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建筑垃圾也限额排放 控制关键点是新建筑施工

分类:行业热点 > 固废处理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0日 9:08    作者:    文章来源:环保在线整理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建筑垃圾的排放总量约为15.5亿吨-24亿吨之间,占城市垃圾的比例约为40%,建筑垃圾资源化程度不足10%。
 
  有专家指出,建筑物的拆除阶段和新建筑的施工阶段是建筑垃圾的控制关键点,未来将释放千亿市场空间。
 
  为推进建筑垃圾治理,2020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了相关方面的要求,将“建筑垃圾”单独作为一大类进行管理;在管理上,其中提出了建立“政府版”的分类、利用和管理的“两制度一体系”新要求;针对施工单位,要求必须按县级以上政府管理建筑垃圾制度和体系“编制建筑垃圾处理方案并备案”。
 
  我国建筑垃圾主要采取外运、填埋和露天堆放等方式处理,我国和各地接下来的任务是实现建筑垃圾从原来的不可控管理,向“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利用和全过程可控管理”过渡,最终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对此,各地开始探索建筑垃圾效率更高、监管更全的方式。
 
  比如,广东省深圳市政府及时修订《深圳市建筑废弃物管理办法》,已于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此外,深圳市为《办法》配套编制了《建设工程建筑废弃物排放限额标准》和《建设工程建筑废弃物减排与综合利用技术标准》,这是国内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工程限额排放要求、综合利用要求。
 
  其中明确了建筑废弃物减排措施和综合利用产品的适用部位、使用数量,指导规划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建筑废弃物减排和综合利用工作,让“建筑废弃物产生于工程,最终回用于工程”。
 
  四川成都也将实施建筑垃圾处置三年行动规划,力争到2022年,实现全市建筑垃圾源头减量30%以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50%以上。
 
  在监管上,成都将充分利用“三查一体”、天网、GPS、北斗系统等手段,逐步实现建筑垃圾从源头产生、运输、处置到资源化利用全过程监管。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成都郫都区红光街道港泰大道111号正在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项目,该项目分两期实施,预计明年8月全面建成投产。其中项目一期为地下建筑垃圾消纳场,占地约127亩,有1条年消纳能力200万m³的精品砂石骨料生产线和3条年生产能力达120万m³的混凝土砂浆生产线。
 
  据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将建筑垃圾进行了分类管理,区分为工程项目建筑垃圾、未开工项目建筑垃圾、城镇地区拆迁工地、装饰装修垃圾和家庭装修垃圾等6大类进行分类处置。
 
  除此之外,使用建筑垃圾为材料的3D打印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2019年一批造型各异的3D打印分类垃圾站房出现在上海嘉定,就采用了建筑垃圾为打印原料;在建筑相关的展会中,3D民宿成为未来绿色建材之一。
 
  可以预见,在各方的支持和探索下,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