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甘肃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附项目)

分类:产业市场 > 规划研报    发布时间:2017年9月18日 16:55    作者:来源:北极星环保网    文章来源:北极星固废网

日前,甘肃白银市政府印发《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提出,发展先进环保产业,其中大气防治技术及装备方面,重点突破脱硝工艺氨逃逸控制、窑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开展先进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净化、新型吸附回收装备、二氧化硫吸附浓缩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储存利用、大型电袋复合除尘器、高温长袋脉冲袋式除尘器及细微粉尘控制及行业抑尘技术的示范应用;推广应用低氮燃烧、电厂及工业燃煤炉窑超低排放、烟气调质、汽车尾气高效催化转化等技术;研发工业厂房集中通风净化系统技术集成、恶臭治理技术集成装备及餐饮油烟净化装置、民用室内空气净化器等。

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中央、省在银有关单位:

现将《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7月20日

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保障的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社会效益好、吸纳就业能力强、经济带动作用明显等显著特点,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加快白银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白银市建设“甘肃省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和“资源枯竭转型示范城市”的有力支撑。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规〔2016〕225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的通知》(甘政发〔2015〕90号)、《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意见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4〕14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6〕124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6〕151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甘政办发〔2014〕199号)、《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市政发〔2016〕39号)和《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银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市政办发〔2016〕164号)等文件精神,为推动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在对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指导思想和愿景目标,提出了发展重点与保障措施,通过在节能环保产业三大重点领域中实施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显著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与经济效益,力争到2020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实现总产值比2015年翻一番,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依托现有特色优势产业基础,形成较为完善的节能环保行业技术装备系统和产业体系。

《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实施期限为2016—2020年。

一、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状况

2015年,白银市实现生产总值434.27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03亿元,年均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194.25亿元,年均增长12.65%;第三产业增加值181亿元,年均增长10.7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5410元,年均增长12.0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十一五”末的12.1:54.99:32.91调整为13.59:44.73:41.68,与“十一五”末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上升1.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0.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8.77个百分点。

(二)节能环保产业概况

“十二五”以来,白银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19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意见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4〕14号)精神,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24.1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7.22亿元,年均增速约15.4%,增加值约占白银市生产总值2%,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节能产业总产值8.60亿元,环保产业总产值0.5亿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总产值28.12亿元。截至2015年底,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150余家,整体产业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

二是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白银市积极推动全市节能环保产业由资源主导型向科技导向型转变,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涌现出众多发展潜力大,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在节能领域,中科宇能、长通电缆、容和集团、白银风机厂等企业在风电成套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矿用设备等节能先进装备制造业上蓬勃发展;甘肃稀土公司生产的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贮氢材料、稀土催化材料与郝氏炭纤维公司研发生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国际节能新材料领域内异军突起;大象能源科技、甘肃天海新能源科技发展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和镍氢动力电池,在节能新能源行业中方兴未艾;甘肃倚通、甘肃中陇、甘肃恒大陶瓷、甘肃鸿煜、甘肃九桓、甘肃鑫隆、白银天晟等企业在新型节能建材领域上砥砺前行,生产节能保温门窗、轻质墙体饰材、节水洁具、陶瓷薄板、纸面石膏板、高性能玻璃等新型建材产品。在环保领域,靖煤集团、中油甘肃白银分公司、甘肃凹晶肥料和白银昌元化工等一批企业着力投入和实施了一批环境土壤修复、重金属污染治理、环境低排放改造等技术改造工程和项目。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长盛公司、稳品公司主导实施废旧汽车拆解项目;白银公司、白银有色集团、白银有色长通等企业着力发展有色金属深精加工和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白银隆福尾矿、白银科隆等企业致力于尾渣综合利用、润滑油再生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甘肃祁连雪淀粉、甘肃万林科技、桔瑞生物等企业重点推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一体化循环产业发展,一批优质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三是资源循环利用成效显著。白银市将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融入兰白核心经济区、兰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积极打造“3+4”产业集群[1],在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白银市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和首批产业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白银公司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骨干企业,白银高新区列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十二五”期间,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突出补链接环,在招商引资中围绕循环经济类项目,形成了煤电化工、有色金属采选冶-深加工-再生-再加工、精细化工一体化、有色与精细化工、煤电建材综合利用、资源高效利用-节能环保产品-新型材料、设备制造—回收—再制造等7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全市实施循环经济项目329个,完成投资612.2亿元。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环保设施项目建设、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开展绿色单位和社区建设、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等方面积极作为,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市资源产出率达到4644元/吨,能源产出率达到0.81万元/吨;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4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02%,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达到93%,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

四是科技创新实力增强。“十二五”期间,白银市先后创建成为国家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市、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市三县两区整体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行列。全市共建成专业科研机构8家,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企业技术中心21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生产力促进中心6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取得科技创新成果283项,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专利申请量达2963件。在产学研方面,先后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等16家科研机构、兰州大学等100家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产学研相结合、科研开发推广机构和政府部门相互联动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镍氢动力电容电池、气动硫化塔连续液相氧化法生产重铬酸钠等12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CO2空气源热泵、白银炼铜法等11项行业代表性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岩棉外墙保温板、高(低)频无极节能灯被列入全省第一批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推广名录。

五是政策体系建设日益完善。白银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围绕提高全市节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强化政府引导,完善政策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探索出一条节能减排和民生改善相结合,产业升级与环境改善相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民增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白银市陆续制定出台了《白银市公共机构节能办法》、《白银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规定》、《白银市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白银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白银市能源及先进高载能千亿元产业链规划》、《白银市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规划》、《甘肃省白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白银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细则》、《关于切实推进白银市节能减排工作的管理办法》、《白银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白银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科技支撑白银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意见》、《白银市加大资源型城市转型力度的补充意见》、《白银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白银市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方案》、《白银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白银市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方案(2013-2017年)》、《白银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白银市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白银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白银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工作推进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谋划行业布局,推动业态发展,激发内生动力,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备的政策体系,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保障体系已初步搭建形成。

