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55.5微克每立方米,排名全省第2,优良天数比例76.3%,改善幅度并列全省第一。
三项方案引领。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委托国字号-中国环科院编制《滁州市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完成全市2016、2018、2020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编制《滁州市环境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滁州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全面解析PM2.5和臭氧污染来源,摸清3779家涉气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底数,掌握污染结构特征。
四大系统赋能。
累计投入约1亿,建成大气网格化、气溶胶激光雷达、VOCs走航监控、重型柴油货车和机动车遥感监控等系统,“天地车人”一体化监测系统初步建成,逐步实现科技赋能治理大气污染,今年以来VOCs走航共出车17车次,共发现3个问题并全部交办整改完成,抓拍104辆黑烟车并全部推送交警处罚。
五层调度护航。
聚焦大气环境问题,建立大气网格化微型站数据异常升高立即调度、企业在线监测上个小时超标下小时调度、激光雷达扫描高值实时调度、VOCs走航监测当时发现当时调度、前一天未完成整改的市大气办主要负责同志第二天跟踪调度等5重调度机制。今年以来累计出动870余人次,处置餐饮油烟、扬尘等大气环境污染问题85起。
原标题:滁州坚持“345”工作法构建大气污染治理新格局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