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3日,由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联盟主办的中国环联2020年(第七届)固废产业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论坛现场,郑州鼎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营销副总徐锋发表了题为““一拖三”探讨建筑固废3.0深度资源化利用”主题发言。

以下内容根据嘉宾现场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徐总首先介绍了建筑垃圾概念及界定及资源化利用现状,以及我国建筑固废资源化发展的主要历程及趋势。而后提出了做建筑垃圾处理应具备的五大原则五大要素分别是:五大原则(永久性消纳场)1、必须以环保项目、循环经济产业、招商引资形式进入原则。2、必须授予“独家特许经营权”原则。3、必须是“一把手”原则。4、必须是产业链闭环原则5、必须要有战略协调资源原则。五大要素(临时性消纳场)1、原材料要有保障;2、销路要有保障;3、政府授权协议保障;4、临时土地要有保障;5、交通、用水、用电要有保障;
他对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国家和地方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和行业标准做出展示讲解。他指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建筑垃圾规模化处置技术与模式也随之从初期简陋、原始的1.0版小作坊向初具规模化但工艺技术不高的2.0版发展,并逐渐进步至规模化、机械化、环保初步达标但尚未开展精细化分类、经济效益一般的资源化利用3.0版。
而4.0版是指在现代化工厂资源化处理的基础上,再附加互联网、卫星定位等现代高端技术,将建筑垃圾资源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精细化控制和处理,生产出利润空间大、高附加值产品,盈利模式可以不再依靠政府补贴而进行市场化运营的发展模式。
郑州鼎盛公司提出的建筑垃圾资源化4.0版,是以鼎盛“一拖三+N”模式为基础,结合自身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方案设计及项目建设、项目运营方面的经验,以“高起点设计方案、高标准施工建设、永久性达到效果”为原则,合作形式及运营模式可“定制”,可最大化利用本地优势,实现固废资源利用的发展模式。
简而言之,郑州鼎盛公司提出的建筑垃圾资源化4.0核心点就是“一拖三+N”模式+工业固废协同资源化利用。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一拖三”模式是指“一个工艺”,即三分离工艺,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分为三个处置单元,即“废砖处置单元”、“废砼处置单元”、“渣土处置单元”,分别加工成砂子、石子及再生水泥、掺和料等产品,并根据市场需求,以上述产品为原料生产砼、砂浆、墙板、砌块、预制构件等N多种建材产品。处置后,可实现将建筑垃圾“吃干榨净”,从而实现资源化全利用。
鼎盛“一拖三”+N
安徽砀山年产50万吨“再生水泥项目
建筑垃圾资源化4.0核心之一
工业固废协同资源化利用
建筑垃圾资源化4.0模式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协同工业固废处置。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主要组成为粉煤灰、炉渣、矿渣、钢渣、赤泥、各类废石膏、各类冶金渣及煤矸石等,这类废渣的共同特点是以硅铝为主要成分,有一定活性,可经Ca(OH) 2及活性剂激发以后产生胶凝强度,从而成为新型胶凝材料,可以有效替代水泥,节约产品成本。
以制砖为例,建筑垃圾通过鼎盛“一拖三”模式处理后,建筑垃圾中的废混凝土选出后制备成畅销的精品砂石骨料,废砖则经超细粉磨、固废材料协同激发技术激发后变成宝贵的“再生水泥”(即硅铝基胶凝材料),而剩下的渣土以渣土为基础材料,“再生水泥”为胶凝材料,采用特制高频、大激振力砖机,可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渣土免烧砖,成本低至1毛钱。
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制备地聚合物基绿色胶凝材料技术,既可以资源利用大量的工业固体废物,减少对硅酸盐水泥的需求,又可大大减少重金属环境污染。
最后,徐总在发言中强调建筑垃圾不仅存在于城市的快速发展阶段,在城市精细化管理阶段,这一问题将同样存在。建筑固废处理已进入4.0时代,让我们共同投资、开发建筑垃圾、装修装潢垃圾、粉煤灰、尾矿治理、矿山修复、钢渣、废石膏等建筑固废和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项目。使其转化为再生砂浆、混凝土、砌块、墙板、水稳料、PC构件等绿色建材,打造绿色建设合作伙伴!
关于鼎盛
郑州鼎盛企业集团系专业从事环保、粉碎与新材料研发生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下辖“鼎盛工程”、“华洁环保”、“鼎盛重机”、“洪威高新能源”、“天纵科技”、“奥地利RCT破碎循环科技”等六个独立法人公司,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博士后研发基地,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多项科技成果及数十项专利,拥有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及多个河南省著名商标,是《奥氏体锰钢铸件》等多项国家技术标准的制定单位。
郑州鼎盛拥有雄厚的机械制造与生产加工能力,研发生产了全国最大的反击破碎机及高效细碎机。荥阳生产基地拥有单座4万㎡大型总装车间,重型机械加工、特种合金钢冶炼、先进陶瓷及复合材料等现代化生产能力一应俱全。研发生产的DPF建筑垃圾专业破碎机、无扬尘油/电两用履带式移动破碎站、轻物质联合分离车、现场抑尘车等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成套装备均具有行业先进水平。
部分来源 | 郑州鼎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编辑 | 万梓薇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