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2020医废产量或增25% 应急处置更不能打乱仗

分类:行业热点 > 固废处理    发布时间:2020年5月13日 9:10    作者:    文章来源:环保在线整理

  近日,生态环境部通报全国医疗废物处理情况,截止2020年5月9日,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为6119.3吨/天,增加了1216.5吨/天。
 
  医废处理能力缘何在短期内能迅速提升?这和1月28日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试行)》有较大关系,其中明确可以选择可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危险废物焚烧设施、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工业炉窑等设施应急处置肺炎疫情医疗废物。
 
  “这在应急状态下是可以的,但是将来我们还要建设规范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生态环境部应急办主任赵群英指出。此外,辽宁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刘佳奇也对此作出了相同的看法,指出一般的垃圾焚烧厂是不能直接接纳医疗废物的,就目前来看,只能作为应急措施,而不可常态化。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医废处置有望成为疫情后加速成长的产业之一。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全国医疗废物产量增幅或将超过25%;预计到2023年,我国医疗废物处理市场规模将达到107.37亿元,同时产量达到249.56万吨。
 
  如此大的市场规模下,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更不能打乱仗。
 
  众所周知,医废处置行业政策驱动属性明显。在此情况下,我国相关政策相继落地,从而推动医废处置的发展。
 
  ——从资金上加强:4月29日,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审议通过,其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事件产生的医疗废物等危险废物应急处置。
 
  ——从处理能力上加强:4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能力建设实施方案》,规定全国范围内,将争取1-2年内尽快实现大城市、特大城市具备充足应急处理能力。
 
  另一方面,从医废处理设备上加码。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我国医疗废弃物处理设备产量达到1.92万台,按正常增长量预计到2020年我国各类医疗垃圾处理设产量会超过2万台。
 
  应急处理处置设备主要以无害化为目的,消灭潜在的病毒污染源,同时兼顾环境保护要求。
 
  在此次疫情期间,移动式应急设备凭借方便快捷等优点,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也确定了未来医废处置设备将更趋向于小型化、移动化,还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张胜田指出,就目前已有的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理的设备来看,产品规制不同、技术参数各异、操作规范难以统一,一定程度上存在使用效率低、匹配度差等问题。对这一问题,国家危废处置技术中心副主任马建立表示:“针对分散的医疗机构和突发情况,推动移动装置作为应急储备或者备用设备,相应的管理条例和标准体系还应进一步完善。”
 
  除此之外,张胜田认为,应急设备操作的智能化标准也是方向,未来应通过智能远程管理系统构建一个实现医疗废物处理设备完整功能的技术体系。通过“互联网+”智能化、信息化等方式对医废产生数据采集、交接记录、院内流转路线监控、医废仓库库存监控等一系列管理措施,让每一件医疗垃圾都登记在册、有据可查。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