(三)面临问题与挑战

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产业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在“十二五”期间有了明显的提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总体来看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培育期,目前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产业竞争力不强。总体表现为“一小一低”,“一小”即节能环保产业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大型企业特别是具有完整技术体系,能够为市场提供定制化、系统化、一体化服务的企业较少,产值过亿的企业仅有5家,年营业收入低于300万元的小微企业占企业总量的18%以上。一“低”即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从事高端设备制造的企业不多,大多属于技术引进性的加工制造企业,产品种类趋同,附加值较低,缺乏辐射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综合实力较弱,整体竞争力不强。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白银市经济以重工业为主导,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有色、化工、电力、煤炭四大传统行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体量小,发展明显不足,品牌影响力低,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重不到1%;同时,节能环保行业内部装备、产品成套能力弱,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节能环保产业内部比例失衡,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总产值占比为23.11:1.34:75.55,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环保产业产值占比不足整个产业的2%。此外,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滞后,全市专业从事节能环保服务的重点企业目前只有4家,服务范围仅限于节能评估、能源审计、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等一般化咨询服务,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三是投融资机制不健全。现有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对节能环保产业的调节范围和力度十分有限。大多数节能环保项目依赖政府拨款建设,政府补贴运营,导致投资渠道单一,投资数量较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投资的单一化导致项目管理上政企边界不清晰,产出效益较低。企业自主投身节能环保行业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市场需求仍然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拉动。此外,融资渠道不广,新型融资渠道例如融资租赁、保理融资、融资担保、国际扶持等渠道较难落地实施。政府杠杆资金,如节能减排国家专项资金、工业节能专项资金、节能服务奖励等资金,对节能环保类中小企业、节能服务公司门槛相对较高,制约了部分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

四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节能环保类企业对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依赖较大,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十二五”末,白银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研究与开发(R&D)活动的企业有18户,占全部规上企业的10.7%,企业自主R&D经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为0.42%,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0.18个百分点。节能环保产业企业的关键和核心技术有待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蕴含一定市场价值的技术相对欠缺,特色创新不突出,产品科技含量低,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同时,创新服务中介机构少、功能不健全,高端化、系统化服务能力薄弱,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支撑作用较为缺乏,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较弱。

(四)发展环境与机遇

从国际来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刺激经济增长和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全球节能装备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最具代表性的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洲,作为能源服务公司的发源地,是节能服务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日本环保产业在洁净产品设计和生产方面发展迅速,欧盟、日本等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废弃物资回收网络和交易市场,再制造产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综合来看,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提高制造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的比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产品升级、过程升级、功能升级、产业链升级实现我国企业升级,增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增加值获取能力。改变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低端的尴尬局面,顺应全球经济服务化发展趋势,推动中国经济服务化的新一轮结构转型,是中国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期的新挑战与新任务。

从国内来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企业众多,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小、散、弱的特征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撑,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依然存在挑战。但自“十二五”以来,我国节能环保服务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批生产制造型企业快速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高效燃煤锅炉、高效电机、膜生物反应器、高压压滤机等装备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燃煤机组超低排放、煤炭清洁高效加工及利用、再制造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拥有世界一流的除尘脱硫、生活污水处理、余热余压利用、绿色照明等装备供给能力,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绿色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补齐资源环境短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支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为落实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一条必由之路。

从甘肃省来看,节能环保企业的整体科研实力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长期滞后,一些核心技术还未掌握,生产节能环保设备的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行业融资渠道较为狭窄、方式比较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能环保企业的发展。“十二五”以来,我省着力加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居住环境改善等工作力度,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对西部省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民生保障等给予重点支持。“十三五”期间,我省继续实施“3341”项目工程,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拥有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等一批具有从事节能环保领域研发能力和较好研究积累的高校院所,我省在大型板式换热器、节水调控关键技术、水处理设备、废热锅炉及余热回收设备、低压大容量变频器等技术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从白银市来看,白银市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能源和资源的需求将继续显现刚性增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压力将更加凸显。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正处于从产品生产向装备和服务延伸,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技术换挡期和产业加速期,迫切需要全面提升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有效破解资源约束阻碍,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排放问题,释放节能环保产业潜在的市场需求。“十二五”以来,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已有良好起步,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已形成跨领域、跨行业、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综合性新兴产业,为推动全市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国家“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老工业基地振兴、脱贫攻坚等战略的实施,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大兰州经济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兰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一市五区七基地”[2]建设等多种支持政策叠加和政策优势的释放,将对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多年来我市在转型升级、“3+4”产业集群、园区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打下的坚实基础,为白银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引进一批重大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壮大和提升产业层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综上来看,白银市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机遇大于挑战,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白银市积极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八个“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繁荣文明新白银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工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甘肃时提出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我市“3+4”产业集群及环境资源禀赋等基础条件,抢抓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制造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等一系列政策机遇,围绕“一市五区七基地”建设目标,以“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导向,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为主线,以“一区六园”[3]工业园区基本格局为载体,以节能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污染治理等工程为着力点,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物排放,加快低碳环保发展,着力推动民生福祉改善,全面打造具有行业特点和技术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将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为繁荣文明新白银的绿色产业、幸福美好新生活的民生产业和转型升级新动力的战略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市场推进,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节能环保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有效拉动,释放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服务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强化监督管理和行业自律,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完善产业标准体系,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环境,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

2.统筹布局,集聚发展。强化规划引导,加强顶层设计,围绕白银工业集中区“一区六园”产业布局,合理布局节能环保产业体系。整合优势资源,细化功能分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依托现有园区,集聚企业、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产业发展要素,加快完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引导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服务等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选择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先行突破,加快示范工程、示范基地建设,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领先,产业化程度高,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特色产业和产品体系。紧紧围绕产业优势,立足分类指导,对不同规模、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鼓励和引导,尽快培育扶持一批新型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整体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全面发展。

4.创新驱动,服务提升。以节能环保领域科技创新为核心,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创新和挖掘特色优势领域,加快“人才特区”和科技孵化器建设,孵化一批科技含量高、增值潜力大、发展前景广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推动商业、服务、管理模式创新,大力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综合环境服务等服务机制,提升节能环保产业供给质量和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突破,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创新能力强的产业体系。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到“十三五”末,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3%以上。其中:节能产业产值18亿元,环保产业产值1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56亿元。中高端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值比重大幅提升,实现总产值比2015年翻一番,成为支撑白银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到“十三五”末,建设一批效益显著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节能装备与产品制造产业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稳步发展。重点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年产值上亿元企业10家,具有较高技术基础的龙头企业。扶持年产值上千万元企业50家,具有一定产品市场和技术积累的骨干企业。引领带动年产值上百万元企业500家,市场潜力明显、发展动力强劲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领域门类齐全、技术工艺完善、产品品质优良、效益辐射带动明显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到“十三五”末,培育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或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家,节能环保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5%,在有色金属和稀土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矿用电器等特色领域,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专利技术、装备和产品,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业发展领先优势,推动产品质量大幅提升,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三、重点领域

(一)高效节能产业

1.节能技术和装备

在节能技术和装备领域,侧重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相关装备和技术。重点支持电站锅炉智能吹灰优化与在线结焦预警系统、锅炉系统能效在线诊断与专家咨询系统和邻机蒸汽加热启动等高效煤粉燃烧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加快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燃烧自动调控技术装备、新型省煤器的应用。鼓励应用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冶金加热炉、煤泥和超低热值煤矸石高效利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陶瓷窑炉。大力推广矿热炉节能技术。推进燃油燃气工业窑炉高温空气燃烧技术装备产业化,提升低劣质燃料高效燃烧技术、煤炭资源绿色开发和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和装备。

