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成效一直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在哪里?陕西省西安市对此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结果显示,人们的分类意识普遍薄弱,
垃圾处理方式也相对滞后。而且,垃圾分类的主体基本上是拾荒者和保洁员,落实难的“囧境”长期得不到改善。
说起垃圾,每个人肯定都不陌生。尽管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等地就被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17年过后,垃圾分类的效果仍不尽人意。今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从6月起,包括咸阳在内的国内46个城市将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陕西省西安虽暂未在首批行列,但也会实施。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制造的垃圾数量也“水涨船高”。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我们的日常生中,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天会产生约1公斤的垃圾。 与数量激增不相适应的是处理方式的滞后和分类观念的淡薄。一边是从业者垃圾清运工作的简单粗放,一边是居民倾倒垃圾的漫不经心,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多数停留在书面、口头中。那么在西安市,每天产生的数千吨垃圾,现在都是被怎么处理的?“垃圾分类”离我们又有多远呢?你家的小区有分类的
垃圾桶吗?你会对垃圾分类处理后再扔进去吗?垃圾分类的好处,你感受得到吗?
在西安街头或是大家居住的小区,有这样两类垃圾垃圾箱最为常见,一种是区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箱;而另一种则是普通垃圾箱。据观察发现,即使是分类回收的垃圾箱,投放在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个箱子内的垃圾,并没有什么明显不同。很多人坦言,扔垃圾时并不在意垃圾分类的事。
李先生家住高新区丈八四路罗马景福城小区,他表示,因为去年年底小区二期有几栋楼交付给新业主,有不少业主正在装修。然而,小区里的垃圾箱并没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分类设置,经常会见到生活垃圾和装修产生的垃圾都投放在垃圾箱内。
位于啤酒路上的光明小区,属于老小区,每栋楼前都放有一个黑色的垃圾箱,同样并无标注“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字样。8号楼的一位业主也说,他2006年入住该小区,生活垃圾都是扔在楼前垃圾箱里的,每天都有专人来清理。平时扔垃圾的时候也没考虑过那么多,只是在家中积攒下一些废电池之后才意识到没有分类垃圾箱是多么不方便。“都知道随便扔废旧电池不好,污染环境。之前我把电池暂时攒在抽屉里,可越存越多,有的都锈蚀流汤儿了,只好扔楼下垃圾箱里。”
随后,在多个小区走访的结果也是,没有放置分类垃圾箱,而这些小区大多数为老旧小区。如果说是因为垃圾箱设置上没有区分开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导致垃圾分类难实现,那么可区分的垃圾箱效果就真的好吗?
首先,大街街面上的垃圾箱随处可见,在可分类两种不同垃圾箱内,存放的垃圾没有什么明显区别。值得一提的是,走访者看到一位女士将一个饮料瓶丢在不可回收的垃圾箱内。在此路段的工作的一位保洁员解释说,现在的人生活节奏比较紧张,着急或者有什么事的话,直接一丢就走了,根本不注意这些细节问题。
边东街东泰城市之光小区北区设置了垃圾分类箱,一个标着可回收,一个标着不可回收,但里面的垃圾并不是很多,反而在距离分类箱1米的地方并排摆放着多个垃圾桶,个个被堆得冒尖。根据调查,其实,不论是街头还是小区内,虽然有分类垃圾箱,但“形同虚设”的情况并非个例,而是普遍现象。
探因:生活垃圾分类为何难落实
垃圾分类为何难?又难到哪里了呢?实际上,很多小区居民分不清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有些居民也明确表示,平时并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的习惯,居民们对于“垃圾分类”意识薄弱或成为主因之一。
居住在李家村万达的周女士说,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垃圾的分类问题。她意识中电池可能属于不可回收的,像易拉罐、矿泉水瓶之类属于可回收的。“再多了我也分不清。”平时家里在厨房和厕所各放一个垃圾袋,各种生活垃圾一律放置在两种袋子里,一块扔到垃圾桶。对于垃圾分类,的确有必要对这些垃圾从源头就开始分类,她表示将在网上查一些资料学习一下。周女士说,“自己虽然不是个铁杆的环保主义者,但这不代表我不关心环境保护。相信大部分人其实是和我一样的,虽然痛恨污染,但对于垃圾分类却并非很是热衷。”
2016年4月7日,西安市碑林区长乐坊街道金花社区东窑坊小区被批准作为居民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试运营小区试点四栋高层居民楼,1443户居民,专业公司负责全面运行。
经过一个月的设备安装和智能卡发放,5月初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全面投入使用。运营三个月期间,不断有媒体,政府人员到访,参观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先后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运行三个月取得显著成绩,其中共回收纸类垃圾2554.8千克,金属垃圾445.5千克,塑料垃圾225.1千克。居民参与率由53%提升到82%,垃圾投放率由51%提升到75%。
来源:三秦都市报 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