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系统谋划。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每一个环节都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广州注重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置、财政预算,到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以及政策法规体系,都围绕如何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来谋划与设计。
1.生活垃圾处理原则和技术路线
围绕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这一目标,学习借鉴国际先进城市成功经验,结合广州实际,确定了“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的生活垃圾分类原则,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机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等四大类,努力构建“居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垃圾分类体系;确定了“先减量、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后无害化焚烧、生化处理、填埋”的垃圾分类处理技术路线,确定了“原生垃圾零填埋、资源回收全利用”的垃圾分类处理目标。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认识到垃圾分类处理的有效性和重要意义,逐步形成社会共识。

广州垃圾分类
来源:网络
2. 垃圾分类全流程管理
结合广州经济、社会、人口、地理、历史及垃圾特性等特点,因地制宜,且行且试,对全市垃圾分类管理全流程进行系统梳理、总结,融合了环卫系统、再生资源系统和其他固废资源系统的功能,明确了“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及全过程监管”各环节的工作内容、部门职责,创新构建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全流程设计,实现了垃圾分类管理流程再造,推动各职能部门联动合作。
首先,在垃圾分类方面,尝试以学校、机关、团体单位垃圾分类示范带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创建,逐渐推进社区生活垃圾精准强制分类,最终促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已公布第一批强制分类覆盖范围内单位名单并在第一批强制分类覆盖范围内单位按照要求和标准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全市选取了100个样板小区创建,除从化增城选取5个样板小区外,其他各区都选择了10个样板小区的创建;并选取荔湾区作为试点,创建“三化四分类”的强制分类样板示范区。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制定了《广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在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增城等7个区20条村启动了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并于6月27日在从化莲麻村召开现场会,逐步促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其次,在源头分类投放方面,积极探索不同类别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形成并稳定了以社区“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为主、多种收集方式并存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式。目前全市开展“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社区达到832个,并形成了一批符合基层实际、各具优势、各有特色、市民群众欢迎的垃圾分类本地模式,如越秀“珠光”、荔湾“西村”、海珠“轻工”等各具特色的垃圾分类模式。
最后,在收运体系建设方面,改混合收运为分类收运。优化分类收运线路978条,重点规范餐厨垃圾分类收运转运点655个。积极建立有害垃圾、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其他垃圾等4条完整的收运线,增配各类垃圾分类收运车辆,规范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装运车辆标识持续推进餐饮垃圾收运试点工作,在越秀、天河、黄埔、番禺等区开展餐饮垃圾统一收运处置试点工作,与1129家餐饮垃圾产生单位签订收运协议,日均收运量约200吨。加强有害垃圾管理,建立完善收集、储存、处理规范化管理体系,在全市建立有害垃圾临时储存库60个,今年以来共分类收集废荧光灯管9.55万支,其他有害垃圾3.52吨。完善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全市36个镇已全部完成“一镇一站(压缩站)”建设,6268个自然村基本建成了1个以上生活垃圾规范收集点,以“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市(区)处理”的农村垃圾收运体系逐步稳定。
全流程管理的质量监督工作也是垃圾分类成败的重要环节。广州是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第三方评估制度,委托第三方采取不定时不定点的方式对全市开展垃圾分类检查,前三季度对全市11个区的108个(条)街(镇)进行了检查,其中共检查压缩站29个,物业小区229个,机团单位11个,学校1个,农贸市场117个,城中村14个。共发出督办函99份,收到复函95份,检查中共发现存在问题271处。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专项执法行动,截至9月22日止,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3350人次,检查强制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单位2737个,发出《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416份,目前已有241个单位完成整改。同时,对全市100个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居住小区的创建情况进行了摸查、督办,并进行了通报。
3. 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垃圾处理设施,目前正在建设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等5座资源热力电厂,其中第七资源热力电厂于2016年12月28日点火,第四资源热力电厂(一期)已具备点火条件。续建填埋处理设施1座,规划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厂7座,正在建设的1座,已立项的4座,正在立项的2座。计划新建设施3座,分别是兴丰应急填埋场、第四资源热力电厂二期工程、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生活垃圾应急综合处理项目。上述设施建成后,广州生活垃圾日焚烧处理能力将达到1.4万吨、生化处理能力4800吨。

广州一栋住宅楼地下车库里的大件可回收物品临时堆放点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