继续发展高效电机及电力行业技术装备。加快中小功率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永磁同步电机、非晶合金变压器、曲叶型系列离心风机的研发及规模化生产。大力推广能效等级为1、2级的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节能通用流体机械、干式半芯电抗器、壳式电炉变压器、三维立体卷贴心干式变压器等节能装备制造和使用。推广应用超临界及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中低热值燃气轮机、煤气化多联产燃气轮机发电设备。积极支持采用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和装置、煤矿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煤矸石电厂低真空供热技术、可控自动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非晶合金变压器、新型节能壳式电炉变压器、新型节能导线等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

并重发展采矿及其他节能技术和装备。大力推广综采工作面高效机械化充填开采技术、无人工作面智能化采煤技术、高效干法洗煤技术等数字化、自动化开矿选矿技术、矿井乏风和排水热能综合利用、煤炭储运减损抑尘技术和设备;支持煤炭生产企业采用高效低能耗煤泥干燥脱水设备;有色金属行业企业采用铝电解槽新型阴极结构及焙烧启动与控制装备技术、大型铝电解系列不停电(全电流)技术及成套装置、大型高效充气机械搅拌式浮选机、铜冶炼转炉氧气底吹熔炼;建材行业企业采用稳流行进式水泥熟料冷却技术、高效节能粉磨技术及装备等。

加大余热余压利用技术研发推广。大力推广火力发电、有色冶金、煤炭、陶瓷、建材等行业余热余压回收综合利用技术,鼓励开展非稳态余热回收及饱和蒸汽发电技术、火电厂烟气综合优化系统余热深度回收技术、矿热炉烟气余热利用技术、陶瓷工业窑炉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隧道窑辐射换热技术应用;加大乏汽与凝结水闭式全热能回收技术、螺杆膨胀动力驱动机械和设备、吸收式换热集中供热技术和设备、窑炉烟气辐射预热器和废气热交换器等技术和设备、蓄能器、冷凝器等设备的应用。

推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动力电池的研发和应用,大力推广纯电动汽车、节能型牵引车和挂车等节能型或纯电动服务保障车辆和专业设备应用及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鼓励使用绿色交通工具出行,加大公交、环卫、出租等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

有序发展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大力推广快速准确的便携或车载节能检测设备,在线能源计量、检测技术和设备,热工检测便携式设备、在线检测技术和设备;开展压缩机、水泵、电机等工业领域通用设备运行能效评估,推广工业能源管控技术装置。

2.节能产品

节能家用电器及办公设备研发推广。重点推广应用能效等级为1、2级的节能家用电器、办公和商用节能产品;鼓励使用各类家电智能控制节能技术和装置、企业智能空调系统节能技术装置、低温水—直燃单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双工况太阳能热泵空调机组。

高效照明产品研发推广。支持高性能稀土荧光粉、稀土三基色荧光灯等高效照明产品的开发推广;加快矿用隔爆型LED巷道灯及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应用;推广普及高效低成本筒灯、射灯、路灯、隧道灯、球泡灯等替代性半导体照明光源和新型LED照明产品。

绿色建筑材料技术引进。加快高效节能新型墙体、保温隔热材料、无机防火保温材料、复合保温砌块和轻质复合保温板材等建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及构配件,积极推广成熟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示范推广节能建筑门窗、隔热和安全性能高的节能膜、屋面防水保温系统和集节能、防火、保温、降噪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建筑墙体和屋面系统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鼓励提升绿色建筑环境质量的功能材料、抗震减灾高性能快速修复建材及具备抗菌、防污、自洁净等特殊功能的建材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3.节能服务

大力培育和发展节能服务机构,创新服务领域,鼓励节能服务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运作,提供用能状况诊断、节能项目方案编制和设计、项目投融资、工程施工和调试、设施运营和维护等服务,积极开展节能评估、能源审计、节能监测与节能量验证、节能技术产品认证评估与推广、节能项目风险评估等服务。

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节能服务公司、金融机构等相关单位组建节能服务产业联盟;鼓励有条件的重点用能单位设立用能服务部门;充分利用节能服务产业信息网络平台,对接节能服务公司、重点用能单位、金融机构,提供“一站式”节能综合服务。

(二)先进环保产业

1.环保技术和装备

水污染防治技术及装备。重点支持攻克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去除、工业废水生物毒性、急性毒性等前瞻性关键技术;鼓励低碳低盐无氨氮分离提纯稀土化合物新技术在有色金属行业、稀土湿法冶炼分离与稀土氧化物生产中的应用,源头消除高氨氮、高盐和高浓度废水排放问题;大力引进和推广有色、煤炭、化工等行业含重金属离子废水和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处理、回用和零排放技术及设备;加快推进集成式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城镇水再利用技术装备的应用;大力推广农村饮用水除氟砷、一体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回用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重金属污染水下固定与水体修复、污染水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和装备;积极应用地下水污染监测井网布设、优化与安装;鼓励应用饮用水强化处理、高效安全消毒、微污染净化、管网水质稳定、直饮水净化等技术装置。

大气防治技术及装备。重点突破脱硝工艺氨逃逸控制、窑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开展先进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净化、新型吸附回收装备、二氧化硫吸附浓缩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储存利用、大型电袋复合除尘器、高温长袋脉冲袋式除尘器及细微粉尘控制及行业抑尘技术的示范应用;推广应用低氮燃烧、电厂及工业燃煤炉窑超净排放、烟气调质、汽车尾气高效催化转化等技术;研发工业厂房集中通风净化系统技术集成、恶臭治理技术集成装备及餐饮油烟净化装置、民用室内空气净化器等。

土壤及场地等治理与修复技术装备。着力突破重金属废物、抗生素菌渣、高毒持久性废物综合整治技术;大力推广矿山复垦与生态修复、典型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联合控制、有机污染物、有毒与危险化学品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技术装备;积极应用植物修复土壤、不同植物套作联合修复、修复后植物处理处置的成套集成技术;开展土壤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农药污染场地快速、异位生物修复;示范推广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示范工程;研发矿山塌陷区、废石堆场和尾矿库修复与垦植及重金属超富集植物选种培育技术等。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污泥脱水干化、生物法消减、厌氧消化和焚烧、生物发酵除臭一体化等无害化技术及成套设备处理处置污泥;推广应用固体废弃物焚烧处理装备、垃圾焚烧尾气处理系统、垃圾厌氧消化处理成套设备、好氧处理和除臭设备、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置装备等;示范推广中小型焚烧高效处理、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与装备;示范推广餐厨垃圾低能耗高效灭菌、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技术和装备。

