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到2020年,系统构建“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探索建立“无废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无废城市”建设示范模式。
1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解读《试点工作方案》时说,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对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转型,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部分地区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于固体废物减量、回收、利用与处置问题重视不够、考虑不足,严重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杜祥琬说,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使提升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水平与推进城市供给侧改革相衔接,与城市建设和管理有机融合,将推动城市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工业和农业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提高城市绿色发展水平。
清华大学教授李金惠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多亿吨,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700亿吨,快递包装等新业态带来的固体废物问题也不容忽视,部分地区垃圾围城、垃圾遍野已经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
“这些问题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是长期实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带来的必然结果。”李金惠说。
李金惠表示,通过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在统筹推进绿色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将提升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水平与推进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衔接。此外,《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开展绿色设计和绿色供应链建设、推动农业废弃物多途径利用、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强化危险废物全面安全管控、培育固体废物相关产业发展新模式等任务,将有效推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发展。
“无废城市”是否有经验可循?李金惠介绍说,近年来,日本、欧盟、新加坡在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可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提供借鉴经验。
例如,日本持续推进建设循环经济社会基本规划,目前已处于第三阶段(2013-2020年),提出建设循环型社会,通过促进生产、物流、消费以至废弃的过程中资源的有效使用与循环,将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负担降到最低程度。欧盟委员会先后发布了“迈向循环经济:欧洲零废物计划”“循环经济一揽子计划”,通过深化循环经济,推动产品、材料和资源的经济价值维持时间最大化、废物产生量最小化。
“尽管提法不尽相同,但核心是相似的,主要是为了建设一种新的经济体系和社会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自然资源瓶颈,以及废物处置对稀缺土地资源的占用问题。”李金惠说。
原标题:专家谈“无废城市”试点:将提升固废管理与供给侧改革相衔接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