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庙岭将为“森林式产业园”代言
一提到红庙岭,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脏臭的垃圾山。不过,这种成见很快要改观了——红庙岭将打造森林式循环经济产业园。前日,记者驱车前往现场,探访福州第三高峰莲花峰下的数百名施工人员如何克服不利的气候条件,同步推进多个重点项目建设。

现场探访:
数百名工人
雨雾中施工
21日,记者从市区驱车上红庙岭,由于是山路且雾大,1个小时才到达园区。连日下雨,园内道路泥泞,记者换上工作人员准备的雨靴,走路深一脚浅一脚,好不容易来到园区海拔最高的在建工程——危险废物综合处置项目。
该项目占地200多亩,分多个工区、车间,只见室内室外上百名工人同时在施工,有的砌墙,有的制模,有的绑扎钢筋,还有的搭桥架……分工有序。
现场负责人介绍,红庙岭地处北郊山区福州第三高峰莲花峰下,海拔500多米,气候条件差,去年有200多天多雾。夏季紫外线强,3天就能晒脱皮,冬季又北风刺骨,总体施工条件比市区工地艰苦。
以危险废物综合处置项目为例,由于工期紧,室内不干难以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人员只好用烘干机烤干墙体。施工方根据天气状况适时调整施工安排,大雨天转到室内施工,天气好点就抓紧室外施工。等雾散去,人员就加班加点干,在开展过安全培训和演练的基础上,晚上开照明灯继续施工。
“高峰期有200多人施工,正月初四就复工,目前有150人左右,接下来还要再增加人手。多数工人长期吃住在园区内,有条件的才开车下山。”上述负责人介绍,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超过80%的工程量,力争4月投入运行,提升福州市工业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物的处置能力。
据悉,红庙岭目前有11个重点项目同步推进。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将在3月投入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工程拟在6月底完工……目前,数百名施工人员想方设法克服多雨、多雾甚至夏季多台风的不利气候条件,保质量赶工期。

危险废物综合处置项目施工现场。
见证变化:
从脏臭填埋场
向森林式产业园迈进
“红庙岭投资规模大增,项目布局越来越完善,目前处在施工最繁忙时期,不久后将迎接森林式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诞生。”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场场长郑炎斌说。他见证了这几年红庙岭的变化发展。
2017年、2018年,市城管委陆续启动红庙岭1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41亿元,达到红庙岭此前20余年投资总额的4倍。其中,8个项目去年底建成,其余项目连同今年增加的4个重点项目,将陆续于今年至明年底建成。
记者注意到,过去从福飞路上红庙岭,一路能闻到垃圾的臭味。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环卫部门对上山的垃圾运输车进行整治,车辆更新换代,密闭运输,并设置高清探头监控“滴洒漏”情况,上山路上已闻不到臭味。
“一提到以往的红庙岭,人们想到的关键词就是‘臭’。如今,一期垃圾填埋场正封场施工;二期填埋场今后也只作为应急库区。到2020年,红庙岭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将从过去填埋为主、发电为辅变为垃圾只烧不埋,100%焚烧发电。”郑炎斌说,不远的将来,红庙岭不但不臭,还干净美观。园区内的道路将打通,绿化得到提升,不仅北峰当地环境得到改善,整个福州市也更环保。
展望未来:
2020年全面实现
垃圾处理一体化
据悉,红庙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划用地5371多亩,除了已建成的8个项目,正在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工程、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园林及大件垃圾处理项目、生活垃圾焚烧协同处置项目、垃圾填埋场三期项目等。
在市城管委副主任杨立宏的手机里,有一张红庙岭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分布效果图。杨立宏介绍,建设项目覆盖垃圾处理前端、中端、末端所有链条。一体化建设而成的红庙岭循环经济产业园,在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同时,还能利用“托底工程”,协同处置园区各处理厂产生的垃圾。
杨立宏表示,到2020年,该产业园将全面竣工投用,还将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推动产业园区内各个项目高效运营。届时,红庙岭将成为全国先进的森林式循环经济产业园。
原标题:福州餐厨垃圾处理项目下月投入运行 红庙岭将为“森林式产业园”代言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