环境监测仪器和自动监控设备。大力推广移动式有毒有害泥水(液)环境污染快速应急处理集成装置、危险废物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设备、移动式渗滤液处理设备;示范推广在线监测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强环境物联网与大数据建设,实现环境监测数据模型化、精细化、准确化。

2.环保产品

重点支持电厂脱硝催化剂、煤炭储运抑尘剂、镧、铈稀土化合物生产催化净化材料、汽车尾气净化器的研发和生产应用,凹凸棒(土)开发石油钻井添加剂、保水剂、吸附剂、脱色剂、固(脱)硫剂、催化剂等的深加工和产业化;大力推广膜材料与膜组件、耐高温耐腐蚀的袋式除尘高端纤维滤料、高效生物填料和专用催化剂、垃圾卫生填埋高性能防渗材料;开发优质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高性能碳纤维材料、高效活性炭等;推广与污染治理设备配套的高效脱色剂、氯氟烃替代品、生物除臭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新型化学除磷药剂、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低磷缓蚀阻垢剂、微生物除臭剂、污泥脱水剂等环保药剂;鼓励使用可生物降解地膜、餐盒、包装材料等。

3.环保服务

重点培育以污染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环保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环境工程与技术咨询、环境安全评估、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服务业体系;建立和完善环保产业统计体系;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生态效率评价、环保材料、药剂及环境友好型产品认证、环境投融资、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环境修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物联网等新兴环保服务业;鼓励环保服务机构在市政公用领域、工业园区和重点行业,以PPP模式、特许经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服务模式,实施环保设施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运营;开展面向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噪声、尾气等环境污染检测和治理、自然生态检测与保护、碳减排方案咨询服务、碳信息管理服务、环境保护领域知识产权转移和转化服务。

(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1.资源再生利用

大力提升再生金属利用水平。加大有色金属分类回收富集技术、深加工成套工艺及装备技术、废旧农业机械拆解技术及装备应用力度;积极开展易拉罐有效组分分离及去除表面涂层、废铅蓄电池铅膏脱硫资源化利用,失效镍钴材料循环利用、4000马力以上废钢破碎等成套技术装备应用;提升从废旧电机、电线电缆、易拉罐等产品中规模化回收利用再生金属的技术水平;加快“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推进废橡胶、废塑料无害化再生利用。加快推进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推广应用废轮胎常温粉碎及常压连续再生橡胶技术和成套设备、废轮胎胶粉改性沥青成套装备、废轮胎整胎切块破碎机、废旧轮胎分解制油和炭黑装置;鼓励采用废塑料复合材料回收处理成套设备、废旧地膜和塑料瓶等多种塑料混杂物直接综合利用装置、纸塑铝分离、橡塑分离及合成、深层清洗、再生造粒、无机改性聚合物再生循环利用及其装置。

有效提升废旧机电产品无害化再生利用水平。鼓励废旧机电产品分拣、拆解、高附加值利用的无害化处理装备、含重金属废弃电子产品及污泥(渣)的回收提纯成套装备、废旧家电和废印刷电路板高效率分离多种物料装置的应用。

积极推进报废汽车拆解和再生利用。推广应用真空吸油机、防爆抽油机、漏斗式废油回收机等废液收集装置以及各种废液的专用密闭容器、油水分离设施,报废汽车自动化拆解设备、安全气囊引爆装置,高压热水清洁机、自动清洗机等回用零配件清洁设备;鼓励采用报废汽车贵金属再生利用技术及装备、车身破碎和材料分选成套技术及装备。

稳步提升废弃生物质再生利用效率。支持农作物秸秆还田及制作生物培养基、木塑产品、生物质聚氨酯泡沫材料等技术和装置的应用,积极推广秸秆、林区“三剩物”、次小薪材、园林绿化垃圾及其他生物质材料制成纤维乙醇或气化、固化成型燃料等能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秸秆热压生产高强度纤维板、轻质装饰用防火板,研发和应用成型燃料的原料配比、制备专用设备和使用成型燃料及木炭的小型锅炉专用燃烧设备、生物质型煤锅炉;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及加工废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发酵制饲料、沼气、高效有机肥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普及节能节水型城市粪便收集输送装置;鼓励发展农业废弃物生产生物有机肥、制备蛋白饲料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推广蔬菜尾菜生物堆肥、蔬菜剩余物加工蔬菜粉、饲料等技术,实现尾菜资源化利用。

2.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研发和创新应用铜铅锌等复杂多金属矿绿色高效捕收剂清洁生产与选矿新技术和装置、稀土金属矿和复杂难处理稀贵金属矿石的选冶与富集技术、有色金属尾矿和冶炼废渣中有价金属综合回收利用、低品位矿生物提取、共生、伴生矿选冶综合利用技术;优化采用超细粉末再制备、电化学控制浮选、低品位铜矿及含铜废石生化浸出—萃取—反萃—电积法、难浸精金矿生物氧化预处理提金、复杂难处理金矿、铁矿循环流态化焙烧等综合利用、大型机械搅拌式充气浮选机等高效选矿技术及装备;加大复合力场分选设备、生产过程自动控制与信息化技术应用;推广应用微细粒磁铁矿全磁分选、磁铁矿细筛—再磨再选、贫磁铁矿预选、贫磁铁矿弱磁—反浮选、永磁中磁场磁选机、大型永磁筒式磁选机、磁场筛选机等高效选矿技术与设备,不断提高“四率一综”(即矿石回采率、选矿回采率、冶炼回收率、加工材成品率和综合利用率)。

鼓励无煤柱开采、边角煤残采技术、煤层气(煤矿瓦斯)综合开发利用和煤炭分质利用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支持高性能空气钻机和井下定向长钻孔钻机、高压水利喷射工具、采动(空)区煤层气地面抽采装备、风排瓦斯和低浓度瓦斯安全高效发电、浓缩和液化装备的应用;加快煤与瓦斯突出预警监控、瓦斯参数快速测定仪器等数字矿山、自动化采矿选矿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扩大高岭土、铝矾土等共伴生非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规模;支持陶瓷生产采用低品位原料配方技术产业化;创新利用煤系高岭土生产高档填料、涂料技术。

3.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

鼓励和引导再制造企业采用旧件无损检测与寿命评估技术、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高速电弧喷涂、等离子熔覆等再生修复技术与装备以及微纳米表面工程、高密度能源的先进材料制备与成型一体化装备等开展再制造;重点使煤矿机械整机与零部件、农机部件再制造与修复专业化、批量化、规模化,进一步扩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轮胎等产品再制造规模。

