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王召明:生态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分类:固废观察 > 专家观点    发布时间:2019年3月14日 18:04    作者:陈梦谣    文章来源:中国固废网

3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召明做客新华网2019全国两会特别报道。提到生态修复,他表示,要找到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最佳措施,尊重大自然,沙漠也是地球的器官之一。

以下为访谈主要内容:

主持人:今年两会您带来了什么样的提案?

王召明:今年带来的第一个提案是关于“特色种业”的保护与应用,另一个提案是“生态指数”监测评价系统的建立。

主持人:您认为具备什么特色的种业才叫“特色种业”呢?这样的种业和一般的种业有什么区别?

王召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更养一方植物,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产,如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内蒙古武川的土豆。特产对于种业来说,就是种子找到了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每个地方都有适合生长的种子,就像中药里的“道地药材”一样。

主持人:在提案中,您提到了“生态指数”,请具体介绍一下。

王召明:“生态指数”是对每个地方生态的综合评价,每个地方的生态要素都是不一样的。首先,水、土壤、气候构成了各地的自然要素,在此基础上还有对应的产业,如生态圈内生产的肉、蛋、奶、蔬菜、果类、粮食等,另外还有产业数据。

主持人:今年您带来“建设‘生态指数’监测评价系统”的提案,请问这个体系的构建对生态环境保护能够起到哪些作用?

王召明:生态建设不仅是种树、种草,更重要的是生态系统的修复。在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生态系统内各个要素,包括水、土壤、气候、生物等,构建一个大循环。

在生态系统内要了解“生态指数”,这在每个地方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荒漠地区几平方米就有一棵树,有的荒漠草原则很荒凉,不能长乔木,只能有灌木和低矮的草类,但这就是它的最佳生态指数。提到生态修复,不一定只有造林,要找到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最佳措施,尊重大自然。沙漠也是地球的器官之一,但是当沙漠侵蚀了农田、道路、村庄、草原、森林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要治理了。生态系统的修复着重是生态恢复。

“生态指数”建立在生态大数据上,通过生态大数据可以了解每个地方的自然要素情况、产业要素情况。生态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要有人的活动和气候的变化,就会有生态的变化。通过“生态指数”的建立,我们可以让生态系统变得更好,更符合当地的自然要素条件。

各地产业发展要符合各地生态系统的状态,不能破坏干扰生态系统。产业发展一定会影响生态系统,但是我们要把它的影响减到最小,形成一种平衡。

主持人:如果把大数据和“特色种业”结合在一起,将会结出怎样的果实?

王召明:“特色种业”一定要建立在生态大数据之上,通过生态大数据来选择具体的特色种业。有了生态大数据,各地的特色种业是什么我们自然会很清楚,如果没有生态大数据,特色种业则会不好选择。

主持人: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已经连续多年履职了,能谈谈您的心得体会吗?

王召明:我的心得体会是提案和建议一定要基于自己平时调研的结果,而且一定要去自己熟悉的领域和专业调研,要从基础去了解,这样才能更有说服力。

(文字:陈梦谣 刘兰芳 剪辑:李婷玉 摄影:陈延特 导播:魏薇 摄像:张翔 潘越 陈扬 主持:郑琬 速记:王莉娜)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