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5月1日起实施。北京生活垃圾分类有那些特色?与上海的垃圾分类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
新修改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有哪些特点和亮点?答:北京即将实施的《条例》吸取了近几年上海等地的立法实践和分类经验,引用了最新国家标准的四分类名称和表述,主要有以下特点和亮点:
生活垃圾四分类名称与最新国家标准一致;
明确单位和个人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
不实施“定时定点”、不采取强制撤桶、不要求厨余垃圾破袋投放;
将集中开展为期3个月的生活垃圾分类强化执法专项行动;
对个人违规违法投放垃圾的行为,实行劝阻、警告与处罚相结合;
要求餐馆、旅馆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
对“混装混运”现象加大处罚力度;
将垃圾分类纳入景区考核评定等。
答:值得借鉴的经验主要有:
实施“大分流和小分类相结合”的“系统分类法”;
设立“绿色账户”和“积分兑换”的“激励机制”;
明确“不分类、不收运”和“不分类、不处置”的“双向监督机制”;
建立“市区有绩效榜、街道有排名榜、社区有红黑榜、楼道有荣誉榜”的“四榜公示制度”;
实行“有设施设备、有宣传告知、有物流去向、有长效管理、有分类实效”的“五有测评标准”。
可以吸取的教训主要有:
答:上海和北京的两个《条例》都是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起到表率引领作用的地方性法规,两者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其主要区别在于,
期待北京新《条例》的出台和实施能创造更多具有引领性、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的“北京模式”和“首都经验”。
答:推进垃圾分类过程的挑战和困难大都是共性的,不但北京有,其他城市也都有,主要有两个方面:
答:一要加大主动宣传工作力度。在北京全市范围进一步广泛和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发动工作,努力营造更有利于全民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
二要加快推进分类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分类运输设施,加快推进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集散中心布局,加快推进厨余垃圾和以焚烧发电为主的其他垃圾处置设施建设。
三要加快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效果开展考核评价,定期向社会公布考评分数和排名,并对排名靠后的地区和单位实行述职和督查。
答:《条例》明确,对于居民未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违规行为,采用教育劝阻、书面警告与执法处罚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做法是,
个人未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由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进行劝阻;
对拒不听从劝阻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应当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报告,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给予书面警告;
再次违反规定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对于应当受到处罚的个人,自愿参加生活垃圾分类等社区服务活动的,不予行政处罚。
答:前段垃圾分类投放设施与后端垃圾处理设施应统筹兼顾、前后衔接,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确保分类预期效果和设施处理能力相匹配。

答:景区是体现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是培养文明习惯的重要场所,在景区开展垃圾分类既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
北京市规定各景区应从现有的“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两类设置增加到“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四类设置。并明确城区内的等级旅游景区争取5月1日前全部落实到位,远郊区的等级景区在2020年年底前完成硬件设施改造。对垃圾分类、存放、处置不达标景区,在年度复核中要求景区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者要降低或取消景区等级资质。
答:家庭厨余垃圾处理目前普遍存在投入大、成本高、收益低等矛盾,同时存在项目落地难、行业监管难、稳定运行难、异味控制难、产品出路难等困境,按安全、环保、卫生、高效、低耗、经济等指标来综合判断,现有的处理方法都存在不足和短板,但要实现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35%的目标就回避不了家庭厨余垃圾处理问题,而限制饲料化和农用肥生产又失去了两个性价比相对较高的选项。
在上述背景下目前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提倡家庭厨余垃圾精准化投放,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控制产量;
二是在垃圾焚烧厂服务范围内,优先考虑经预处理后“沼液浆料厌氧产气发电+固渣沼渣焚烧发电或生物转化”的协同处理方案;
三是在现有餐厨垃圾处理厂基础上,扩建家庭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并发挥协同效应;
四是在条件具备的小区和公共机构设置小型生化处理机等,对家庭厨余垃圾进行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答:垃圾分类对末端处理设施运行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应对得当则利多弊少,如应对不当则可能造成被动,以垃圾分类后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
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由于分类后的其他垃圾(干垃圾)热值将提高20-30%左右,吨垃圾发电量将提升20-25%左右;
若继续维持热负荷不变,焚烧能力将降低15-20%左右;由于含水率降低,渗滤液产生率将减少20-30%左右;
部分项目短期内可能面临垃圾处理量不足的矛盾。
对已建垃圾焚烧厂建议:
增加焚烧炉热容量,或将前后拱及侧墙改为水冷壁;
增加余热锅炉的受热面,强化二三通道清灰能力;
更换大功率汽轮机或采用外部供热,可考虑将引风机、给水泵、循环水泵改为汽动;
调整燃烧供风系统,通过分级配风降低干燥段和燃烧段的空气温度;
通过炉内喷渗滤液或喷水以降低炉温。
对新建垃圾焚烧厂的建议:
重新论证垃圾热值设计范围,应用适应高热值垃圾的焚烧技术;
采用强制风冷或水冷炉排方式;
论证干垃圾元素组成变化对烟气污染物源浓度的影响;
重新核定渗滤液处理设施规模;
充分考虑需要协同处理的其他城市固废的特性和数量。
教授级高工,住建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住建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联盟理事长、上海环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