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半年新闻通报会在市城市管理局召开,会上,市城管局副局长陆继军对垃圾分类工作整体推进情况进行了通报;市城管局副局长阎鸿泰对垃圾分类执法情况进行了通报;市文广旅局发布旅馆业垃圾减量措施;市商务局通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相关情况。

12月1日,《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半年新闻通报会在市城市管理局召开,会上,市城管局副局长陆继军对垃圾分类工作整体推进情况进行了通报;市城管局副局长阎鸿泰对垃圾分类执法情况进行了通报;市文广旅局发布旅馆业垃圾减量措施;市商务局通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相关情况。
在住建部2020年上半年评价中
我市垃圾分类工作被列为
46个重点城市
对各类住宅小区垃圾房的配置标准、建设要求等作出规定,为投放设施建设提供标准依据。
提出“三评估、六到位”的推进要求,即在推进工作前做到评估收运处理能力是否匹配、评估基层组织力是否满足、评估群众接受力是否足够的“三个评估”,在推进工作中做到群众沟通到位、投放设施到位、督导人员到位、巡查机制到位、收运队伍到位、投诉公示到位的“六个到位”,在推进工作后对过时投放、随意乱丢等问题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清理、第一时间溯源、第一时间教育,并将“经得起看、经得起闻、经得起问、经得起查”作为评判开展是否到位的标准,确保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垃圾分类。
自今年第三季度起,对各地上报的“三定一督”小区进行数量核定,核准以厨余垃圾、餐厨垃圾的分出率为依据,分出率不足30%的,根据实际分出比例,重新计算核定其进度。同时加大日常考核及执法力度。
▶截至11月29日,全市共推进“三定一督”小区4113个,覆盖率达87.4%,已超额完成年度既定任务。
▶ 全市平均每天收运处置厨余(餐厨)垃圾3730.6吨、有害垃圾4吨、可回收物600.3吨、其他垃圾14377.3吨。11月份,其他垃圾量同比下降3.32%,“三增一减”(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量增,其他垃圾量减)的趋势初步显现。
围绕“六个一”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机关创优及行业管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 4.3万名党政机关人员参与垃圾分类在线考试,参与率95%;办公室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从二季度的53%上升至目前的80%。
▶ 市级19家单位具有垃圾分类行业管理职能,截至目前,均出台了相关行业标准、措施,并组织实施。
▶ 坚持垃圾分类收运“四不同”(不同人员、不同车辆、不同要求、不同去向)原则,全市已配置四分类垃圾收运车6556辆。
▶ 在收运制度实施过程中,市级专班通过蹲点暗访方式随机抽取小区,开展分类收运检查,6月以来,开展混合收运检查5500次。
▶全市共建立上门收运队伍15支。持续完善“易丢丢”等互联网+垃圾分类平台应用,截至11月底,“易丢丢”平台预约单量达8519单,交易单量达6631件,收集可回收物约110吨。

聚焦焚烧发电、厨余(餐厨)、建筑(装修)三大终端处置设施建设,全面推动生活垃圾全量处置。
▶ 焚烧处置方面,七子山提标改造第二阶段2250吨/日项目完成主体工程80%;太仓市2250吨/日项目开工建设;吴江区1500吨/日项目开工建设,桩基工程完工,主厂房土建中。
▶ 厨余(餐厨)处置方面,常熟市已完成新增1座200吨/日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目前已试运行,其余项目均在稳步推进中。
▶ 建筑(装修)处置方面,张家港市130万吨/年项目开工建设;常熟市40万吨/年项目主厂房已完工,设备安装中;昆山市140万吨/年项目开工建设。
在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工作上形成了上下贯通、内外联动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多维化的宣传教育体系。
◆ 市、区两级媒体连番刊播垃圾分类主题新闻、稿件、公益广告
◆ 各地做法纷纷在中央媒体上进行刊播
◆ 开设垃圾分类抖音账号,创作推出垃圾分类系列广播剧、童话剧
◆ 改版“苏州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号,同时加载“分易分”小程序
◆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活动,推动全民参与
◆ 全市已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场所41处
◆ 依托“小蜜蜂”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6月以来累计开展25443场次
半年攻坚,垃圾分类推进的“苏州经验”形成。而与此同时,在居民小区建设、公共机构先行、分类收运和终端处置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党政机关要做“优等生”,部分意识却跟不上。
●部分区域和部门落实工作仅限于“开个会、报个表”,产生了很多“空白地带”。
●区域间推进进度差距大,部分区域“先覆盖,后提升”;大都存在非投放时间段乱丢垃圾现象,一些小区督导员缺位易位。
●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收运、弄虚作假情况仍然存在。
●各地终端处置设施建设进度不一,部分项目仍处于前期阶段。
01
智能管理平台再升级,实现“全链化管理、数据化考核、科学化决策、创新化互动”。
02
行业管理指导再加强,推行奖惩机制。
03
示范片区建设再推动,各板块至少一个街道(镇)实现全覆盖。
04
小区分类质量再提升,暗访考核、联合执法、“听”“引”结合多管齐下。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