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水泥协会批准并公布《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该团体标准从水泥制造企业、原料矿山、中转站、制品企业及相关生产设施出发,规定了水泥工业对应的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限值、监测及监管要求,将于7月20日正式实施。
具体来看,水泥企业大气污染超低排放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涵盖诸多方面,矿山开采要求颗粒物控制在10mg/m3,水泥制造及散装水泥中转站、水泥制品生产也均要求将颗粒物控制在10mg/m3以内。另外,在水泥制造过程中,水泥窖和余热利用系统还需将SO2控制在50mg/m3以内,NOx控制在100mg/m3,氨浓度控制在8mg/m3以内。
上述要求也从侧面反映出水泥工业大气污染排放物的复杂性。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原材料,水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焚烧大量石灰岩,产生粉尘、CO2、NOx、SO2等,治理难度较大,且能耗问题也很突出。因此,在近几年,随着火电、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深入推进,水泥一跃成为下一个亟待开展超低排放的行业。
2020年,生态环境部在《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积极服务落实“六保”任务 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首次明确典型省市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要求,涉及颗粒物、SO2、NOx三项。2022年,《“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再提严控水泥行业煤炭消费,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增加非化石能源使用比率,推广节能低碳工艺,推进绿色制造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系列政策指导下,水泥行业自身对此也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尤其体现在相关新闻报道中,超低排放改造、协同处置等消息占比日渐增多。再者,从海螺水泥、中建材、冀东水泥等头部企业的2021年业绩报告来看,其在环保改造上的投入均远超去年同期。更进一步,如海螺水泥计划在2022年支出235亿元用于项目建设、环保技改等。
无论如何,对水泥生产者来说,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已成定局。不过,业内人士强调称,随着排放限值、环保要求等日趋严格,企业要想真正实现超低排放,仅注意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是不够的,必须从各个环节、各种设备进行彻底改造,动“大手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