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宏观层面适度超前投资、微观层面持续激发产业活力。环境基础设施是我国绿色发展的突出短板。环保产业是典型的“政策驱动+投资拉动”型产业。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函〔2022〕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的出台,明确了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与措施,将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将进一步释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为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新需求释放环保产业新空间。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累计近4.8万亿元,带动环保产业持续增长,营收年均增速14.1%,高于同期规上服务业4.5个百分点,2020年规模达1.95万亿元。《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健全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逐步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能力、持续推进固废处理设施建设、强化提升危废医废处置能力等,并健全价格收费制度,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环保产业市场需求将进一步释放。预计到2025年我国水污染防治、固废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环境监测产业营业收入有望突破2.58万亿元。
新举措提高环保产业新效益。《指导意见》提出推动环境基础设施体系统筹规划、协同高效衔接,建设“多位一体”的综合处置基地,采取跨领域多污染物协同处置。系统、综合、协同的新要求新举措,有利于提升环保产业统筹规划、系统实施和精细化运维的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数字化、绿色化,有利于推动环保产业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融合发展,实现环境基础设施精细化智慧化运营和监管。
新模式形成环保产业新业态。历次环境治理模式的突破创新,均有效释放市场空间,带动环保产业新一轮增长。2004年推行特许经营模式,加快了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培育了一批市场主体,产业年产值达7000多亿。《指导意见》提出以工业集聚区为重点,深入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励大型、专业化环保集团对区域探索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继续开展将生态环境治理与关联产业开发“肥瘦搭配”一体化实施的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新模式探索有利于提升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培育环保产业新业态。(作者: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产业研究室主任 赵云皓)
原标题:释放环境基础设施市场 促进环保产业放量增长——《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解读之二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