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汉阳四新打造“一心三横三纵” 海绵化城市排涝干渠体系

分类:行业热点 > 污水处理    发布时间:2017年9月13日 11:13    作者: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韩玮 晏喜丽    文章来源:北极星固废网

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2015年4月,武汉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青山示范区、汉阳四新示范区成为两大试点区域,2018年将接受国家部委验收。依托丰富的水系,汉阳四新正在打造“一心三横三纵”海绵化城市排涝干渠体系,勾画出江湖相济、湖渠相连、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

汉阳四新形成“一心三横三纵”城市排涝干渠体系

汉阳四新示范区东靠长江,南临三环线,西至龙阳大道,北抵汉新大道,示范区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周边北临墨水湖,南靠南太子湖,东靠长江,西接龙阳湖、三角湖,具有四湖合围的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禀赋。

从高空俯瞰,一条条狭长的“绿链”穿城而过,人与水相依,湖与城共融。四新示范区已基本形成“一心三横三纵”的“田”字形网络化城市排涝干渠体系。“三横”为鲤鱼溪(在建)、四新明渠、上太子溪;“三纵”为芳草溪、总港渠、连通港;“一心”是处于中央的凤凰湖。

区域上游通过龙阳湖、琴断口小河等水系与汉江相连,下游通过连通港、南太子湖与四新泵站相连。非汛期时,片区水系由东风闸排入长江、琴断口闸和什湖闸排入汉江;汛期时,由四新泵站排入长江。

多条明渠海绵化改造

成为小区周边汇水区和滨水景观带

今年6月,芳草溪海绵改造基本完工。笔者9月5日来到芳草路西侧的芳草溪,水体清亮,两岸是绿色护坡和树阵,还有红色的透水步道。护坡上,一排排松木桩围住鹅卵石,呈现阶梯状的生态退台。海绵项目工程师孙祖光介绍,原先由于周边开发商将排污管混接,芳草溪沿线有近10处排污口,同时受雨水冲刷影响,芳草溪严重淤塞,部分渠段水面几乎看不见水,2/3都是黑泥。

去年11月初,南起四新南路、北至汉新大道的2.3公里芳草溪段启动海绵改造,汉阳建设部门组织施工队进行了渠道清淤、水草打捞及护坡修整,岸线增设植草沟和生态排口,并联合水务部门将排污口全部截断,将污水管接入市政污水管网。

为防止雨水冲刷,将泥土、杂质带入明渠,施工方在两边坡岸上设置了卵石沟生态排口,使雨水和杂质先在卵石沟中沉淀过滤。一层一层的生态退台,也能起到让雨水层层过滤、去除杂质的作用。

海绵项目设计师柴同志介绍,松木桩可稳定坡岸、挡土,这样的园林手法用于海绵改造,除保证功能外,更具有艺术景观效果。

与芳草溪相通且垂直的上太子溪,西起芳草溪,东至连通港,也同样受益海绵改造。孙祖光介绍,原先周边小区及芳草六街地面径流,对其造成面源污染,水体水质较差,水葫芦等富养水生物大肆蔓延,渠道淤积。

经源头治理、渠道清淤、水草打捞、岸线整治、景观提升,如今3.4公里的水面上再看不到水葫芦,只有睡莲等景观植物,两岸则是生态旱溪、下凹绿地和透水铺装,9月份还将补栽水生植物,让绿化提档升级。

目前正在经人工开挖形成渠道的鲤鱼溪3公里排水走廊,西起芳草溪,东至连通港,北接杨泗港快速通道,包含渠道、箱涵及四新立交区域直径2000毫米顶管施工,抛石挤淤、绿化、铺装等。9月5日,鲤鱼溪中段700余米已形成水渠。孙祖光介绍,原先这里是一块待建地,为了完善四新“三纵三横”水系,将打通这一排水走廊,通水前两边还将栽种绿色植物,打造另一条海绵景观明渠。

目前,明渠周边都分布着小区,待完工后,这些明渠都将成为汇水区,下雨时蓄水保障周边小区不内涝,同时也是一条条滨水生态绿色景观带,周边居民茶余饭后又多了一处休闲地。

为四新最早的还建小区解决内涝

居民感叹“有了高档小区配套”

位于四新北路的太子水榭小区是汉阳四新片最早的还建小区,2011年建成入住,1560户居民居住于此。由于小区地势低洼,南高北低,内部路面比小区周边道路还低50到80厘米,同时还建房小区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雨天渍水严重。去年7月6日汛期暴雨,小区积水深达0.5米左右。

此外,小区内绿化、步道、便民设施等质量较差,居民生活舒适度大打折扣。

为提升完善小区排水系统,消除内涝,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一场海绵改造于今年2月启动,目前已基本完工。近日走进这一小区,处于中轴线的主通道和中心广场上,原先的硬质铺装全部换成彩色陶瓷透水砖和透水沥青,为了美观,连地面的井盖都改造成“隐形”的。健身器材处地面是焕然一新的红色透水砖,改造后的透水生态停车场沿边布设卵石沟。小游园内绿意盎然,新栽的绿植开出粉色、红色的小花,两位老人坐在新建的古典凉亭内休憩。

海绵项目工程师孙祖光介绍,为提升小区排水防涝水平,主通道地下增加了一条直径1米、长200多米的雨水主管,同时对雨污混接的管道彻底排查,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小区内补栽了绿植和花卉,原有绿地全部变成雨水花园和下凹式绿地,还为居民新建了休憩亭,利用每株大树树穴四周的砌砖,因地制宜增设木坐凳。

