃圾焚烧厂也只能一并处理。从这就可以看出,垃圾分类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只要有一个环节掉链子了,就可能全盘皆输。
有学者经过研究后认为,北京垃圾分类并非没有进展,投放、收集、运输、处理4个环节都有做得好的试点社区,但缺少一条完整的示范线。比如,有的小区垃圾分类做得好,有的收运及时到位,还有的小区能高效就地处理垃圾、使其资源化利用,一些试点小区还用上了“互联网+”、“扫码兑换”等创新形式吸引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但如果不能很好地衔接配合,很难有大的成效。
那么事实情况如何呢? 记者实地走访了北京市西城区的几个小区。
实地探访一:
西城区大乘巷社区:摆脱“摆样子”式分类
西城区赵登禹路西侧,大乘巷小区深藏老城之中。在这个没有物业管理的居民小区里,楼房和小区设施略显老旧,然而就在这个不起眼的老旧小区里,430户居民自觉坚持垃圾分类,至今已有整整20年。
“其实垃圾分类一点儿不费劲”,大乘巷居民张静媛显得轻车熟路,“习惯成自然,更何况已经坚持了这么多年。”

北京市西城区大乘巷垃圾分类站。人民网 鲍聪颖摄
大乘巷不大,仅有两栋宿舍楼,430户居民。头一次走进小区,几乎每个人都会惊讶于垃圾桶的数量:每隔五六米,就有蓝、绿、灰三个一组的带盖垃圾桶,一个个数下来,竟有12组。居民在家中分门别类的垃圾,将会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里。

1996年12月,大乘巷小区家委会发出《致居民的一封信》,宣布小区的垃圾将分类投放,成为北京第一个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至今已有20年历史。人民网 鲍聪颖摄
74岁的崔湘文是这里的老住户。他清楚地记得,1996年12月,家委会门口的小黑板写上了《致居民的一封信》,宣布小区的垃圾将分类投放。自那时起,大乘巷成了北京第一个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
最初,垃圾分类并不精细,小区买来6个大垃圾桶,贴上不同标签,主要收集报纸、书本、塑料泡沫、碎玻璃和废铜烂铁。“后来,电视上总宣传国外先进的垃圾分类方法。我们就想着,既然外国人能做,那咱也能!”崔湘文回忆道,2000年左右,大乘巷的垃圾分类开始“与国际接轨”,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种。2012年以后,每季度还专门回收一次“利乐包”。这种常见的饮料包装一直是垃圾回收的世界性难题:如果直接焚烧,将产生大量二噁英,如果填埋,分解期又长达100年。
作为大乘巷小区的45名志愿者之一,崔湘文还自愿承担着垃圾分类的劝导工作。小区有新来的住户,他总要拿出一本宣传册塞给人家,看到错扔垃圾的居民,也要上前耐心叮嘱几句。除此之外,小区还聘请了6名垃圾分类指导员,一早一晚把守着垃圾桶,手把手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在持续不断的宣传中,小区居民逐渐增强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
20年间,大乘巷住户更迭,垃圾分类的老规矩却一年年保留下来。“有的街坊搬了家,新住处不施行垃圾分类,他们还说不适应,倒像是缺了什么似的”,张静媛告诉记者。
实地探访二:
金融街街道丰融园社区:文明习惯的培育需要较长的周期
源头分拣,是生活垃圾分类的最终目标。垃圾分类指导员,在目前垃圾分类初级阶段,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他们主要是帮助居民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但是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有个直观的经验,80年代北京随地吐痰现象非常严重,当时市里下大力气整顿,现在30年过去了,不随地吐痰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识。我认为,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至少也要一代人”。金融街街道城管科杨科长对记者表示,“我们家小孩子上学,也知道要垃圾分类。通过我们这十年来的努力,至少让居民意识到垃圾分类是对的,不分是错的,这就是一个很显著的进步”。
据了解,金融街街道有175名绿袖标指导员,按照西城区规定,每80-100户居民要配指导员1-2人。“每个街道根据实际情况不同,配备的指导员数量也不一样”,杨科长说。
垃圾分类是一个大系统,小区是前端。记者所走访的丰融园小区有18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平时工作中必须佩戴绿袖标上岗。他们有自己严格的工作流程,垃圾桶每周消毒一次,每天上午6:00—8:00,晚上6:00—8:00,每个垃圾分类指导员都要准时在自己责任片内工作。
杨科长介绍,指导员每天跟垃圾打交道,又脏又臭,比较辛苦,垃圾分类又是一个技术活儿。每年从4月到9月,街道每周拿出周四一天的时间,依托“中华环保基金会”这个公益性组织,给绿袖标指导员做垃圾分类工作的培训。此外,每年两次,对物业管理人员也会有相关培训。

