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政策支持,技术加分 海水淡化渐趋低能规模化发展

分类:行业热点 > 污水处理    发布时间:2021年6月8日 14:10    作者:    文章来源:环保在线整理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自然资源部印发《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
 
  到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90万吨/日以上,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25万吨/日以上,其中沿海城市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05万吨/日以上,海岛地区新增海水淡化规模20万吨/日以上。
 
  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沿海11个省(区、市)创造了55%的国内生产总值,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27%,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目前,国内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3个,海水淡化能力超过160万立方米/日,是世界上少数拥有海水淡化技术的国家之一,具备规模化发展的技术条件和产业基础。
 
  当然,与此同时,海水淡化总体规模相对较小,关键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不少地方海水淡化水入网存在一定障碍,相关标准规范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衔接和激励不足等问题。
 
  就技术这点来看,国际上主流海水淡化技术以反渗透技术、蒸馏法和超滤、微滤等为成熟代表,正渗透、纳米颗粒、石墨烯等为创新代表,实际应用案例越来越多。
 
  我国目前基本掌握了低温多效蒸馏和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正在鼓励强化多级闪蒸技术研究,以及海水淡化的“膜”法研究,支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创新,发展低能耗工艺。
 
  如海南,探索“地热能+海水淡化”发展新模式
 
  据悉,海南缺水问题依旧不容乐观,建立可持续利用的多方式供水体系成为近年来的主要目标之一。其中,海水淡化是水资源“开源”的有效捷径,而在海南水热型地热资源储量较为丰富,北部深层地热地质条件良好,干热岩开发实验基础完备的前提下,新模式的提出水到渠成。
 
  地热能海水淡化,能够通过地热能解决低温多效蒸馏法进行海水淡化时所需的热源问题,环境效益显著。且在实验成本分析中,采用低温多效蒸馏法的地热能海水淡化,百吨级和千吨级的淡化装置的综合成本能下降80%以上,经济效益也同样显著。
 
  再者,创新路径中的材料项,石墨烯作为稳坐“King”宝座的新材料,在海水淡化领域的应用有了突破性进展。
 
  石墨烯材料,有出色的耐污性、耐降解性、超高机械性能、抗撕裂强度、化学稳定性和可伸缩性等特质,被誉为“下一代海水淡化系统最有前景的候选者之一”。
 
  此前,江苏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就有了新发现——使用有孔的旋转纳米多孔石墨烯膜时打破了渗透性和选择性间的矛盾,具有几乎100%的盐排斥率。即,克服了传统工艺中空隙大小的限制。
 
  这些技术和模式创新,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密不可分。
 
  行动计划已经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建设4—6个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和若干10—30万吨/日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推动建设5—10个海水淡化利用示范工业园区;在污水资源化利用领域推广使用超滤、微滤、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在石油、采矿、化工、冶金等行业拓展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应用场景。
 
  “向大海要水”说简单简单,说难也难。随着政策标准体系的完善,技术创新能力的加强,大规模应用工程的落地,社会主体参与度的提升,海水淡化市场持续上升通道已开启。
 
  同时,“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步伐会越来越快。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