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环联2020(第七届)固废技术论坛于2020年8月12在上海隆重召开。论坛聚焦“疫情影响下垃圾焚烧处理潜在市场”、“垃圾分类新政策下行业特点”、“餐厨垃圾处理市场与短板”、“建筑垃圾资源化”、“固废法修订带来行业新机遇”等热点话题。我们请到了常纪文、徐海云、刘建国、何品晶、张益、黄小山、徐进军等资深专家,以及在垃圾分类、环卫管理、固废处理、无废城市等领域的卓越企业老总等,一起解读最新政策与行业机遇、分析市场趋势与技术焦点、分享创新模式与经营理念,共同为“后疫情时代”的环境卫生与生态环境建设献计献策。



徐进军 首创环境控股有限公司 副总裁

常纪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副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常纪文副所长从“十四五”生态文明政策体系的创新和完善、“十四五”时期需开展或者加强的生态环保工作、“十四五”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的转型以及“十四五”的固废处置产业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新时期的生态文明政策和固废处置政策,并结合浙江、苏州等地方经验深入浅出地为在场嘉宾解读了中国生态文明政策体系的发展历程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刘建国教授在本次会议上以垃圾分类形势下,环卫与回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从国内垃圾四分类出发,放眼世界,分别对日本、德国、美国、中国台湾及新加坡等地区与国家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处置的模式进行分析,得出生活垃圾四分类应当灵活适度,过度分类反倒适得其反。只有优化生活垃圾分类结构补齐分类短板打通链条构建垃圾分类系统,方才可最终达成低投入高产出的垃圾分类模式。光大环保技术装备(常州)公司副总裁丁虹女士围绕光大国际的垃圾分类"五点一线"技术路线,对比上海和北京两地的垃圾分类条例政策,得到垃圾分类智能企业共性短板。光大国际依托自身各版块实际优势补齐短板,打造全产业链城市垃圾分类一站式服务。从垃圾源头智能分类,企业智能信息化体系打造,垃圾中端分拣及最终处置,形成"分,转,拣,用,烧"的垃圾各有去处的技术路线。浙江联运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徐华丰在题为“着眼新形势,赋能新发展”的发言中分享了对垃圾分类全产业链信息化发展的看法。浙江联运通过智能环卫体系串联起分类前端的分、中间的收运及末端的处置整个产业链,通过数据赋能、数据治理、数据研判,打造城市“环卫”大脑,形成信息化闭环。
同济大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所所长何品晶教授,对农村易腐垃圾就近就地的处理技术进行了实践探索。由于农村易腐垃圾的规模小,大多是分散式存放,因此需要用小型的易腐垃圾处理技术。何教授对小型易腐垃圾的技术过程、产物、产物运用趋向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处理方式,例如:好氧生化处理机(房)、工业级小型厌氧消化反应器、动物养殖、热干化、热解气化/热解碳化等。而阳光房是农村地区普遍采用的就地堆肥技术,普通的阳光房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多源废物、季节性、蝇蛆滋生、产物品质低、耗时长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堆肥含氧率低(局部厌氧)进料的含水率高、升温缓慢、堆体底部倒排不畅。何教授以浙江省象山县为例,提出了一种升级的“阳光房”处理技术:机械预处理+强化自然通风。可以使腐熟期一年以上减至3—4个月;产物稳定,满足农用标准;兼容农村多源固废处理;电耗低,不足机械堆肥的1/5。环创(厦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强发表了题为“垃圾分类背景下的分拣中心模式”主题发言,他表示因地制宜的设置生活垃圾分拣中心是解决垃圾分类后“四个垃圾桶”垃圾及低值可回收物去向问题的关键一环,可大大提升清运和分拣处置效率,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分拣、回收、再利用”的闭环体系。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徐海云总工首先解释韧性城市及其来源,再从应对疫情、应对塑料污染以及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这三个方面体现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具有的韧性。对比国内外在应对疫情期间对涉及新冠病毒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徐总工认为重要的是做好环卫作业人员的防护,而不是人为的、想象的、不切实际的给垃圾分类!对于塑料污染,徐总工认为塑料只是没有妥善的收集处理,需全面看待塑料污染。在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徐总工也对日本东京、奥地利维也纳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厂进厂垃圾成分进行分析认为厨余垃圾收集要把卫生问题放在首位,有害垃圾划定的应越少越好,试图将其他垃圾纳入“其他”类别的垃圾是不现实的。最后徐总工补充道:“生活垃圾需要焚烧!”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联盟理事长张益从行业与产业,价格与空间,两个方面进行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产业大数据分析,并就数据分析结果为各企业提供了新黄金十年的以及更长远的发展建议。