6年前拆迁还建于此的王先生对前后的变化感触颇深。“我记得去年7月初的暴雨,我家门栋口的积水到了脚踝,小区中心广场上积水深至膝盖,积水两三天退不完。”令王先生惊喜的是,如今海绵改造后,今年经历几场大雨,小区路面都未积水,“水一下子就渗下去了,太神奇了!”他妻子也感觉环境变好了变美了:“路面不像以前坑坑洼洼,还建小区有了高档小区才有的配套。”

与之相比,2015年交付的和昌都会华府则是一个新建小区,海绵设施点缀于其中,却又因地制宜地发挥着作用。比如在人行步道与绿地之间设置了透水混凝土卵石沟。改造前,下雨后步道处积水,绿地受冲刷后的泥水也会污染步道,施工方经过此番精心设计,雨水被透水混凝土完全吸收,嵌入的彩色卵石也增加了趣味,成为一景。

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试验“最全”海绵设施

同样,位于四新南路以北、四新大道以南的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在经历一场海绵改造后,旧貌换新颜。不仅“颜值“高,而且有“内涵”。

近日走进这里看到,改造一新的蓝色透水沥青篮球场更是吸引残疾朋友在上面进行康复训练。孙祖光说,这种蓝色是经过多次试验才调出来的,积极、醒目而不刺眼。

“最全“海绵设施在这里试验,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透水广场、生态停车场、卵石边沟在这里都能看到。人行路面也采用了陶瓷透水砖、水泥透水砖、彩色透水沥青等多种材料。数十种乔木、花卉,多层次景观布置,营造出一个花园式康复中心。

据悉,原先中心内硬质铺装面积大且不透水,生态性差,下雨路面易积水,绿地缺乏雨水收集区域,遇到下雨天,绿地里的泥土时常被冲刷到人行道、车行道上。经过系统性地海绵改造,停车位、车行道、篮球场、绿地全部对应改造成了海绵设施,且地下渗管、蓄水层都相互连接,形成有机的蓄排水系统。

停车位经过改造成为生态透水停车位,搭配墨玉色卵石边沟,水透过渗沟滞留和过滤后,再进入市政排水管网。雨水花园也能蓄积一部分雨水。中心广场采用双色陶瓷透水步砖铺装,这种透水步砖既能吸水,且硬度高,外观、质感好。

在篮球场和车行道的改造上,为了节能降耗,施工方保留原来完好的混凝土铺装,在此基础上增加透水盲沟,再在上面铺设透水沥青,达到既透水又节能的目的。篮球场采用的彩色透水沥青铺装,既能“吸水“,同时鲜艳的色彩与康复中心“人助、自助、助人”的理念不谋而合。孙祖光表示,作为康复中心的残疾人朋友每天操练的场地,完备的场地设施、高质量的绿化景观及明亮的色彩体验,不仅有助于帮助他们从身体机能上进行恢复,也更能让他们心情开朗,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信。

通过海绵改造,康复中心完全达到了“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康复中心与附近的中医院海绵改造将产生连片效应,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92%,污染物削减率达到45%。

四新大道人行透水砖下藏着看不见的“玄机”

四新大道是通向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的一条主通道,从龙阳大道通往国博中央景观水系。今年海绵改造后,四新大道两侧人行道全部换成彩色透水砖,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的绿地重新换上绿油油的草皮,与紫色的美女樱搭配相映成趣。绿地内多处溢流井周围铺满鹅卵石,雨水进入绿地后,经卵石过滤后进入溢流井,一部分储存下来,多的则进入市政管网。

海绵改造项目设计师柴同志说,可别小看人行道上的透水砖, 下面看不见的结构有59厘米厚,其中,最下面是30厘米的碎石铺底,然后是20厘米厚的大孔径透水混凝土,上面再铺上3厘米的透水砂浆,最上层是6厘米的透水彩色铺装。一般的雨量落在上面,完全可以做到不积水、不湿鞋,即便是大雨,也能迅速下渗快排。

柴同志介绍, 由于四新片区历史上是围湖造田而形成,现状高程在17至18米(黄海高程、下同)之间,低于墨水湖的规划控制水位18.65米,过去区域排水基本依靠分布在港渠两侧的泵站进行抽排。

海绵改造前,在四新区域降雨量超大时,雨水迅速汇入渠道,泵站抽排能力跟不上,会导致部分滞水、漫溢。

海绵改造后,雨水经过透水面层、透水基层、碎石层、渗排管、溢流雨水口、生态沉泥井等海绵设施,再进入渠道,有效降低了雨水流速,切实起到“缓释”作用,给泵站赢得了宝贵时间。

国内海绵城市建设专家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应是“灰绿结合”, 绿色基础设施是通过海绵化手段,充分发挥绿地公园、湖泊水体等自然界的“渗、滞、蓄、净、用、排”作用,灰色基础设施则是指排水管道、泵站等市政基础设施。我市首个采用“海绵+”建设、汉阳地区最大的排水泵站——四新泵站已经在今年汛前投入运行。泵站服务范围37.9平方公里,包括四新片区和墨水湖地区。两期工程完工后,泵站整体抽排能力达到105立方米/秒。除泵站外,整个工程还包括配套整治总港、连通港和火焰沟3条水渠。该泵站的投入使用,将极大提升四新地区及汉阳老城区防汛排渍能力,有效缓解该地区因暴雨渍水状况。

汉阳区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汉阳以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转变城市建设和开发理念,全面推进适合本地区地域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以四新示范区为重点,围绕新型宜居生态城区形象,依托丰富现状水系,将构建排水、慢行交通、生态景观有机融合的多功能海绵体。

太子水榭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使道路、小区的景观、配套大幅提升,让城市有了“颜值”,更解决了长期困扰居民的渍水内涝等问题,让城市更有“内涵”。一批经过海绵化改造的小区、公建、道路,让市民有了幸福感和获得感。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