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土壤污染事件频发 土壤修复技术如何突破?

分类:行业热点 > 土壤修复    发布时间:2017年7月31日 10:17    作者:来源: 中国科学报     文章来源:

 从湖南“毒大米到常州"毒地,面对频发的土壤污染事件,人们不禁要问:脚下的土地是否被污染了?上面生长的农产品安全吗?被污染的土壤该怎么办?

7月6日,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全国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战略咨询研究报告》给出了答案。该报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和尹伟伦带领的项目组,在过去3年对全国10余个省市开展调研和研讨的基础上形成。

质量:局地局部污染严重

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2014年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全国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中,83.9%的土壤未受到污染,11.2%为轻微污染,未污染与轻微污染共占95.1%,轻度、中度、重度污染分别占2.3%、1.5%和1.1%。

由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历史较短,土壤污染没有发达国家积累严重,但是局地局部污染严重,而且污染速度在加快。魏复盛直言。

尹伟伦表示,虽然我们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但占好地补差地、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依然存在,使得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或土壤肥力下降的耕地不能休养生息,必须"带病生产才能保障我国粮食数量上的"安全

保护:立法滞后标准单一

近期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和《耕地草地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等文件。 不过,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说,与大气环境、水环境相比,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与标准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这就形成了超标即污染、污染即有害、有害即治理的不合理的土壤污染判断与治理修复的管理模式。为此,魏复盛建议,尽快研究制定土壤污染因子的"总量-可溶态"双指标和"刚性限值-指导性筛选值"双值标准,分类制定土壤环境标准。

修复:底数不清技术薄弱

污染场地数量、分布及环境风险的底数不清,将导致对污染场地的治理修复与再开发利用缺乏有效指导与监管。魏复盛认为,应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国家污染场地动态监管大数据平台,进一步规范污染场地治理修复与监管。

魏复盛指出,目前我国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市场存在重末端修复治理、轻事前监测与调查评估,难以准确评估修复效果等问题。如美国污染场地修复的前期调查与评估投入占项目总投入的36%,而我国不足5%。

此外,魏复盛还表示,与大气和水污染防治相比,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在技术、装备、科技支撑能力及专业技术队伍水平等方面落后二三十年。因此,他建议,设立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重大科技专项,并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