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污水管网提质潮汹涌 一体化能否成为“扳局”先手棋

分类:行业热点 > 污水处理    发布时间:2020年3月20日 9:11    作者:筱阳    文章来源:环保在线

  一场以提质增效为核的污水处理转型浪潮,让埋在地下的“管网”重回聚光灯下。
 
  “黑臭在水里、问题在岸上、关键在管网。”目前,全国共建成并投入运营4800多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日总污水处理规模超过2亿m³。即便如此,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仍逐年下降,有些地区甚至低于150mg/L。源于科技日报公开的一组数据显示,2017年污水处理厂进水平均COD浓度低于350毫克/升的有24个;COD浓度低于250毫克/升的有12个省市。
 
  这也导致了一个怪现象:污水处理规模在增长,平均COD浓度却在下降。污水处理厂设计的生活污水进水COD是350mg/L,实际上不到150mg/L,也就是说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大量污水可能是经过大比例稀释以后的污水,本应发挥治污效果的污水处理厂却处理了大量地下水、雨水。
 
  污水管网摁下“快捷键”
 
  污水水量持续增加,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建设冗余度不足,以及规划的相应扩建工程不能及时建成投入运行,是水量超负荷的直接原因。这其中,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关键在于管网质量。城镇污水管网系统除了接受主要的生活污水外,同时还接收部分工业废水、垃圾渗滤液、初期雨水、以及其他非生活污水。污水管网一般分布在地下,属于地下的设施,然而在我国污水厂没有对污水管网进行管理之前,污水管网的管理企业并没有对这些设施进行相关维护。
 
  除了管网破损渗漏带来的污水外渗以外,核心原因是污水管网功能性和结构性的缺陷、以及雨污合流带来的外水入渗,症结所在还是管网的系统化建设。如新建管网铺设长度不足、已建管网雨水和污水混接现象严重、因管网材质差或维护不力等原因造成的管道破损等。
 
  管网“顽疾”到了不得不治的时候。2019年5月,多部委联合发布城镇污水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提出将进入污水处理厂生化需氧量(BOD)浓度提升到100mg/L的要求,折算到COD浓度则为约200—230mg/L。
 
  而要达到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的目标,必须更加聚焦城市地下的、看不见的排水管网修复、治理工作,加大投入财力物力提升管网的运输收纳能力从而提升污水收集率。叠加2020年作为“水十条”和“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政策层面的持续落地也将加速污水处理行业提质增效。根据“十三五”规划,全国的污水管网规模需要从2015年的29.65万公里扩大至 2020年的42.24万公里,新建近13万公里的管网。
 
  大体量 大投资 何以解渴?
 
  换言之,在未来的“十四五”治水蓝图中,污水管网将会是重要标的之一。
 
  作为污水处理行业的重要环节,无论新建管网还是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往往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在此前生态环境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全国现在仅污水管网的缺口就有40万公里左右,资金缺口在万亿元以上。缺口即意味着机遇,由此而来的市场投资体量也将令业界咋舌。仅就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而言,污水管网整体投资规模已达459亿元。
 
  但与此同时,存量管网目前质量普遍不佳,修复资金需求缺口大亦是管网建设市场化的难点。此前一段时间内,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治污,社会资本看中的是具有回报机制的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等属于市政基础设施,则甩给了地方政府,导致厂网分离。从资金来源上讲,目前各地均已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这部分费用中应包含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从实际可操作性来看,多数城市污水收集管网的折旧和维护成本要高于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维护成本,如果将管网成本纳入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将大幅提升,超出居民和企业的可承受能力。核心原因在于管网建设尚未建立完善的投资回报机制。当前,污水处理费只能勉强覆盖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成本,而污水管网的运行,还需要财政付费。
 
  更关键的在于,“如何让民间投资方愿意参与,关键是建立投资方对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和履约机制的信任。”一个愈发明显的特征是,将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捆绑在一起的“厂网一体化”项目正逐步受到业界青睐。厂网一体的核心是要将厂网挂钩,尤其是对污水管网的截污效率和污水处理厂的治污效率进行考核并将二者进行挂钩。而在水环境系统性综合治理及流域全周期下,这一具备大体量的一体化项目或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