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2021年中国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市场现状及前景预测 “十四五”提高餐厨垃圾处理效率是重点

分类:行业热点 > 固废处理    发布时间:2021年6月22日 9:12    作者:    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随着我国消费升级,餐饮行业的发展迅速,尤其是外卖行业的快速发展,餐厨垃圾的产生也逐年递增。餐厨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是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保障。餐厨垃圾具有污染物和资源的双重属性,处理得当可“变废为宝”成为资源,处理不当则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餐厨垃圾处理设建设,并推行非居民餐厨垃圾计量收费,以此提高餐厨垃圾处理效率。
 
  垃圾处理主要上市公司:绿色动力(601330)、维尔利(300190)、瀚蓝环境(600323)、中国天楹(000035)、旺能环境(002034)、东江环保(002672)
 
  本文核心数据:餐厨垃圾产生量规模、餐厨垃圾处理能力、餐厨垃圾处理率
 
  1、餐厨垃圾处理现状
 
  ——餐厨垃圾产生量持续增加,处理率仅有15%
 
  餐饮垃圾指的是餐馆、饭店、单位食堂等的饮食剩余物以及后厨的果蔬、肉食、油脂、面点等的加工过程废弃物;厨余垃圾指的是家庭日常生活中丢弃的果蔬及食物边角废料、剩菜剩饭、瓜果皮等易腐有机垃圾;两者统称餐厨垃圾。
 
  随着我国消费升级,餐饮行业的发展迅速,尤其是外卖行业的快速发展,餐厨垃圾的产生也逐年递增。2015年全国餐厨垃圾产生量达9475万吨,日均产量达26万吨/日。2019年,全国餐厨垃圾产生量达到12075万吨。
 
  2020年由于疫情爆发,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尽管餐厅停业,学校、公司的食堂歇业导致餐饮垃圾产生量下降,但是在家做饭产生的厨余垃圾产生量增大;
 
  考虑到在外就餐的食物浪费量高于在家做饭的产生的剩余量,所以,2020年我国整体的餐厨垃圾产生总量增加,达到12775万吨,但是增加的幅度较2019年下降,从5.91%小幅下降到5.79%。2021年,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常态,因此餐厨垃圾的产生量会持续增加。
 
  我国餐厨垃圾产量逐渐增加,对环境自我修复的能力造成了承重的负担。目前,我国餐厨垃圾处理能力远远低于餐厨垃圾的产生量。我国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起步较晚,“十二五”期间才逐渐开始大规模试点建设工作。
 
  “十三五”期间,餐厨垃圾处理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能力有较大提升,力争新增餐厨垃圾处理能力3.44万吨/日,即2020年达到5.59万吨/日,与2020年我国餐厨垃圾产生量35万吨/天进行对比,我国餐厨垃圾处理率仅有15%。
 
        ——46个重点城市厨余垃圾处理能力提升80%
 
  2020年12月4日,住建部召开新闻通气会,就《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行政策解读。住建部介绍,我国46个重点城市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已从2019年的3.47万吨/天,提升到6.28万吨/天,年提升率为80.97%。
 
        2、“十四五”餐厨垃圾处理发展重点
 
  ——为提高处理效率,加强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十四五”时期,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其中厨余垃圾的分类处理是重点发展项目。根据《“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十条主要项目的第三条,“厨余垃级处理设施建设”任务,充分体现了餐厨垃圾处理的发展重要性。
 
        ——加强餐厨垃圾分类回收力度,推行非居民餐厨垃圾计量收费
 
  2021年5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提出: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四五”时期,国家将指导各地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价格改革,为了推动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效率,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推出六条公共服务价格改革项目。
 
  其中第六条为推动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合理制定调整收费标准。推行非居民餐厨垃圾计量收费。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户生活垃圾处理付费制度。
 
  推行非居民餐厨垃圾计量收费,先从非居民(餐饮、公共食堂等)开始,是为垃圾分类后的湿垃圾处理收费打开了突破口,且督促餐馆及其他公共食堂合理运用食材,不要铺张浪费,进一步加强了餐厨垃圾的分类回收力度,以此提高餐厨垃圾的处理效率。
 

原标题:2021年中国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 “十四五”提高餐厨垃圾处理效率是重点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