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限塑令”被遗忘问题出在哪儿

分类:行业热点 > 固废处理    发布时间:2017年6月19日 10:48    作者:来源:解放日报    文章来源:

 ■徐冰

中国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限塑令”。然而,9年以来的实施效果有些尴尬。塑料袋收费后,消费者不在乎多花那么两三角钱,使“限塑令”不痛不痒、近似于无。假如不是媒体重提“限塑令”,想必很多人已经几乎忘了还有这个事情。

对于“限塑令”今天的尴尬,有人从监管上找疏漏。尤其在农贸市场上,塑料袋随手可获,根本看不到“限塑令”的作用;有人从价格杠杆上找问题,一个塑料袋两三角钱也确实没多少撬动力度;有人归结为消费者环保意识薄弱,应该大力加强环保宣传;还有人更干脆直接:既然塑料袋对环境有巨大污染,何不一禁了之?

上述想法当然都有道理,提出的对策也不是不可以权衡考虑。若想扭转“限塑令”的尴尬,遏制塑料袋污染,除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也无外乎一方面从政策上抬高产业门槛,另一方面发挥价格杠杆作用。用现在时兴的话来说,就是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同时发力。

可是,当前的限塑措施就是这么做的,为何还是未能收到预期的成效?

问题可能在于,政策设计者以及公众低估了“限塑”其实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塑料发明至今,早已成为一个产业体系,而且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形成了自我运行的“生态”。“限塑令”所要达到的目的,与其说是利益调整,不如说是生态转换。无疑,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限塑措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力度很多也都强于中国,但是塑料袋污染并未绝迹。因此,限字当头难及其余,兴冲冲热情高涨,对政策干预社会生活过于自信。

“三分钟热度”还反映了监督力量的缺失。2013年,“限塑令”实施5周年时,相关方面公布过一组数据:塑料购物袋减少2/3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袋670亿个。数据当然令人惊喜,但是今天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初始战果究竟是怎样消解的?是监管力量不够,还是政策设计逐渐落后于现实发展?我们几乎见不到对相关数据的动态分析,更难看到对限塑效果的持续追踪,直至媒体的报道再次让人“触目惊心”。

环保在今天之所以成为大问题,源于多年的积累。这本身就说明了,根本没有一锤定音、“毕其功于一役”的可能。

 


来源:解放日报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