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山少爷
环保行业是一个庞杂的行业,庞杂到有时候你都搞不清有多少同行在跟你竞争,更摸不准那个真正能革你命的对手将会从哪冒出来。比如,过去一段时间最具典型性和戏剧性的是,一批处于头部的民企奋力战斗、慷慨悲壮,到最后发现这是一场国央企之间的战争。如果要从中吸取点经验教训的话,我想是——在时间推移、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企业要相应的调整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因为行业太庞杂、变数太大。如果按照时间、领域、地域、上下游、轻重资产、所有制、规模等对行业分门别类,可以区分出更多的细分赛道,而这样的每一条赛道上都挤满了大大小小的环保企业。在这样一个庞杂且充满变数的行业,企业的打法也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不过在青山研究院分析过各式各样的成功和失败案例后发现,不管什么企业、什么打法战术,都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的支撑——时机、团队、资金。
01
找准“时机”
思维要超前,但是动作要现实
因为把握恰当的时机是成事的前提,时机不对,再怎么努力都是白费。前些年,互联网产业大热之际,“互联网+”思想大行其道,什么产业互联网都想上去加一下。于是乎,“互联网+环保”的商业模式在业内冒出。后来关注了几个仅有的案例,发现无一例外都是生搬硬套、编织概念忽悠环保行业内的人投资,至今也没见可行的模式出现。这就是在错误的时机下做事,错把别人行业的时机当成是自己的时机。行业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机,具体到某一企业身上,就要搞清楚自身所处的领域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和发展趋势下,进而从中找准时机。能够精准的抓住时机,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两个观点值得分享:在环保行业判断出短期内大致的方向并不难,因为有一种决定环保行业大方向的力量叫“文件”,在各级各部门的有关“文件”里面会详细载明某个地方某个领域的发展方向。比如,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国家和各省市都会发布有关“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文件,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一家环保企业至少要关注国家和所在地的有关文件。除此之外,可以有一个基本判断,即环保产业总体是由粗放到精细、由混乱到规范发展的,企业的远期规划不可违背这个规律。了解一家产品公司,前些年本来品质不错,有一批稳定的客户,但是为了更高的业绩,开始降低产品质量,近两年口碑越来越差,一些老客户也流失了。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体,太理想无法成行,太现实无以致远。环保企业当前的处境就是这样的,接触过一些理想驱动型企业,专业水平很高、想走品质路线、专心做好服务,为了走得更远不得不做这样那样的妥协。可能在当前来看,这样的企业不见优势,但是就前景而言,这样的企业才有未来。试想一种场景,当你的企业需要融资时,投资人除了看你现在的样子更加关心未来的发展,而未来如何就看你的那个远期的理想如何。
02
强化“团队”
巨头进场,除了收割市场也收割人才
这个道理不必多说,可以举出无数正面和反面的历史故事和商业案例,我们来分析环保行业目前的情况。因为,尽管三峡在进场的过程中联合了北控水务、武汉控股、国祯环保、旺能环境、洪城水务、兴蓉环境等一帮专业高手,但这些企业毕竟不是自己的人马。而三峡在这么短时间内投出这么大的资金,又是在重大使命和众目睽睽之下,手上没有得力的运营团队是件极其危险的事。另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当前正盛行的百团大战,各地方政府相继组建环保集团,和三峡一样,均意在强化自己的抓手,发展自己的人马。对于上述案例,除了要明白强化团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要看到,这些巨头的进场不仅会分割走市场份额,还会收割人才。再结合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可以判断,未来团队建设和人才储备将成为环保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所以,强化团队不管是从成事儿的基本要求还是面对未来的市场竞争考量,都是当务之急。关于构建好团队,其中有很多学问,但是不管什么学问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钱要给够。很多环保企业在对待员工方面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即包工头思维,能少给则少给,能多拖则多拖,你不摧我不急,你不提我不涨,企业的红利永远都是老板一个人的,而员工的薪资永远被单纯的视为成本。客观来讲,我国当前的人力成本还处在非常低的水平。所以,当一家企业给着极其普通的薪资还扭扭捏捏的时候,基本上不会有好团队。
03
用好“资金”
钱不但要有,还要用好
不但要用好自己的,还要用好别人的
钱对企业而言更是如此,不但要有,还要用好,不但要用好自己的,还要用好别人的。这方面的工作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理想的状况或者企业发展大了,是需要专业的人和团队来做的,也就是财务管理。良好的财务管理发挥着两方面的作用:对内掌握企业的收支数据,支撑企业的管理运营,对外在必要的时候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财务管理向来是大事,古往今来能征善战的队伍背后一定有高水准的财务管理力量支撑。但在环保行业内全然不是如此,大多企业有会计、没财务,有做账的概念但没有财务管理的概念,财务数据很多时候不会被老大参考。这一能力欠缺,在企业小的时候还好,一旦企业做大了,那就是致命伤。在2018年债务风暴中出事的那一批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大都是一本糊涂账。
04
写在最后
战术可灵活,要素须坚守
两方面原因,一是那些大家心照不宣的弊病削弱了技术的力量;二是技术的根在人、在团队,当你构建了强力的团队,环保行业的技术攻关不在话下。而上述三个要素几乎是一家企业在创立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且三个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为是最基本的,这三个要素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是要雷打不动地坚守的,而在此基础上具体的战术则可以灵活多样。但很多时候,人们执着于方法、手段,而忽视了对基本要素的坚守,这样的忽视引发的后果往往都是无可挽回的崩塌。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