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两会传声筒:垃圾分类再成热词,多位委员聚焦垃圾分类

分类:固废观察    发布时间:2020年5月25日 14:01    作者:固废观察公众号    文章来源:固废观察公众号





















2019年12月6日,垃圾分类入选“2019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2020年,随着更多城市地区对垃圾分类进行立法,进入“强制时代”,垃圾分类所收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此时正值两会时期,多位代表也将自己的目光聚焦于垃圾分类,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她)们对垃圾分类的想法吧!


一、全国政协委员王济光:建立全国统一的垃圾分类标准



据悉,今年,“垃圾分类”成为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关注的一大议题。今年全国两会,他带来了《关于建立垃圾分类全国统一标准的提案》。


王济光说:“处理垃圾时会由于标识、标志、标准的不统一而出现诸多不必要的矛盾。所以,这是一个全社会都要关心的‘关键小事’,应当引起有关方面重视。”


对此,王济光建议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垃圾分类标准。按照有利于居民“认得清、分得明”的原则,结合垃圾分类后续处理程序,尽快将先行试点城市实践中积累的有益经验上升为全国统一标准,确定通俗易懂的分类名称,对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和标示语进行统一,将垃圾桶颜色与对应的垃圾类别规范统一,将生活垃圾分类类别的外语译文规范统一,以最大程度方便各地群众分类投放,全局一盘棋地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二、全国人大代表王筱虹:垃圾分类推广存在两个问题



2020年,是环境治理的关键一年,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作为长期从事环保领域研究的专业人士,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筱虹认为,垃圾分类推广仍存在着两个问题。


王筱虹说:“第一个问题是分类之后,后端的垃圾处理配套没有到位。我们当时看到的是,前端即使分好类,后端还是全部将垃圾混合存在一起,最后倒进垃圾填埋场。第二个问题是,高估了老百姓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判别能力。


王筱虹认为,地方要将后端垃圾分类的配套措施提前做好,在垃圾分类的推广过程中,地方也必须要加强宣传和解释,比如后端垃圾混合运输填埋,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是不是前端分得出来,后端就处理得了?


三、全国政协委员吴德伟:多环节多方面合力推行垃圾分分类



2020年5月14日,在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全国政协委员、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吴德伟教授正同基层学员队干部详细了解垃圾分类的末端落实情况。


经过调研,吴教授表示,我们在起初阶段进行了垃圾分类,但是在中间过程或者最后过程中,他又把垃圾混在一起了,这样可能打消我们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因此,吴教授认为执行垃圾分类要从宣传教育、政策法规、生产源头、垃圾流转等多个方面、多个环节下大力气,齐抓共管。


两会召开的日期,也正是北京强制垃圾分类的第一个月。因此,在两会驻地楼门前摆放四色垃圾桶、宣传引导标识以及一次性用品“消失”等变化也在提示着大家,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实施,两会驻地正带头践行,引领垃圾分类和减量新风。

来源 | 环卫科技网
编辑 | 万梓薇
校对 | 顾涵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