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历史悠久,薪火传承,“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本文让我们来细数一下哈工大环境学院培养的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都是对环境和水处理行业具有巨大贡献的专家学者。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历史悠久,薪火传承。1920年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早期名称)设置铁路建筑系,开设了“给水和排水”等专业课程。1925年铁路建筑设计系设立了给水排水教研室。195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卫生工程专业,1952年卫生工程专业分成给水排水、采暖与通风专业。1986年成立环境工程本科专业,1996年建立市政环境工程学院。为进一步贯彻“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重要战略部署,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哈尔滨工业大学于2016年9月成立了环境学院,2017年环境学院重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进入环境学院,现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教育部的历次评估中,均名列前茅,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环境科学与工程获得A+,全国并列第一,市政工程获得A。哈工大环境学科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国际创新引智基地、国家国际合作基地和国家教学仿真实验室等重大平台的学科。学院现有教职工121人,其中教授45人、副教授35人、讲师4人、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7人、学院办公室9人及学生管理人员3人。形成了一支由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5位长江学者、4位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高端人才组成且45岁以下博士化率100%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院另有3个创新群体及团队,他们分别是: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环境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均结出丰硕的成果,正在努力向着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阔步前行!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哈工大环境学院站在了新百年的第一个起点。学院历百年弦歌不辍、育桃李誉满天下。办学百年,培养了上万名校友。广大校友奋斗在市政环保领域各条战线,为老百姓喝上安全健康的水,为碧水、蓝天、净土辛勤工作,努力奋斗。是广大校友的优异表现,为母校赢得了人才培养的摇篮的赞誉。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本期让我们来细数一下哈工大环境学院培养的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都是对环境和水处理行业具有巨大贡献的专家学者。

李圭白 (1931.9.25 - ),市政工程专家。河南省偃师县人。1931年出生于沈阳,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顾问,建设部科技委员会顾问,中国水工业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水处理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地下水除铁除锰领域,开发出了一种高效的接触催化除铁除锰新工艺,使我国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高浊度水处理工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我国高浊度水处理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他研究成功的高浊度水透光脉动单因子絮凝自动控制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还参与水上一体化水厂的研究工作,使水厂建造工厂化取得了很大经济效益;研究开发成功的高锰酸盐饮用水除污染技术、流动电流混凝控制技术等,都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近年来,提出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的概念,倡导将超滤膜用于城市水厂等,推动了我国给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级发明奖二等2项、三等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1项、三等1项,以及省、部级奖十余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写出学术专著六部,参编教材三部,多年来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近百名,为我国给水排水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汤鸿霄 (1931.10.4 - ) ,环境工程学与环境水质学专家。1931年出生于河北徐水。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开拓我国环境水质学领域,建立"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从事蓟运河汞污染,湘江镉污染,鄱阳湖铜污染等重金属形态、评价及治理研究。在我国率先研究无机高分子絮凝理论和絮凝剂,主持建立聚合氧化铝现代生产厂,首创稳定化聚合氯化铁工艺。广泛开展微界面水质过程和表面络合计算模式,吸附絮凝理论,高效水处理工艺技术,有机有毒物吸附及控制等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获国家及中科院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多次奖项。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杰 (1938.2.27--),给水排水工程专家。辽宁省本溪市人。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1985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特聘总工程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和验证了生物固锰除锰机理,纠正了传统技术误区,解决了半个多世纪来地下水除锰难题。在国内率先开发厌氧˙好氧-气浮˙好气滤池之污水净化再生全流程,主持创建了国内首座污水再生水厂,被评为全国优秀示范工程。提出了城市用水健康循环理论与方略,完成了深圳、大连等中心城市再生水战略规划研究,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优秀设计奖多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3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曲久辉 (1957.10 - ),环境工程专家,1992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现兼任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环境科学学报》主编等职。主要从事水质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深入开展水污染控制和水质安全保障的理论探索和技术创新,努力推动和实现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的系统结合,在饮用水水质的风险控制、除砷除氟、水处理电化学等方面取得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获授权中国、美国、欧洲等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2004年和2006年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10年分别获得全球和东亚地区IWA(国际水协)创新项目奖,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当选IWA的Distinguished Fellow.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南琪 (1959.3 - ),污水处理专家,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副校长,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水协会(IWA)Fellow,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能源学会常务副会长等。
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包括:污染物生物处理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废水资源化及能源化理论与技术;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流域和大气有毒污染物源汇及迁移转化规律等。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16项;著作12部,发表SCI收录论文350余篇(H因子33);国家专利28项。曾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彭永臻 (1949.2.25 - ),1995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环境工程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污水脱氮除磷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先后获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入选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他针对污水脱氮除磷处理的重大需求,不断地突破关键技术,为提高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建设、升级改造和运行控制水平以及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95项并转让39项,出版专著7本,其中3本获得国家科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其中IF>4.0的60余篇。培养工学博士62人,有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获提名奖。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岳国君(1963.4.3 - )生物与发酵专家。吉林长春市人。1984年毕业于吉林化工学院,2003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粮集团总工程师。岳国君长期在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工作,在我国传统酒精酿造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国内外酒精发酵先进技术和化学工程最新成果,集成创新,攻克净能量为负的难题,实现净能量为正,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乙醇成套技术,最早建成国内燃料乙醇生产工业装置;率先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以木薯为原料的非粮燃料乙醇装置,并采用自有技术对粮食燃料乙醇装置进行非粮技术改造;组建国家能源生物液体燃料研发(实验)中心,致力燃料乙醇基础应用研究,为发展我国生物液体燃料事业作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马军(1962.7.15 - ),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市,男,汉族,山东省莘县人。水处理专家。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并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同济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后。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国际水协会刊Water Research 副主编,国际水协水厂设计与运行委员会副主席。从事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与教学工作,创建了不同价态铁锰氧化剂除污染理论体系,开发出高锰酸盐和高铁酸盐预氧化除污染技术、臭氧催化氧化深度处理技术、基于新生态微界面特性的强化除重金属技术和纳米复合膜水处理技术、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等,应用于受污染水源水净化工程、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工程,在多次重大污染应急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培养博士51人,硕士38人,其中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长江学者”成就奖(工程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会“可持续发展水奖”、美国化学会“科学卓越荣誉奖”。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排名1),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1)、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均排名1);发表SCI论文280篇,获发明专利120项、美国专利6项。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来源 | 环境人Environmentor、HIT环境学院、中国工程院官网、中国水网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