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清洁取暖改造,北方地区已完成散煤治理约420万户,2022年将继续稳妥推进散煤治理工作。
为实现美丽中国和“双碳”目标,“十四五”将是推进环保与气候双轮驱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散煤治理下一步依然任重道远,亟需破除可持续性发展障碍,以应对诸多挑战。
根据《中国散煤综合治理研究报告2021》:
“十三五”期间,以大气污染防治为抓手,我国散煤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在工业小锅炉淘汰关停、散乱污企业整治、窑炉专项治理、北方清洁取暖等领域均取得不错的成绩。
工业散煤削减超1亿吨,重点区域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小锅炉已基本清零;民用散煤共削减约7000万吨,完成清洁取暖改造约3500万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因此得到明显改善。
“十四五”时期,民用散煤治理将是重中之重,除因地制宜选定技术路线外,还应出台相关政策,如《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规划(2022-2025年)》,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建议改造规模2000余万户,削减散煤5000余万吨。
不过,专家指出,虽然已有明确的目标方向,民用散煤治理之路却并不好走。
一方面,“改而不用”问题突出。调研数据显示,部分“煤改电”地区改而未用、基本不用、低水平使用的用户,约占总改造户数的七至八成。且当前潜在一定数量的返煤用户,随着补贴退坡,这部分人数还会有增长。
另一方面,农村自建房居多,如何开展用户侧建筑能效提升也需要考虑。再者如何实现低成本的“光伏+”或是天然气、生物质能替代;新能源采用哪种安装办法、怎么与电网结合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也要妥善解决。
业内人士认为:“相比‘十三五’时期,散煤治理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在大气污染防治要求并未放松的背景下,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乡村振兴等要求加速改变农村用能结构。民用散煤治理将是一场常态化硬仗,尤其是县级及以下地区减煤比较难”。
当然,好的一面是,目前我国已形成许多试点县市的“样板”,积累了经验。在“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的原则下,民用散煤治理将建立起长效机制,实现多措并举、科学推进。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