4.产业“三废”综合利用

大力推广有色金属冶炼废渣、铜废石、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提升大掺量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建材、高附加值综合利用产品,推进脱硫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技术产业化;继续扩大煤矸石充填塌陷区、复垦造地造田规模,鼓励利用煤矸石发电、制取化工产品、生产陶瓷产品、有机矿物肥料等;鼓励化工废渣与下游建材产业结合,支持电石渣生产水泥和合成氨造气炉渣热能回收;鼓励水泥窑协同处理废弃物替代部分原料、燃料;建立和完善建筑和道路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废玻璃、废玻纤、废陶瓷、废复合材料、废碎石及石粉和道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废陶瓷用于生产陶瓷建材产品及建筑工程,推广应用移动式和固定式相结合的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成套设备,利用建筑和道路废物生产建材制品、筑路材料、市政设施复合材料和回填利用,支持应用废旧沥青再生技术及装备、沥青再生材料再生利用装备。

5.城市生活垃圾及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积极推广应用城市生活垃圾、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技术,不断扩大和完善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加快推进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健全餐厨垃圾收运处置、信息化管理和收费补贴机制,重点建设餐厨垃圾密闭化、专业化收运体系,示范推广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生产沼气、高效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制定《白银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建立垃圾分类相关制度和标准,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及垃圾衍生燃料产品开发利用等项目建设,“十三五”末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

6.水资源节约与利用

重点研发和推广雨水高效回收利用、管网检漏和防渗、民用净水设备浓水利用等节水技术和高效生活用水节水器具;鼓励电力、有色、化工、食品加工等高用水行业积极采用水循环利用技术、节水型生产工艺及废水处理回用装置,加快废水优化分级处理与使用;制定白银城区中水回用及污泥资源化利用政策措施,加快建设城区中水回用管网,实施湿地景观工程改造,推广污泥协同处置,严禁部分企业生产和城区清扫、建筑工地、城市景观、城区及大环境绿化使用自来水,继续推进煤矿矿井水、雨水资源化利用;示范推广卫生间模块化排水节水技术和小区中水回用技术;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应用与当地农业布局和水土资源相适应的灌溉施肥技术、滴灌、微灌和非充分灌溉技术与设备;示范推广自动化、数字化灌溉技术和装备。

7.资源循环利用服务

大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再生资源交易平台,支持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试点推进建设兼具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功能的交投点,推进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衔接,推动“两网融合”;积极培育和扶持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循环经济项目规划和方案编制、项目投资与风险评估、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等服务,积极开展循环经济项目资源产出率评价服务、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咨询与效益评价、产品认证评估、循环经济资源交易及鉴证服务。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抢抓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立足白银的区位、资源和“3+4”产业集群等基础,深入实施国家和省市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白银工业集中区“一区六园”产业布局。结合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坚持在承接中调整、优化节能环保产业布局。以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依托银东、银西、刘川、平川、正路和会宁等6个工业集中区、5家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及35家循环经济骨干企业,打造有色金属和稀土新材料、碳纤维材料、新型陶瓷建材、新能源装备等节能特色环保产品,形成向省内外周边地区拓展延伸、功能互补、特色鲜明、联动推进、聚合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专栏4-1:“一区六园”产业空间布局

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高新技术、有色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稀有金属材料、碳纤维及电池材料、新型合金材料,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热综合利用、光伏发电及配套精密制造等新能源装备,节能变压器、高效电机等节能装备及产品,推进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利用和大型节能电机再制造。

银东工业园:依托有色金属、化工、资源循环利用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打造西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发展煤基化工及化工副产品资源化利用、热电联产、节能装备制造、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

银西工业园:依托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商贸物流、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装备、高效节能锅炉、风机及零部件、散热器、新型建材设备研制及节能玻璃制品产业,推进医药和食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刘川工业园:依托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综合能源和先进高载能、陶瓷建材、工业品仓储物流、化工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高纯稀土金属及特种合金、特种电缆、镍氢动力电池、锂离子电池材料、高效稀土催化剂、光电信息与节能光源用透明陶瓷、稀土LED荧光粉、稀土高效照明产品、新型节能建材、凹凸棒系列催化剂、固硫剂等节能环保产品,形成稀土加工分离、稀土金属、稀土研磨材料、稀土贮氢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等产业链。

平川工业园:依托陶瓷工业、煤炭电力、清洁能源、农畜产品加工、矿业设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与节能装备制造、矿用设备生产和再制造,煤矸石、工业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及农林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

正路工业园:依托非金属矿物制品、建材、农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绿色建材、高端非金属矿物制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着力打造西部重要的建材产业园。

会宁工业园:依托农畜产品加工、服装加工、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农林废弃物、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利用、环保节能型空调制造、凹凸棒精深加工等产业。

(二)加大园区改造力度,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引导企业和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以建设技术开发、成果孵化、装备制造、工程设计、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一体化的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为目标,推进现有园区在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清洁生产、公共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园区管理、配套服务等方面实施改造,完善园区道路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园区资源流和能源流,准确定位园区产业结构,提出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相适应的园区改造计划和任务,重点提升和强化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能源装备制造、银西生物环保、刘川碳纤维产业、稀土新材料、银东西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平川装备制造和新型建材、会宁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6个特色“园中园”的聚集基础和功能,增强产业竞争实力。到2017年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循环化改造;省级园区积极申报国家试点示范,到2020年完成改造任务;其他园区按照循环化改造理念同步规划建设。

鼓励和引导节能环保企业向园区集聚。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促进土地、人才、资金、重点项目等各类要素向优势产业和园区集聚。围绕园区规划和节能环保产业布局,制定和完善入园企业、项目的准入标准和招商引资指导目录,重点引进一批产业特色突出、品牌效应强大、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企业,辐射带动产业发展;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等方式,培育和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带动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优势;配套建设一批“专精特小”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和差异化分工的产业格局,逐步形成技术先进、产品高端、发展规范的特色产业集群。

专栏4-2: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路线

主导产业带动:依托新材料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主导产业,积极带动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以综合治污和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深层合作形成专业技术上差异互补、生产环节上配套协同、市场空间上交叉错合的产业链合作关系,带动全市节能环保产业蓬勃发展。

(1)新材料产业带动。以甘肃稀土公司、郝氏炭纤维公司、西部凹凸棒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核心,依托稀土功能材料、碳纤维材料凹凸棒石材料等主导产业,辐射带动大中型稀土永磁电机、高比容量、低自放电、长寿命的新型储氢材料、混合动力汽车、白光LED用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感应石墨化炉、碳纤维复合芯输电导线、石油钻井添加剂、吸附剂、农作物专用缓释肥等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发展。

(2)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依托国家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首批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等载体,大力推动尾矿渣、冶金废渣、赤泥、粉煤灰、冶炼酸等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特色农业资源深层次利用和城市废弃物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特色产业提升:依托生物、新能源、风电及先进装备制造等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技术群体突破,加快发展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产业链条,提升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

