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硬功夫”还得“软支持” 汾渭平原大气治污如何攻坚?

分类:行业热点 > 大气防治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9日 9:09    作者:    文章来源:环保在线整理

  近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大气中国2019:中国污染防治办公室》记录并分析 2018 年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其中显示,2018 年,338 城市中共121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同比增加22 个城市
 
  从PM2.5年均浓度来看,169 个重点城市中共149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相比2017年,338 个城市由43μg/m3 下降至39μg/m3,尽管如此,仍有一半以上的城市PM2.5超标。
 
  通过首次公开的169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综合评估和排名来看,排在最后的三个城市分别是咸阳、渭南和临汾,都集中在三大重点区域之一的汾渭平原。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来,从2017年到2018年,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均有所下降,但对标国家确定的污染物排放目标可知,除了CO和SO2达标排放以外,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仍未达标,尤其是PM2.5和O3
 
  资料显示,2018年初,“汾渭平原”作为整体概念,首次被纳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究其根本,“煤”是汾渭平原污染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晋、陕、豫三个用煤大省,在能源消费中占比近90%,远高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导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均偏煤。
 
  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部主任雷宇对此表示,汾渭平原的治理工作,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需要长远的规划和设计。但在短期,可以针对性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如减少煤炭分散使用、推进重点行业治污改造,加强企业达标排放监管等。
 
  对于这些措施,都是老生常谈的了,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硬功夫”傍身,当然也不能缺少“软支持”。据了解,河北大气治理时,中央给予了大量的技术和资金支持,用了七年时间,才使得河北的空气质量改善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据此,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汾渭平原大气治理仍需中央持续支持,通过科研或资金支持才有可能使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另一方面,有专家建议,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要抓主要矛盾实现短期成效,夯实科学治霾基础以期长期改善,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说白了,也就是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世秋所提到的——在制定污染防控战略以及政策中,还要进行充分的社会经济分析,尽可能寻求和实施低成本的具有成本有效的污染控制策略和政策,让企业自觉地参与其中,并借此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2019年11月12日,《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发布,要求汾渭平原秋冬季期间(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
 
  以秋冬大气污染治理为过渡,打赢2020年蓝天保卫收官之战,汾渭平原的大气污染治理将迈进新的阶段,这不仅是对治理目标的追求,更涉及大气治污过程中所牵扯到的方方面面。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