西城区金融街街道丰融园小区垃圾分类指导员“绿袖标”大姐正在进行工作。人民网 鲍聪颖摄
听着杨科长的介绍,记者一抬头刚好看到一位“绿袖标”大姐——左手拿钩子,右手握夹子,把没分好的垃圾袋子用钩子勾出来,再用夹子二次分拣……上前一打听,绿袖标大姐姓李,老家河南,2002年就来丰融园做保洁方面的工作,2009年开始带上绿袖标,成为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
“前些年工作量大,垃圾扔的乱七八糟,没现在分得好;这几年量少了,居民意识提高了,比之前好得多”。李姐告诉记者,现在完成一栋楼前三组垃圾桶,最多只用半小时。“目前就是觉得厨余垃圾还需要提高,特别是餐巾纸和塑料袋,不能扔在厨余里面。”问李姐工作累不累,李姐笑道,“我就希望住户支持,比如看到厨余垃圾里面没有餐巾纸,心里可高兴!”
说起住户支持,丰融园小区物业韩经理有个直观感受,年轻人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不如老人。“道理可能都明白,但年轻人可能一来生活节奏快,没时间;二来随意性较强,做事不持久”。
针对这种情况,丰融园小区决定在宣传上下足功夫:一是在平时活动中穿插垃圾分类的宣传,二是在每周四垃圾减量日主题活动时宣传,三是入户宣传。“我们发现,宣传不系统,就没法给居民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干脆采取最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入户。我们分成四个季度,所有小区每季度入户宣传一遍,街道、居委会工作人员入户,给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赠送他们宣传折页、宣传品等”,韩经理告诉记者。
由街道监督、物业实施,是金融街街道主要的办法。通过多方检查、台账整理,及时总结归纳经验保证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效。此外,金融街街道也在尝试引入一家企业,由他们提供垃圾分类指导员。杨科长说,“我们想保留这样的物业,因为垃圾分类的终极目标还是归还给物业、归还给居民,让居民做好家中的分拣,物业做好小区的分类,再由街道、区里安排统一的清运。”
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合理利用 变垃圾为“有机”
今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实施方案提出,2020年底前,要在重点城市的城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其中必须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只不过,强制分类不能只体现在分类本身,而应形成一个有效机制,让整个垃圾分类的流程都得到规范和制约。

新华社机关食堂引进餐厨垃圾生化处理器,变废为“肥”。人民网 鲍聪颖摄
通过走访,记者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精细化管理是一大特点。垃圾分类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前端分类还需要后端的回收、利用和处理来配合。垃圾分类单纯靠自觉是不够的,这需要居民、环卫部门、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合力,才能逐渐步入正轨。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才能最终达到垃圾减量的目的。
从今年开始,北京每个区至少有1个街道,其他街道至少有1个社区,普遍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创建工作。通过示范片区,不断扩大垃圾分类的覆盖范围,城市核心区2020年将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末端决定前端,习惯决定效果”,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固废处冯向鹏解释说,这是居民垃圾分类处理的两个原则。末端决定前端,指的是目前的处理水平倒推至前端进行垃圾分类,而如果居民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就会减少二次机械分拣的工作量,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垃圾分类是个系统的工程,大致可分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西城区在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三方面做的还不错,但是在小区层面,尤其是平房区和胡同里,分类投放目前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今年4月份,西城区区长王少峰在回答记者关于“核心区到2020年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问题时介绍。他同时呼吁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市民都积极参与和支持垃圾分类工作,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再利用,“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王少峰表示。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