(1)生物农业产业提升。依托中小企业产品基础,带动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土壤改良剂等环保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2)新能源产业提升。依托白银超导变电站在国内的领先优势,带动超导储能系统、超导变压器、超导电缆、特种电线电缆、接插件材料等节能装备和产品制造产业快速发展。

(3)风电及先进装备制造提升:瞄准甘肃省装备制造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缺链、空白和短板,推进风电叶片、风电塔架、空气源热泵、高效节能电机、煤矿运输机械、工业在线分析集成系统、环保工程电瓶车等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三)构建优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联动升级

围绕“3+4”产业集群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布局,依托白银公司、华鹭铝业、中瑞铝业、甘肃稀土公司等企业,重点构建完善“电解铝—铝型材/新型建材—铝基复合材料/电动车用铝基复合材料/稀土耐热铝基复合材料”、“电解锌—纳米氧化锌—锌基合金—无机、超细锌粉/涂料—锌空气动力电池”、“氧化钕—金属钕—钕铁硼—应用器件—永磁电机”稀土磁性材料和“稀土金属—储氢合金粉—镍氢电池”稀土磁性材料、能源材料及稀土发光材料产业链、“锅炉装备制造/粉煤制备—物流配送—热力供应”等4条节能产业链;依托甘肃稀土公司稀土新材料产业园、刘川工业园、郭城工业区等特色园区,发挥稀土深加工产业技术优势和凹凸棒石资源优势,重点构建和完善“镧、铈稀土化合物—催化净化材料—汽车尾气净化器”、“凹凸棒石材—产品开发—环保吸附剂/生物工程材料/化工催化剂/土壤改良保水剂”等2条环保产业链;依托白银公司、正路工业园、银东工业园等综合利用产业,重点构建和完善“镍/钴/铅/锌矿采矿—选矿—冶炼—综合利用”、“镍钴材料—电池材料—新型二次电池—二次电池集成与应用—回收利用”、“煤/电—煤矸石/粉煤灰渣/脱硫石膏—新型建材/余热利用”、“餐厨垃圾收运处理—厌氧发酵/好氧堆肥—沼气综合利用/有机肥/生物柴油”产业链、“良种繁育—农产品加工—糟渣加工饲料—养殖—生物有机肥—沼气—照明/燃料”、“有色金属采选冶—深加工—再生—再加工—固废综合利用”、“资源高效利用—节能环保产品—新型材料产业链”、“设备制造—回收—再制造”等8条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形成横向关联配套、纵向延伸拓展的产业网络,集聚新型有色金属材料与装备、稀土与能源材料、煤电与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的高效对接,依托骨干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突出补链接环,拉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联动升级。

(四)突出重点项目带动,持续增强发展后劲

鼓励企业与东中部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合作,共同“走出去、引进来”,在互惠合作中扩大市场、寻求资源、吸引资金、提升技术,落实项目。组织企业对接科研院所,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在银转化。支持产业链点对点精准招商,加快引进一批符合节能环保产业导向、市场前景好、科技水平高、投资风险低、投资回报率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链各节点项目、关键项目,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突出重点项目带动,不断延伸“3+4”产业链条。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全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效扩大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产业需求。依托白银公司、稀土公司、郝氏炭纤维公司,加快推进铜冶炼技术提升、锌冶炼综合利用、高精度电子铜带、稀土高性能材料加工、低热值煤热电联产、稀土凹凸棒精细加工、碳纤维原丝配套等项目建设;以容和集团、三峰财信环保公司、天海新能源公司为龙头,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镍氢动力电容电池、新型节能变压器、高效电机等项目达产达标;依托甘肃长盛公司、白银振华环保公司等再生资源企业,加快废旧汽车拆解利用等“城市矿产”、“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依托培育“3+4”产业,实施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及10家装备制造企业“两化”融合试点;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大力推进项目建设,重点实施东大沟重金属污染治理、点源污染治理、河道综合整治、入河尾水治理、污染耕地置换修复、矿山及尾矿废渣安全处置等工程;推动园区建设废物交换利用、能量分质梯级利用、水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以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

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十三五”规划以及政策投向,健全完善项目谋划和入库管理责任制,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强前期项目研究,面向社会筛选谋划征集一批事关节能环保产业长远发展、高端前沿、产业链条长、发展后劲足、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上支持范围。认真落实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和帮办服务,形成储备一批、论证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的工作格局,显著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持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五)加快产业创新升级,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产业的科研投入,推进节能环保工艺技术试验基地建设。支持优势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突出抓好市级以上新型节能环保装备、新型建材、高分子功能材料等重点研发机构建设,推进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的试点工作。全市科技攻关计划和技术创新计划优先安排节能环保产业重大技术攻关课题,支持企业牵头承担或参与科技攻关课题、制定行业标准,争取更多的技术话语权、市场定价权。通过政府采购、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方式,支持自主创新产品在区域率先应用推广,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产学研联盟建设,培育建设一批由骨干企业牵头、科研院所参与的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联合并扩大更多省内外科研单位参与、共建研究院所、技术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形成由企业选题、产学研协同攻关的联合创新模式,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整体创新水平。围绕市场应用广、节能减排潜力大、需求拉动效应明显的重点领域,开发引进一批先进技术工艺、装备及配件,完善高端产业发展格局;引进一批高层次、紧缺型创新创业人才以及具有突破关键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科技领军人才,不断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强势组织高新科技项目招引,积极对接大学院所、重点企业的科技成果,推动符合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定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市场前景广阔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在园区落地,为发展区域特色节能环保产业培植亮点、积蓄后劲。

围绕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235”攻坚行动计划,加快科技孵化器和“人才特区”建设,持续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和配套服务水平。落实国家和省市推进科技创新的科技功臣奖、科技进步奖、首席专家等各项优惠政策。加大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新材料研发平台和成果转化试验基地,完善人才吸引、交流和服务平台,重点推进白银高新区产业孵化创新基地、公共检测服务平台、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建设,落实白银新材料研究院、兰州大学白银技术转移中心筹建工作,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和公共技术平台,鼓励大学、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向中小微企业开放或共建共享设施设备、实验室等。支持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咨询等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融资、信用贷款、股权质押贷款、信用担保、科技保险和高层次人才创业贷款贴息等金融创新服务,拓宽创新融资渠道,降低创新融资成本。

(六)健全产业发展机制,扩大市场消费需求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和完善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准入制度、行业标准规范等,清理废除地方自行制定的影响统一市场形成的限制性规定,严肃查处设立不合理招投标条件等行为,加快放开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建立申诉渠道和复议机制。定期公布重大环境基础设施项目中标价格,加强对明显低于市场平均价格项目的运营监管,严禁恶性低价竞争。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严重违法失信市场主体的信用记录,纳入国家、省、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公示企业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强化纠纷处理,建立节能环保纠纷快速解决机制。把激发市场活力同加强市场监管统筹起来,加快构建政府权责清晰、监管有力,企业自主决策、平等竞争,市场开放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营造有利于产业提质增效的产业发展新机制。

