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观察 | 2020年动力电池报废量或达20万吨,万亿市场的布局已展开(附最新行业动态)

分类:固废观察 > 热点观察    发布时间:2017年2月28日 19:57    作者:中国环联    文章来源:中国环联

2017-02-28

导读

       业内普遍认为,动力电池回收是一个万亿市场,形成规模效益之后可获得巨大利润。但是现阶段面临诸多难点:

  1. 缺少动力电池价值评估体系

  2. 法律政策亟待进一步补充完善

  3. 行业呈现“多散乱”局面

  4. 市场不成熟,回收渠道成难题

  5. 成本高,盈利是挑战。

       然而这块诱人的“蛋糕”仍吸引了行业内相关企业竞相布局。


来源:再生资源(zaisheng99)


动力电池产量增长迅速,规模报废即将到来

2016年,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及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进程加快的带动下,中国车用动力电池需求大幅增长。以比亚迪、中航锂电、国轩高科、力神、CATL等企业为代表的国内动力电池企业,通过开展投资扩产、自主创新等举措,产能和产品质量均得到了明显提升。

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量30.8GWh,同比增长82%。从技术路线来看,2016年三元动力电池的比例有较大上升,从2015年的23%上升至2016年的28%。

此外,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动力电池企业也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三星SDI、LG化学已经分别在中国西安和南京合资建厂投产,松下大连工厂正在建设中,博世和SK也筹划在中国建厂。

动力电池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按其5-8年使用年限计算,则意味着我国动力电池即将进入大规模的报废期。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累计报废动力电池将达12万至20万吨。其回收再利用显然将是一块诱人的“蛋糕”。


回收处理“有喜有悲”

业内普遍认为,动力电池回收是一个万亿市场,形成规模效益之后可获得巨大利润。

可喜的是,国家高度重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已经开始研究制定并发布了相关政策。仅2017年,截至目前,就已出台3个与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密切相关的政策,督促行业发展。

与此同时,国内也已有相关企业在积极布局,如邦普集团、桑德集团、格林美、金泰阁、芳源环保等。


但与再生资源其他品类一样,动力电池回收也存在着诸多难题。具体表现在:

一、缺少动力电池价值评估体系。通过该体系不仅可以评估电池循环寿命几何,还可以确定退役电池的回收价格、判断电池再利用的“钱”景。在某种程度上,建立动力电池价值评估体系是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发展的“筑基工程”。

二、法律政策亟待进一步补充完善。虽然目前国家已经陆续颁布了一些政策法规,但是真正将责任落实、明确处罚细则的法规并没有。

三、行业呈现“多散乱”局面。目前国内电池品类规格多、生产企业多、车企多,但受技术和资金所限,真正具有回收处理资质的企业却并不多,呈零散状态,而一些个人及无资质企业,高价回收电池也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这些都阻碍了动力电池回收的集中规模化发展。

四、市场不成熟,回收渠道成难题。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时间相对来说仍较短,动力电池才开始进入报废回收高峰期,目前可回收利用的电池数量有限,企业的货源渠道成难题。

五、成本高,盈利是挑战。成本高昂和盈利难对于动力电池回收来说无疑是核心挑战之一,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提供的资料,一家采用机械法和湿法回收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的公司,回收处理1吨废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成本为8540元,而再生材料的收益仅8110元,亏损430元。

附:2017年最新行业动态

政策动态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动力电池将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工信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生产企业跟踪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情况。

 工信部、商务部和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废旧动力电池梯级利用。

资本动态

桑德集团投资10亿元在长沙建国内最大废电池资源化项目,正式投产后预计产值不低于30亿元

格林美拟定增募资29.5亿元,用于绿色拆解循环再造车用动力电池包项目、循环再造动力三元材料用前驱体原料项目、循环再造动力电池用三元材料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