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充满塑料垃圾的海滩,误食塑料而死的海洋动物和微塑料进入人体的种种新闻画面,世界各地的人们早已行动起来应对塑料污染,各国禁塑限塑法令层出不穷,民间团体不断倡导源头量,拥抱重复利用。然而,随后即开始席卷中国乃至世界的新冠疫情,对一次性塑料使用和丢弃带来什么影响,又是否阻断或延缓了人们选择重复使用、抛弃一次性塑料的步伐呢?
抗疫,一次性塑料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出于对病毒传播的担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些政府和企业开始暂停禁限一次性塑料的举措。例如星巴克曾暂停接受顾客自带可重复使用的咖啡杯;美国一些州暂停一次性塑料袋禁令,不接受自带环保购物袋。抗疫还是抗击一次性塑料污染,似乎成为了一道选择题。
然而,由于疫情带来的大量一次性口罩等塑料防护用品的使用,人们开始在海滩上发现口罩、手套和消毒液塑料瓶等。诚然,个人防护用品是疫情期间的生活必需品,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如果包括个人防护用品在内的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用后处置体系不够完善,那么使用后被随意丢弃的口罩等物品,不仅带来海洋塑料污染,也是潜在的病毒传播媒介。
疫情蔓延到今天,事实上不少政府和公司的选择已经开始松动。星巴克已经恢复接受人们自带杯,一些地区的禁限塑措施也得到恢复。同时,那些世界各地小而美的重复使用商业模式在疫情之中也仍在运营,甚至有些公司在疫情中还获得了销量增长。
中国禁塑的步伐也在加快。早在今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出台,标志着中国继欧盟塑料战略之后,也升级了自己塑料污染治理的国家战略。虽然经历了疫情,面对2020年底这个时间节点,发改委也在8月发出了《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敦促各地加快落实年初《意见》中规定的阶段性目标,如不可降解塑料袋等塑料制品将在年底被禁止使用。
重复使用,重归主流?
仅仅半个世纪前,在一次性塑料被广泛使用之前,可重复使用的瓶子和容器才是我们的日常。拿着玻璃瓶子去打酱油不是个比喻,北冰洋似乎就要玻璃瓶喝起来才够味儿。半个世纪之后,当人们开始意识到短暂使用后的塑料带来的环境代价,重复使用又重回人们的视野,开始被主流或新兴商业采用。
除了拯救环境,重复使用还被总结出以下好处:降低成本;满足个性化需求,建立品牌忠诚度,提升用户体验,收集用户偏好信息,和优化运营。重复使用在不同场景,针对不同产品类型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商业案例。而一些初创公司不仅成功运营了重复使用的系统,也将服务卖给大型企业。
2019年才刚创立的Loop,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包装和容器将“散装”产品运送给客户,然后将其收回,清洁和重新灌装。在Loop的零废弃线上商店,你可以看到联合利华、宝洁、Tesco等大品牌的产品,也就是说,你可以用一种全新的,对地球友好的方式购买这些大品牌的日用品,而不产生一次性塑料包装。
类似的公司还有活跃在智利的Algramo和美国的Ecopod。这种新形态的零售包装模式一般多用在像个人护理产品、清洁产品比如洗发水、牙膏等。实际上,大的快速消费品品牌正在开始搭上这趟车,比如雀巢就在尝试跟Algramo, Loop 和MIWA等初创公司合作。当然,这些快销品牌需要做的远不止这种小规模的尝试,而是主动在自己的运营中投入研发和资金,从一次性包装转变成重复使用的包装及系统。

《智慧型超市》报告 © 绿色和平
从快递到外卖,中国后疫情塑料
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活跃的电商平台,相比于其他地区,电商产生的包装废弃物问题也相当令人关注。2018年,中国国内共消耗快递包装材料941万吨,相当于1.3亿个成年人的体重。疫情发生以来,快递业务量在短暂下探后迅速回升,上半年同比增长了22%。随着电商市场不断下沉,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其一次性包装的产生和处置又将何去何从?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除了减少不必要的过度包装,重复使用的快递包装也越来越成为努力的方向。
京东物流“青流箱”可以循环使用20次以上,不需要胶带封包,破损后还可以回收再造。苏宁物流也同样投入了共享快递箱包括冷链快递盒,顺丰快递也有同类包装“丰·BOX“……但这些共享快递箱都基于逆向物流,需要快递员对空箱进行回收,推广的规模还很小。如何社会共建完整的循环包装回收体系,使得共享包装能够大范围的运用,在特殊品类、同城快递等场景是否有率先突围的可能,这些都需要政策的引导和企业的尝试。
相比于共享快递包装,共享外卖餐盒就显得困难很多了。中国的外卖行业每天可能产生上亿个外卖塑料包装。这些沾满残羹剩水的外卖盒属于“干垃圾”/不可回收垃圾,除了部分价值较高的透明PP餐盒可能被回收,其他的便是被混入生活垃圾,被填埋或焚烧。

