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快刀斩“白色污染”:下狠手,多面切

分类:行业热点 > 固废处理    发布时间:2019年9月19日 14:08    作者:    文章来源:环保在线整理

  据悉,千吨级聚乳酸纤维生产线建成,这种生物基材料有望逐步替代石油化工材料,成为终结“白色污染”的又一个杀手锏。更重要的是,这种材料可降解优势明显的同时,生产成本控制有了巨大进展,规模化应用路线渐趋明朗。
 
  实际上,对抗“白色污染”的技术路线一直是科研关注的重点。
 
  “白色污染”所指向的废塑料往往是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常见的比如地膜、一次性餐具等。由于难降解,且近年来频频在食物链中出现,其带来的生态影响和安全威胁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
 
  那么可想而知,技术路线很容易集中于不可降解材料的替代,比如前述的聚乳酸生物基材料,再如二氧化碳基嵌段共聚物。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解孝林教授研究团队通过持续创新研究,合成了聚醋酸乙烯酯-b-PPC嵌段共聚物。这种新型嵌段共聚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具有全生物降解特点,有望实现实现PPC的高性能化、低成本化加工,为解决塑料“白色污染”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曾经,多伦多的一家公司将主意打到了“3D打印+食物垃圾=可生物降解塑料(PHA)”新技术上。PHA是一种新型功能材料,成本较高,制成的塑料制品很容易被真菌、藻类等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显然,如果能利用废弃物生产PHA,成本环节将更容易突破。
 
  当然,技术路线只是治理“白色污染”的其中一项,彻底解决白色污染问题需要多措并举。全国政协日前在北京召开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议题为“加大白色污染防治力度”。来看一下,现场都给出了哪些建议:
 
  “扩大限塑范围,全面禁止生产和销售无法回收的塑料产品,坚决取缔制作不合格塑料袋、农膜的生产和销售黑窝点。”
 
  “制定防治‘白色污染’的法律法规,增强‘限塑令’的刚性约束,将‘白色污染’防治纳入法制化轨道。”
 
  “严厉打击不符合标准产品和相关生产、销售、使用行为,特别是要把非标农用地膜作为治理重地,坚决杜绝进入市场、铺进农田。”
 
  “建议国家加大科技投入,突破生物降解地膜在寒区旱区使用的保温保墒、长覆膜寿命的难题。”
 
  “要把使用效果好的残膜回收机械纳入农机补贴,加以推广。”
 
  “如何将‘白色污染’治理纳入党政领导绩效考核和督查范围?”
 
  “建议对回收企业执行工业电价调整为农业电价,减轻企业的负担,确保回收利用企业能正常运转。”
 
  “在消费环节,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绿色消费氛围。”
 
  ......
 
  破除“白色污染”魔咒,任重道远,积极行动才能尽早收获成效。
 
  如江苏建立各类废旧农膜回收站近300个,力求高质量完成“2020年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目标任务;如济宁某区开展全城环保购物袋发放活动,希望更多的市民主动拒绝白色污染,养成少用塑料制品的习惯等。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