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视野│艺术家们关注的环境污染不止是雾霾

分类:固废观察 > 热点观察    发布时间:2017年2月22日 15:25    作者:中国环联    文章来源:中国环联

2016-12-25 中外艺术 王松

2015年2月28日,柴静央视辞职后首亮相,推出了她的新作--大型空气污染深度公益调查《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片子一出,迅速席卷各类媒体,引发了各界针对环境污染的激烈讨论。

今年的雾霾依旧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进而由雾霾延伸到了对各种环境污染的关注,从天空到大地,从大地到海洋,森林破坏、化学物质排放、塑料废弃物等等,其实,艺术家一直关注环境污染问题。

尹秀珍行为艺术《洗河》关注成都府南河水污染

图注: 尹秀珍1995年行为艺术《洗河》关注成都府南河水污染。

20余位自发参与,用行为艺术呼吁公众增强环保意识

尹秀珍、戴光郁关注水污染

聚焦污染、关注环境问题似乎一直是艺术家创作的主题之一。艺术评论家杜曦云告诉记者,在全球范围内,环境问题是当代艺术家表达的主要问题,其包括了摄影、装置、行为艺术等。

上世纪90年代,不少国内艺术家已经用艺术作品表现环境破坏问题。类似艺术家尹秀珍1995年的行为艺术《洗河》便是因为当时成都府南河和全国的许多河流一样,污染非常严重。为了形象地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尹秀珍借用现代工业手段将府南河河水取出了十立方米,在冰厂制成冰块,然后再运回到岸边以清水加以洗刷。过路的行人和市民见状也纷纷参与其中。

卢广“关注中国污染”获《国家地理》大奖

图注:作品传递了摄影师作为个体所具备的力量,凭借自己的镜头,能影响到整个世界。

国家地理杂志5月27日宣布,中国摄影师卢广正在拍摄中的项目《关注中国污染》获得了今年的国家地理摄影比赛大奖,捧走30000美元奖金。去年,这位48岁的摄影师同样凭借该组作品捧得尤金•史密斯摄影大奖的30000美元奖金。

“他的作品传递了摄影师作为个体所具备的力量,凭借自己的镜头,能影响到整个世界,”国家地理杂志执行主编Kurt Mutchler如是评价卢广的作品。

结束清华美院的学习后,卢广从上世纪90年代中起开始关注中国的社会及环境问题。除了拍摄工业及化学污染,他同时还关注了矿工、艾滋、吸毒等诸多社会问题。

“筷子森林”以公益艺术发出环保呼声

图注:北京世贸天阶的活动现场

图注:“筷子森林”材料

图注:“筷子森林”制作现场

绿色和平发起的“我本是一棵绿树”公众参与活动,上周末在北京的世贸天阶启动。8万余双被使用后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被拼接还原成4棵高约5米的“没有生命”的大树,希望以此唤起人们的森林保护意识,呼吁公众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保护中国原本匮乏的森林资源。

“筷子森林”与奥美公关合作,特邀了为长期从事电影美术、装置艺术设计的徐银海来设计,他说:“筷子的使用是东方文明的标志,但现在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却是对资源的浪费。餐桌上用完的一次性筷子被当作垃圾扔掉。我们希望通过这棵‘筷子树’让大家意识到,每年有大片的森林因为人们不合理的用餐习惯而消失。”

几棵筷子树的具体制作由20多所大学的200多位志愿者经过3个星期的努力而完成,他们到餐馆搜集了8万余双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并与设计师一起制作了筷子树。

公益项目与艺术的结合正处于上升期,这也为当代的艺术创作提出了一个思考题:创作的时候,无论表达的是个人体验还是社会议题,宣扬的是什么?

行为艺术呼吁关注水污染现状


图注:行为艺术呼吁关注水污染现状

图注:由全球环保公益组织“绿色和平”等创意展示的行为艺术--“饮水儿童”。

在上海第二届广告人艺术展上,由全球环保公益组织“绿色和平”等创意展示的行为艺术--“饮水儿童”让现场观众颇具视觉的震撼,艺术家通过在模特儿童身上创意画出宛如人体内脏的一个“水污染处理器”图案,以此警示,污染饮用水对人类所造成的无法弥补的伤害,引发社会对水污染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美籍越裔艺术家“变废为艺”:透过环保话艺术

图注:“变废为艺”,透过环保话艺术

作为一个环保主义者,美籍越南裔艺术家NghiVollmer的艺术作品践行着她对可持续性循环使用物品材料与对环境保护的深度关切。Nghi通过使用她多年收集来的丢弃杂志、硬纸板和食品包装等材料制作出充满生机的艺术作品,传递着真爱环保,倡导环保的热切希望。

毕业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建筑学士学位的她凭借其建筑专业的技能,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创作了出了独一无二的三维艺术作品。Nghi告诉记者,为了制作出最终的艺术作品,首先她会在脑海中构思图像,然后从杂志上剪裁下细碎的图像,进行颜色分类和拼贴,最后运用这些杂志碎片组合成像马赛克一样的全新的作品。

通过对普通纸质材料和那些被使用过的纸张进行再生和转化,Nghi赋予了废旧材质的全新艺术生命。Nghi希望通过日常废旧用品再生利用的创作作品,唤醒人们对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识和宣扬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唤醒人们赋予废旧物品第二次生命的意识,唤醒人们通过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来降低能源消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