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2021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活性焦净化钢铁行业烟气污染物全产业链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及应用项目

分类:环联生态 > 技术创新    发布时间:2022年3月31日 10:29    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环保产业协会

  在16位院士、30多家提名机构和100余位提名和评审专家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环境技术进步奖”圆满完成,31个项目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的获奖成果包括国际专利15项、发明专利471项、实用新型专利等其他知识产权550项;2018-2020年,相关产值高达500亿元,实现利润100亿元,充分体现了我国环境技术创新跑出的加速度。
 
  我会将陆续发布获奖项目简介,供社会各界人士参考。
 
  (注:所有发布材料均由获奖单位提供。)
项目团队部分成员
 
  项目简介
 
  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达10.53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56.5%。钢铁行业作为我国主要的制造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同时钢铁冶炼过程也排放了大量污染物,颗粒物、SO2、NOx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0%、7%、10%,其废气排放总量(SO2、NOx及颗粒物)仅次于火力发电业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2018年开始,我国全面启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钢铁行业迎来绿色发展全面转型。活性焦净化烟气处理技术具有脱硫脱硝除尘除二噁英一体化、副产硫酸资源回收、能耗水耗低等优势,被公认为是具潜力的烟气污染物治理技术,在钢铁行业的烟气治理领域获得重点关注。
 
  尽管活性焦净化烟气法有明显的优势,但综合目前钢铁行业的使用情况看,该法在国内的实施仍然存在着活性焦制备工艺水平落后、脱硫脱硝性能评价体系不足及焦耗高等问题,由此造成的活性焦产品品质不足和活性焦运行成本偏高等问题,成为影响技术推广的关键瓶颈问题。
 
  项目组通过持续试验与工程验证研究,从核心产品制备、工艺系统集成建设、系统运维管理三方面出发,开展对活性焦性能检测与评价体系方法、配方与生产工艺、烟气净化工艺与运行等各方面的攻关。研发了活性焦脱硫脱硝性能评价方法及集成化测试平台、高性能活性焦制备及废焦回用技术、高效低成本的活性焦脱硫脱硝超低排放技术及经济稳定的活性焦脱硫脱硝运营技术,由此掌握了活性焦净化钢铁行业烟气污染物全产业链关键技术与装备,实现了“核心产品制备—工艺系统集成建设—系统运维管理”全流程技术链延伸的突破。
 
  项目获授权专利31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项目登记软件著作权8件,编制行业标准1项,发布企业标准1项,出版专著1部。
 
  该项目成果已在广西防城港、河北迁安等地近20台套烧结、球团烟气治理工程及活性焦制备工程中取得规模化应用。项目建成了国内最现代化的高品质活性焦生产线、采用EPC+O模式的烧结烟气活性焦脱硫脱硝工程和国内处理烟气量最大的活性焦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填补了国内超大型活性焦脱硫脱硝领域的空白。项目近三年合同额累计20亿元,实现年减排粉尘6000吨,SO2 21万吨,NOx 5.5万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促进了活性焦产业链升级,显著提升了我国钢铁行业烟气治理水平,将有力推动钢铁行业绿色化改造和高质量发展。
高性能活性焦生产线 
国内最大活性焦脱硫脱硝一体化工程
 
  获奖感言:
熊敬超  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总经理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十三五”的“坚决打好”转变为了“十四五”的“深入打好”,这对环保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科技创新并非易事,这要求环保企业在提升自身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实践证明基于“共同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理念和“公平、平等、互惠互利、风险补偿、各方利益最优”原则的合作方式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以此提高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促进成果转化。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顺应环保新时代的发展,保障企业行稳致远。
 
  结语
 
  为鼓励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环境技术创新体系,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备案(社会科技奖励编号0299号),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于2018年设立了面向全国、面向产业的“环境技术进步奖”。该奖项聚焦环境应用技术成果,不授予环境学科基础研究、环境管理研究等软科学成果。
 
  欢迎各界环保人士,积极参与2022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相关工作。
 
  原标题:2021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活性焦净化钢铁行业烟气污染物全产业链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及应用项目—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