强化重大工程需求牵引,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激发市场对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及服务的需求。以燃煤锅炉、高效节能电机、高效照明产品等通用设备为重点,大力推动节能装备升级改造;开展工业能效赶超行动,推动有色、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工艺革新,实施系统节能改造,鼓励先进节能技术的集成优化运用。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水气土领域环境治理、危险废物防治等环保重大工程,扩大环保产业有效需求。继续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大宗废弃物和新型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多措并举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探索建立碳排放权、用能权、节能量、排污权和水权有偿使用交易机制,引导产业在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市场资源配置,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完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和推广机制,严格环保执法力度,拉动环保产品及再生产产品消费,推广油烟净化器、汽车尾气净化、浓缩洗衣粉等产品,开展再制造“以旧换再”工作,加大粉煤灰、煤矸石、建筑垃圾、秸秆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应用。鼓励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新能源家用车、出租车和物流车。全面推进供热计量收费改革,完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通过合理价差引导群众改变生活方式,加大高效节能环保产品的应用。健全完善政府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按照能效水平和环保标准,扩大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范围,提高节能环保产品采购比例。加大绿色产品推广力度,引导培育绿色消费习惯,激发市场对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全面扩展产业发展空间。

五、重点工程

为全面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培育节能环保龙头骨干企业,大力推广节能环保产品,促进绿色低碳消费,规划实施八大工程,实施项目183项,估算总投资367.69亿元。

(一)节能装备产品制造工程

发展壮大一批节能装备产品制造企业,带动装备制造业绿色发展,提升全市节能环保产业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发展水平。规划节能装备产品制造工程15项,总投资19.51亿元。

节能装备制造。重点推进水侵式节能防砂电机、节能型电动机、CO2(二氧化碳)增焓热泵、高效煤粉锅炉、环保节能型空调制造等。实施白银海佳电泵制造有限公司水侵式节能防砂电机新技术开发、甘肃尚德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万千瓦高压内馈调速节能型电动机生产线、甘肃一德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CO2增焓热泵制热、甘肃容和矿用设备集团有限公司实高效煤粉锅炉的研发与制造、甘肃飞扬电器科技有限公司环保节能型空调制造等项目。

节能产品生产。重点推进电机再制造、荧光灯、节能灯、LED照明、节能无极灯、稀土发光材料、煤粉制备、节能门窗、节能光源用透明陶瓷的生产,提升节能装备和产品制造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实施甘肃尚德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高效电机再制造生产线建设技术改造、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高性能稀土三基色紧凑型荧光灯生产线、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稀土节能灯生产线、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责任公司LED照明应用组装生产线、甘肃启明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新型节能无极灯产业化、甘肃大河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1000吨/年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生产线、甘肃宇蓝星环保煤制品有限公司200万吨/年煤粉制备工程、甘肃鑫鑫新能源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高档隔热断桥铝合金节能门窗、塑料门窗生产、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光电信息与节能光源用透明陶瓷生产线等项目。

(二)节能技术改造重点工程

加快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换代,支持燃煤锅炉、矿热炉、电石炉、汽轮机、供热系统、清洁燃气、路灯节能与景观灯节能、建筑外围结构节能技术改造工程,促进相关制造业产品结构向高效节能转变,提高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整体水平。规划节能技术改造重点工程16项,总投资13.10亿元。实施会宁县阳光供热中心燃煤锅炉及系统节能改造、景泰长城冶炼有限责任公司矿热炉技术改造及矿热炉余热发电、靖远第二发电有限公司汽轮机节能降耗整体改造、会宁新宇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南城区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改造、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冶炼厂清洁燃气节能提升改造、景泰县城区路灯节能与景观灯改造、白银市既有居住建筑外围结构节能改造等项目。

(三)绿色建筑材料制造工程

全面实施《白银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严格落实“城市限粘、县城禁实”,促进防火隔热性能较好的建筑保温材料、加气混凝土制品、多功能复合一体化墙体材料、一体化屋面等绿色建材产品生产。规划绿色建筑材料制造工程项目32项,总投资79.9亿元。

建筑保温节能砌块制造。实施景泰天恩新科技建材有限公司年产30万立方米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资源综合利用、白银天晟节能墙材有限公司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工业废弃物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甘肃嘉致远工贸有限公司年产45万立方米免蒸养泡沫混凝土砌块等项目。

轻质复合保温板材制造。实施甘肃倚通东盛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生产线、甘肃鸿煜新型环保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工业废渣年产20万立方米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材生产线、甘肃通翔实业有限公司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年产4000万平方米纸面石膏板、景泰县金龙建材有限公司年产2×400万平方米硅酸钙板生产线等项目。

其他绿色建筑材料制造。实施甘肃凯斯瓷业有限公司年产2190万平方米陶瓷墙地砖、白银市泰瑞陶瓷有限公司利用花岗岩尾矿年生产450万平方米陶瓷地砖生产线、甘肃中陇新型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微粉骨料生产线、甘肃天碁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固体废弃物循环化综合利用粉煤灰深加工等项目。

(四)生态修复和土壤治理工程

将环保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现有生态保护工程推进建设有机结合,在推动全市生态治理工作的同时,着力提升现有环保产业的吸收再创新能力,强化环保技术和装备产品实力。规划生态修复和土壤治理工程项目14项,总投资32.02亿元。实施白银市环境科学研究所黄河上游白银段东大沟流域重金属污染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白银历史遗留含铬土壤污染治理工程、白银市白银区东大沟河道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白银区盐碱地及河沟治理、平川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三期工程、景泰县土地盐碱化生态修复及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建设、景泰县城区生态修复工程、靖远县沿黄灌区盐碱地治理、会宁县祖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等项目。

(五)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加快城镇污水、垃圾、供热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县区城镇、园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污泥处理工程建设。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回收和资源综合利用,城镇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及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在积极争取中央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垃圾污水处理、供热系统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鼓励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投资建设经营,提升全市污水处理技术和设施建设水平。规划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46项,总投资59.17亿元。

垃圾处理工程。实施白银市城区生活垃圾中转二期工程、白银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平川区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水泉镇垃圾填埋场及垃圾转运站工程,景泰县喜泉镇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景泰县一条山镇垃圾处理场扩建,靖远县高湾乡、五合乡生活垃圾处理,会宁县垃圾填埋场工程、会宁县河畔镇垃圾填埋场等项目。

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改造工程。实施白银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四龙镇污水处理厂、水川镇污水处理厂,平川区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污泥处置工程,景泰县城区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再生利用工程、喜泉镇生活垃圾处理工程,靖远县城区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城区污泥无害化处理工程,会宁县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会宁县河畔镇污水处理工程等项目。

