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有人的地方就有垃圾!第二届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举行,直面痛点蕴育先机

分类:固废观察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7日 9:02    作者:固废观察公众号    文章来源:固废观察公众号



















你有没有统计过,自己在一天里创造了多少垃圾?
餐巾纸、手纸、纸杯、快递盒……数不清的纸类垃圾。
各种果皮菜叶、吃不完的残汤剩饭,还有各种塑料垃圾、金属垃圾…...数不胜数。
一个人的一生,又可以制造多少垃圾呢?!
没有一个神奇的洞能容纳人类产生的所有垃圾,也没有第二个地球能给人类干净无污染的未来



在垃圾分类从自愿自觉迈向法治规范的关键期,12月9日-10日,全国最懂垃圾分类的人,“云”聚在万科公益基金会举办的“第二届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共同探索社区废弃物的可持续管理模式。

本届论坛采取线上的直播和录播的方式,过百万人在线参与本次论坛在促进业界交流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入了解社区废弃物管理的意义和进展,更大范围地倡导垃圾分类。



向未来 育先机



本次论坛以“向未来,育先机”为主题,意即探讨在新冠疫情这一人类危机面前,可持续社区发展如何谋育先机。

论坛设置了“我们的城市”、“我们的食物”两大版块,包含5大议题:
  • 现行政策剖析

  • 实践痛点分析与对谈

  • 公益力量参与

  • 从厨余到沃土:社区厨余垃圾在地资源化的方法与价值

  • 从厨房到土地:绿色善食之旅


直播现场嘉宾照合影

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一级巡视员李健、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杨雷,分别发表致辞,祝贺论坛的召开。


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表示,如果说首届论坛侧重于“破题”,那么第二届论坛则更加“聚焦”。


社区废弃物的管理涉及的面很广,面临的困难也很多,我们希望通过论坛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分享观点、知识与技术,推广先进经验,推动各个层面的协作,共同探索新的模式,实现新的突破。


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



建设我们共同的绿色城市



今年是我国正式开展垃圾分类的第20个年头。眼下,我国正在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

在“我们的城市”环节,8位来自社区废弃物管理、可持续社区发展等相关领域的大咖,围绕相关政策、公益力量参与等,进行看深入的观点讨论和案例分享,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探讨如何建设我们共同的绿色城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认为,“无废”城市不是没有废物的城市,而是居民知晓废物流向、专业人士能追踪废物流向的过程。

 

针对垃圾分类,循环经济专家、北京市政府参事王维平认为,基本条件是要有分类处理的设施、分别回收利用的产业体系,同时还需要居民知晓率达到85%以上,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和社会组织形成合力。


垃圾分类:长效机制与习惯养成
分享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

玩转垃圾-青少年社区在行动 
分享人: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林岳

垃圾地图助力垃圾分类减量&垃圾地图使用演示
分享人: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创始人马军

2020年城市社区生活废弃物管理民众信心指数及行为意识研究
分享人:零点有数社会发展中心副总经理赵雷

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分享人: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凯

公益价值:从垃圾分类角度推进基层社区治理
分享人:成都市委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工作协会会长江维

关于垃圾分类和垃圾对策演进的讨论
分享人:北京市政府参事王维平


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5个城市的政府、环保企业和机构的7位代表,针对生活垃圾分类痛点进行了对谈。

参与论坛嘉宾包括,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分类中心主任廖齐梅,广东省环境保护志愿者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观明,北京昊业怡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景成,福建一点蓝色环境集团董事长张水龙,万科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刘源



从厨房到土地



厨余垃圾是垃圾处理的痛点,厨余垃圾占了我们每天所产生的垃圾总量的一半,与其他各类垃圾混合处理不仅影响水、土地和空气的质量,还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而食物浪费也加剧了厨余垃圾的产生。


在“我们的食物”环节,论坛围绕社区厨余垃圾在地资源化的方法与价值、从厨房到土地的绿色善食之旅等展开分享,呼吁人们从减少食物浪费实现源头减量,并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同时通过推广厨余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有效减轻环境污染。

厨余垃圾处理技术及其绩效评估
分享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传斌

黑水虻在社区废弃物管理当中的应用
分享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兆君

分散式处理模式:社区厨余堆肥在中国的实践与价值
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研究员张雪华


张雪华认为,分散式堆肥模式应该是我国厨余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主要路径之一。


在万科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发起了“中国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通过分散式社区堆肥探索社区厨余处理的闭环模式,并通过堆肥反哺都市农耕或社区园林,并由此带动社区环境教育。


不仅改变了居民对厨余垃圾的看法,更推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促进了社区的自治能力提升。

更多详细内容,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收看论坛精彩回放。

厨余堆肥—小切口推动社区厨余垃圾在地资源化大议题
分享人:青岛你我创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徐进


首届717我是善食君创意大赛的8位获奖者及评委,也分享了食物零浪费的创意、行动和思考。


王石在线诠释食物零浪费



12月10日,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在万科中心在线直播,带领大家参观了万科中心及屋顶花园,现场诠释万科公益基金会从厨房到土地,实践食物零浪费的行动。

王石参与第二届零废弃论坛直播,亲自讲解从土地到厨房的生态之旅


万科公益基金会借鉴了印度班加罗尔的分散式堆肥模式,并且考量了中国厨余垃圾的特点,通过生态化、在地化方式,快速处理厨余垃圾。

在万科中心设置了堆肥桶,将园区内的厨余垃圾、落叶、黑水虻虫粪进行混合堆肥。万科中心还设立了黑水虻处理中心,将厨余垃圾进行生态化处理,每天能够处理食堂绝大部分和办公区的厨余垃圾,促进垃圾前端分类,减少食物浪费。


基金会建立了大梅沙生态花园,其中零废弃屋顶花园建设的材料大部分是园区内回收再利用的废弃物,厨余垃圾通过生态化处理和种植形成生态循环,园林垃圾可以就地堆肥处理,不仅保持土壤,还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丰富。


同时,花园由员工和社区成员共建共管,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发展。大梅沙生态花园的成功经验使得建设城市立体花园成为可能。

谈到垃圾分类,王石理事长表示:“万科公益基金会推行的垃圾分类借鉴了欧洲国家的经验、日本的经验、台湾的经验,也借鉴了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经验。通过多年的学习、试点和总结,我们的方法在中国是行之有效的,正在逐步地往前推进。万科总部是其中一个试验区,像这样的试验区在万科系统当中目前还不超过10个,但预计明年将会扩展到30个。可以说我们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阶段,处在由1到10的过程中,正朝着从10到100的目标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在危机中蕴育希望,给未来以期许



万科公益基金会以“面向未来,敢为人先”的理念,关注对未来影响深远的议题,以“可持续社区”为目标,推动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当前着重在社区废弃物管理等领域展开工作。

谈到举办本届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的初衷,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表示:“社区废弃物管理涉及到环境、社会、人文、法律等方方面面,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万科公益基金会资助各种试点和研究,发现已经孕育的机会,培育未来发展的机会。我们希望通过论坛分享创新经验,让社会各界把握社区废弃物管理的发展方向,洞察先机,并继续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


垃圾人人嫌,但垃圾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如何管理好我们产生的垃圾,需要政府、企业、公益组织,每一个人的努力。


垃圾分类,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特别感谢:

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加速公益基金会

来源 | 万科基金会
编辑 | 万梓薇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