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不焚烧的垃圾低温处理技术 从分子键离合中寻资源化出路

分类:环联生态 > 技术创新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日 11:21    作者:    文章来源:环保在线整理

  2020年12月1日,黑龙江地方标准《农村生活垃圾非焚烧低温处理设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23/T 2714—2020)正式生效了
 
  非焚烧低温处理:较低温度环境(200℃以下)中,采用非焚烧方式将有机物分解而改变其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和组成的处理方法。
 
  随着技术的进步,垃圾处理不仅逐渐摆脱了主填埋的格局,还逐渐发展出了更多垃圾焚烧之外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方式。低温热解、低温裂解就是如此,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上也有相关推荐技术。
 
  垃圾无氧裂解低温低压转化处理系统产业化——
 
  企业自荐技术,用于生活垃圾、工业废固、餐厨垃圾、农林废弃物等有机垃圾的处理利用。其技术原理是在适当反应温度、时间、压力条件下,使有机垃圾物质的有机质高分子链裂断成多个低分子,其原有分子的化学键能被重新分配到新构成的小分子中。
 
  按新构成小分子的物理特征进行分离和分类收集,获得“油”、“气”、“炭”类资源物质。
 
  生活垃圾低温热解消纳系统——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突破技术。基于有机物质在霍尔效应下的低温缺氧裂解原理,经过一次热启动后经过物化方法的组合使得有机物质的热值被释放,分解出水蒸气及原矿物质。
 
  该技术有利于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就地收集、分散处理的问题。
 
  目前,生活垃圾非焚烧低温处理技术应用的身影渐多。如青海省,2019年11月三江源地区首个生活垃圾低温热解处理站投建,针对青藏高原农牧地区高海拔、低压、高寒等特点,具有强适用性。
 
  该垃圾处理站设计日处理垃圾1.22吨,是省科技厅组织实施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海拔农牧区村镇垃圾无公害处理研究示范”的示范点之一。
 
  据悉,针对目前我国频频提及的“白色污染”问题,垃圾低温处理方法也有用武之地。
 
  美国研究人员表示,采用简单的低温催化方法,能将很多塑料内包含的聚乙烯聚合物转化成高价值的烷基芳族分子(很多工业化学品和消费品的基本原料)。且,新方法高效、低成本、低能耗。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