张益说,垃圾焚烧发电的黄金十年发展十分迅速,新建与扩建的垃圾焚烧同步增长。垃圾发电产业有地区集中和行业发展高度集中的特点。经过多年发展,我们已超越欧盟领跑全球。后黄金十年,我国的垃圾焚烧产业仍然具有很长的发展阶段和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家支持垃圾焚烧产业发展的基本政策不会改变,大家应当对之充满信心。未来我们暂别政策和资本红利时代,迎接效能和技术红利时代,企业应开展多元化智能服务,提升专业化集成能力,适应宏观形势变化,并及时调整战略定位。无锡马盛环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阮文权介绍了其针对湿垃圾的全量消纳工艺技术。对于湿垃圾处理过程中的浆液和有机固渣均得到资源化利用,可因地制宜采用合适的工艺;其特有的厌氧消化罐可容纳高含固率,并且采用较大的高径比,同等体积更节约用地;此外,针对湿垃圾沼液中的高含氮情况,提供了脱氮污水处理工艺,脱出的氮同样也可被资源化利用。朗坤环境集团,投资营销副总经理冯欣诚介绍了该集团通过投资建设的广州东部生物质项目连续一年多的运营实践,实现了餐厨等有机垃圾协同处置,其中厨余垃圾采用高压压榨的预处理工艺,处理规模已经达到全国最大的运营规模,并实现了稳定连续运行,达到了平均80%的减量率,不仅提高了筛余物的热值,还同比其他传统工艺大大提升了有机质提取率,成为广州垃圾分类后端餐厨垃圾的主力军,也为我国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置提供了技术保障。 沈林华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设计研究院,沈林华副院长首先就中国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与设计阐述了项目选址、总平面布置、去工业化(包括建筑外立面方案的设计和臭气的处理等)以及引进环保新教育的理念都关系着生活垃圾发电厂能否取得非常好的效益。接着沈副院长对杭州九峰、宁波鄞州区、重庆、北京通州区、上海老港区、杭州临江区等地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及其设计理念进行了分享。最后将国内外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进行对比,并提出一点希冀,希望能够将中国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与设计好的经验和标准推广到全球。谢鹏飞 百沃星联(上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市场总监 百沃星联(上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谢鹏飞以“厨余垃圾生物酶解技术与城市解决方案”为题做了专业发言,从厨余垃圾处理的痛点及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弹性化需求引出百沃星联的自主研发的厨余垃圾生物酶解技术。该技术着重于源头利用生物酶降解并分离厨余垃圾中水与有机物,具有“轻运营、占地小、快建设、模块化”的特点,已在全国各区域成熟应用。上海古雷讯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本次论坛唯一以危废为主题的公司,其总经理翟松分别从危废企业视角、政府视角、市场视角对危废产业的近年发展进行总结,从政策导向到市场导向,最终引起价格战,利润稀释推动企业走向精细化、集团化。用友EPR旨在利用其系统信息化优势引导处置企业走向系统化规模化,而其自身也从软件供应商过度到生态链服务商,为处置企业提供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郑州鼎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营销副总徐峰从建筑垃圾定义、现状出发,分析了该行业周期性与未来发展趋势,围绕建筑垃圾目前的国家政策及相关标准,总结了建筑垃圾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至今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行业发展过程里的难点,结合鼎盛多年的工程经验,得出了鼎盛的建筑垃圾"一拖三模式,即将一个工艺分离为三个单元,从而实现建筑垃圾的高效资源化。为了更进一步说明该模式的优势,徐峰对其在老港、浦东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叶明强 航天凯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总裁助理兼设计院长 航天凯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兼设计院长叶明强,就生活污水厂的剩余污泥提出了资源化的解决方案。从“微生物的海洋中”分离出来了多做功能菌,制成了复合功能微生物菌剂。并将其运用到污泥处理的各个阶段,例如:生物絮凝、生物破壁、生物干化、生物固重金属、生物发酵等等。并提出来了一个实际案例,经过生物处理后的堆肥产品达到NY525—2012标准,有机质>=45%,水份<=30,大肠杆菌<=10。
中国环联发展至今,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众多支持者的信任与鼓励、相知相伴与相扶相携。中国环联团队对一直以来默默支持环联发展的各位朋友和同仁,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中国环联愿意同广大环保人士一道不忘初心,抱团发展,苦练内功,携手前行,共同成为绿水青山美丽中国的担当,创造中国环保事业的奇迹。本公众号还将对论坛进行持续报道,敬请关注。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