印度尼西亚的塑料污染。© Ecoton / Fully Handoko
共享外卖餐盒涉及食品安全、成本等诸多障碍,但也并非没有成功的商业案例。在印度,一种堪称“低科技”的采用重复使用的餐盒配送工作餐的Dabbawalas体系,已经运营了130年。受其启发,在美国也诞生了如The Wally Shop这样的生鲜零售在线平台,零包装地把食品送到家门口。当然,在国内也不乏初创企业开始尝试不用一次性塑料盒的外卖。异口良食在北京的线上外卖点餐服务使用陶瓷餐具,其自有配送员会在你吃完饭之后上门回收餐具。

Dabbawala © CC BY 2.0 / Wikimedia Commons
除了快递、外卖,当然还少不了咖啡奶茶这些灵魂饮品。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不提供塑料吸管,那么杯子呢?热饮咖啡、奶茶杯虽然叫做纸杯,实际上是纸基覆膜杯,那层起防水作用的塑料膜同样是一次性塑料无法回收。
要解决这种让人迷惑的“隐形塑料”问题,共享咖啡杯的生意在全世界其实已经相当可见。有很多第三方企业比如CupClub, Vessel, Muuse等,他们提供共享杯子,消费者支付定金,用后归还杯子退回定金。国内也有类似的企业比如来个碗,通过智能回收箱,回收使用过的共享餐具,只是还在初创阶段。

《智慧型超市》报告 © 绿色和平
是延续一次性塑料用完即弃的模式,还是选择重复使用打破线性生产和消费模式?新冠疫情对人们消费行为的改变许也是迎来变革的契机。有研究表明,如果替代掉20%的一次性塑料包装,将带来至少100亿美金的经济机会。
社会创新需要政策的刺激,各国的“禁塑令”、“限塑令”或许该考虑加入更多的对重复使用模式的激励。社会创新还需要企业在可持续的产品包装设计和配送系统变革上用心的大力度投入。同时,它也需要消费者的支持,用每个人积累起来的点滴日常消费的行为,身体力行地投票,改变这个被“一次性”逐渐侵蚀的世界。

公正复苏的原则: 1. 优先人和地球的健康; 2. 投资解决方案,而不是财政救助; 3. 用可持续发展系统替代一次性使用; 4. 要求公司和政府承担责任; 5. 使受影响的社区参与。© Greenpeace
声明:文中所有创新案例所涉及公司和品牌,仅涉及绿色和平对其商业模式在减少塑料污染上的认可,不代表绿色和平对该公司品牌其他任何方面的评估。

此项目已在北京取得临时活动备案
参考资料:
[1] https://www.nbcboston.com/news/local/massachusetts-rescinds-coronavirus-grocery-store-restrictions-what-you-need-to-know/2158724
[2]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health-coronavirus-hongkong-environme/discarded-coronavirus-masks-clutter-hong-kongs-beaches-trails-idUSKBN20Z0PP
[3]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0/jun/08/more-masks-than-jellyfish-coronavirus-waste-ends-up-in-ocean
[4]https://stories.starbucks.com/emea/stories/2020/starbucks-is-ready-to-reintroduce-reusables-across-emea/
[5] https://www.ellenmacarthurfoundation.org/publications/reuse
[6] https://loopstore.com/
[7] 2019年 绿色和平、摆脱塑缚与中华环保联合会发布《中国快递包装废弃物产生特征与管理现状研究报告》
[8] https://cupclub.com
[9] https://vesselworks.org
[10] https://www.muuse.io
[11] https://laigewan.com/solution.html
[12] https://www.ellenmacarthurfoundation.org/publications/reuse
(编辑:逍遥客)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