供热系统及管网改造工程。实施白银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景泰县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平川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业余热热电联产靖远供热管网配套工程建设、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靖远矿区低热值煤发电等项目。

(六)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

全面实施白银市发展循环经济“123行动计划”,充分利用白银的优势资源和“一区六园”初步形成的工业集中区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基础,集群承接一批核心配套企业,集聚打造一批承接高端要素的节能环保产业园区,促进形成一批高端发展的特色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以建设国家首批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为目标,通过合理布局重要节点企业,加快产业链延伸,构建物质交换系统,建立产业聚集模式。规划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项目17项,总投资32.94亿元。

固体废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实施甘肃东方钛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金红石型钛白粉资源综合利用、白银富提拉化工科技有限公司钛白粉副产硫酸亚铁综合利用、泰山石膏(甘肃)有限公司利用废渣石膏年产3000万平方米纸面石膏板、甘肃创新崃山新材料有限公司5条废旧模板再生循环利用专利生产线、甘肃荣信电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特种钢丝绳等项目。

废气、废液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实施白银市聚能达特种树脂有限公司利用园区副产HCL气体生产3万吨/年树脂、甘肃刘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5万吨硝基复合肥、甘肃兴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甲基苯并三氮唑、白银阳明银光化工有限公司TDI配套项目年产1万吨聚氨脂固化剂生产、甘肃中鑫石化有限责任公司10万吨/年M15清洁燃油、5万吨/年混合芳烃、5千吨/年C4及C5储备库(一期)、甘肃华盛精细化工有限公司45万吨/年新工艺芳烃、白银科隆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废润滑油再生利用等项目。

污水处理及水资源利用。实施白银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管委会银西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及中水回用收集湖建设、白银有色集团动力厂银东工业园生产、生活输配水水管网敷设及水处理设施、白银市平川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工程、平川区中区经济开发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工程、靖远县银三角中小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工程等项目。

(七)特色农林废弃物利用工程

加快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加大植物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秸秆生物质高能饲料加工、种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项目实施,壮大循环农业体系。规划特色农林废弃物利用工程项目29项,总投资36.73亿元。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白银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植物秸秆生产木聚糖酶新技术成果转化、甘肃启明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农业废弃物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甘肃靖远银农籽瓜科技有限公司8万吨/年籽瓜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甘肃香泰乐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亚麻籽油及其副产品高值化利用综合加工、甘肃甘富果业科技有限公司微生物发酵生物有机肥低碳生态林果种植、甘肃昊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24万吨饲料生产线建设等项目。

种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白银今日阳光生态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农作物秸秆及养殖废弃物利用示范、白银桔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万吨生物有机肥2万吨生物有机饲料暨生态养殖园建设、白银得宝养殖有限公司种养殖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白银丰嘉晟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种养殖能源循环产业园建设、甘肃菁茂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种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白银黄河饲料有限公司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甘肃弘利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循环基地建设等项目。

(八)工业固废和“城市矿产”资源化工程

加速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银东工业园西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建设,探索建设“政府指导、企业主导、分散布点、联盟协作”的虚拟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规划工业固废和“城市矿产”资源化工程项目14项,总投资94.32亿元。实施西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甘肃永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再生铅、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低品位含锌杂料综合回收示范、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锌冶炼资源综合利用、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冶炼渣综合利用工程、白银新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年处理2万吨含锑金精矿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白银隆福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尾渣综合利用、白银启源工贸有限公司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白银石晋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冶炼废渣回收利用、白银众翔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废旧玻璃建成土壤改良生态环保示范、甘肃长盛公司废旧农业机械、车辆及废旧汽车回收拆解利用、白银宇恒工贸有限公司4.5万吨钢厂烟道灰回收利用、甘肃天碁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固体废弃物循环化综合利用粉煤灰深加工等项目。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考核

成立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工作,及时研究和解决事关产业发展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重大问题,抓好规划的落实工作。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于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绿色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创新方式方法,重点加强对县区和企业发展节能环保装备技术、产品推广应用的指导、服务,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将白银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区和有关部门、园区和企业,市发展改革、环保、工信、科技、财政、建设、水务等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加强节能减排考核结果运用,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加大问责力度,形成促进倒逼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工作格局。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产业投入

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上各项政策,积极争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技术改造等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节能环保重点技术专项和重点产业化工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能够形成较大产业规模、引进先进技术或自主创新关键技术的产业化重点项目,绿色建筑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绿色新区建设、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绿色建筑技术研发与推广、科技创新等工作。新增国有资本向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倾斜,鼓励和支持高端装备、重大装备的创新及产业化发展。

设立节能环保产业政府专项资金,优先支持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建设。广泛吸引各类金融机构、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投资节能环保产业,尽快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服务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广泛融资,选择资质条件较好的节能环保企业,开展非公开发行企业债券试点;建立和完善与节能环保产业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和评审制度,简化贷款审批手续;积极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建立绿色信贷机制,提供项目融资、担保等服务,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资质好、管理规范的节能环保企业的融资担保力度。

(三)完善服务平台,加快科技创新

设立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专项资金,以高新区为主体,加大科技孵化器一期、二期招孵力度,把孵化器建设成为西部一流的国家级孵化平台;县区政府要整合现有的服务平台、孵化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建设本地园区孵化器,对接省上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搭建的信息服务平台、宣传推广平台、技术和产品出口服务平台,积极推进白银市节能环保工艺技术试验基地建设,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围绕市场应用广、节能减排潜力大、需求拉动效应明显的重点领域,加快相关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建立人才开发专项基金,积极引进和培育节能环保领域创新型研发设计、开拓型经营管理、高端技能人才并列入市重点领域人才目录;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的科研投入,全市科技攻关计划和技术创新计划优先安排节能环保产业重大技术攻关课题;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节能环保企业的联姻嫁接,进一步完善市场条件下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节能环保产业推进机制;推动节能环保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白银转化,实现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四)健全政策标准,优化市场环境

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土地、信贷等优惠政策;强化节能监察机制,部门联合执法,对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违规使用明令淘汰用能设备、虚标产品能效标识等违法行为的监督检查,依法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罚。细化完善投资、价格、财税等方面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形成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采取“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办法,进一步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建立统一的节能环保产业管理体系,严格贯彻实施国家节能环保各项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督,防止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的垄断和恶意竞争。着力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和资源环境教育宣传,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优势,积极运用网络、微信、微博、短信等新兴媒体,引导消费者主动选择和消费绿色产品,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的宣传及推广;加强舆论监督和引导,宣传先进事例,曝光反面典型,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和方法,倡导绿色消费新风尚,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通过公众监督强化政府监督,规范市场秩序。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立,形成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