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能够在线监测街道内每个垃圾分类屋。
从垃圾分类投放到按时清运,全程视频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实时发出警报,搜集各环节数据,帮助分析改进……记者26日获悉,福州市晋安区象园街道在全市首创的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已经试运行3天,对实现生活垃圾“分得清、收得齐、运得走”提供了强力支持。
划定工作区域锁定错时投放
象园街道有62个小区、95个垃圾分类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以来,遇到了一些难题。象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魏巧佺说:“垃圾分类屋管理员的工作情况是有差别的,有的认真细致,有的连破袋分类都没有做到位。有的居民养成了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的好习惯,而有的人错过时间,就把垃圾随手丢在垃圾分类屋门口。如果派人对垃圾分类屋进行监管,根本没有那么多人手,所以我们通过大数据平台来解决问题。”经过前期反复测试,大数据平台功能不断完善,终于进入试运行阶段。
平台对象园街道所有垃圾分类屋进行24小时视频记录,为每个垃圾分类屋划定了工作区域。管理员一旦离开工作区域,平台就会发出内部警报并记录在案。管理员的工作全程视频记录,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抽查分类准确率。错时投放的市民也会被视频记录。
魏巧佺说:“我们汇总垃圾分类屋管理员的表现,反馈给保洁公司,督促公司加强培训,提升水平。我们把错时投放的市民信息提供给社区,由社区进行劝导提醒。必要时,也可以提供给执法部门,确保取证到位。”
垃圾桶闲置路面不超过15分钟
每个时段的垃圾分类投放结束后,拖桶工会把垃圾从小区运送到马路边,等待垃圾清运车运走。运走整个街道的垃圾,作业时间和车程合计大约需要3个小时,导致一些垃圾桶被长时间闲置在路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象园街道对行车路线、各小区垃圾汇总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在街道设置了18个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点,每个点位都设置了视频系统,确定了垃圾收运时间,并且精确到分钟。垃圾清运车的GPS也接入大数据平台。
“每天根据垃圾清运车的路线,拖桶工在规定时间内把垃圾桶放在指定地点,倾倒垃圾并清洗后,再将桶拖回小区。”魏巧佺说,“在测试过程中,垃圾桶路面闲置时间,可以控制在15分钟内。作业过程是否规范、有没有滴洒漏,平台一清二楚。一旦清运车偏离路线,平台会发出警报,工作人员马上介入处理。”
手机端移动监管提升投放正确率
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不仅能在象园街道垃圾分类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还设有手机端口,垃圾分类屋管理员、片区督导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都可以通过手机端口,实时查看数据,实现移动监管。
据悉,该平台还有统计分析功能。魏巧佺说:“平台帮我们统计各个垃圾分类屋的投放情况,做成排名,还对每个分类屋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另外,对各个小区垃圾分类参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帮助提升投放正确率。”
象园街道办事处主任郑跃乾告诉记者:“从测试和试运行的情况来看,大数据平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实现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送的无缝对接,节省大量人力成本,对完善垃圾分类细节,提供了数据分析支持。”
(编辑:逍遥客)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