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倒计时22天,HHH氢储运加大会将在7月举行

分类:产业市场 > 会议会展    发布时间:2022年6月13日 14:29    作者:    文章来源:HHH氢储运加大会

      【已 确 定 演 讲 嘉 宾
 
  大规模绿氢制备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
 
  议题待定
 
  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 李怀恩
 
  全球绿氢市场展望报告
 
  彭博有限合伙企业 王潇婷
 
  议题待定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方伟
 
  氢能行业压缩机的应用特点
 
  布克哈德集团沈阳远大压缩机有限公司 庞岩卫
 
  议题待定
 
  苏州竞立制氢设备有限公司
 
  经济性与品质兼备的氢源解决方案
 
  北京佳安氢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王翰仪
 
  双碳背景下低度电成本光伏发电+赋能传统行业(含氢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探索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马金鹏
 
  氢能源:韩国国家战略
 
  浙江大学 金健人
 
  工业副产氢制备燃料电池氢气技术开发及应用
 
  中化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李克兵
 
  议题待定
 
  《产业观察者》独立撰稿人 郑贤玲
 
  绿氢全球的发展以及在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南通安思卓新能源有限公司 倪海宁
 
  氢能:助力能源转型,达成双碳目标
 
  庄信万丰(上海)催化剂有限公司 钱挺
 
  推进氢能技术装备研发,助力能源系统的零碳低碳发展之路
 
  中科氢焱零碳人居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马明川
 
  议题待定
 
  苏州金宏气体股份有限公司
 
  加氢站站点设置技术和运营、维护及发展
 
  优捷特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聂辉
 
  氢气的安全风险及应对措施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十五所 靳殷实
 
  议题待定
 
  蒂森克虏伯伍德氯工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更多行业大咖邀请中……

  产 业 背 景】 
 
  在以全球化为国际竞争环境的现代社会,必须靠科技实力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无碳的二次能源,可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带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有助于提高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优化能源结构。据机构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在2060年碳中和目标下,到203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到206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为20%。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自2019年氢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加氢等设施建设”,到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重大示范工程为依托,2025年前,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企业,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部件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3-4家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我国氢能产业正步入快车道。
 
  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特点,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规划》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发布,将对氢能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图片
HHH2022 第二届中国(国际)制氢、氢储运、加氢站及配套设备大会
 
  China hydrogen production, hydrogen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hydrogen refueling station and supporting equipment Expo & Conf.CHSC2022
 
第二届中国(国际)氢能安全与标准化高峰论坛暨展览会
 
  China International Hydrogen Safety and Standardization Conference & Expo
 
  
 
  主办方新能源网(china-nengyuan.com) 是新能源产业信息平台,是立足于新能源的综合类B2B 平台。平台精心打造的《能源通》服务体系已成为企业的推广利器。全球氢能网H2.china-nengyuan.com是新能源网旗下专注于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的垂直平台,实时提供氢能产业信息。《能源通》会展团队已多次策划、承办新能源及氢能相关行业性会展,推动了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累计参与企业已超千家。
 
  本次大会由新能源网、全球氢能网联合氢能、燃料电池及相关产业链企业、科研团体共同联合发起。通过会展、网站、公众号、视频、刊物等各种渠道,为行业发展、政策制定、学术研究、企业宣传提供了有益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渠道。本次活动《HHH2022 第二届中国(国际)制氢、氢储运、加氢站及配套设备大会》,《CHSC2022 第二届中国(国际)氢能安全与标准化高峰论坛暨展览会》,两大主题论坛共同举办,旨在建立燃料电池汽车供应链上下游产业的信息沟通与传播平台,为促进行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本此活动包含以下分论坛:

  历届大会现场精彩留影

  2021年7月 HHH制氢、氢储运、加氢站大会

  2021年4月 CFC燃料电池汽车供应链大会

图片
2020年12月 CHC第二届中国氢能大会
 
  时间地点:
 
  2022年7月5-6日(7月4日签到)中国·杭州·丁兰君尚云郦江干区临丁路1188号
 
  预计规模:
 
  参会企业 300+精品展位 40+主题演讲 50+预期观众数量 > 3000人
 
  展 位 分 布
 
  主题演讲议题板块(拟):
 
  氢能全球的发展以及在中国的机遇与挑战氢能在中国产业现状,前景分析 、政策解读、行业标准中国制氢技术发展及现状,绿色能源制氢前景分析氢气提纯的技术难点及挑战氢能运输及储藏过程重难点分析国内外氢安全保障标准,氢安全监测仪器解读国内加氢站相关政策、法规,对比国外加氢站分析存在的技术差异加氢反应设备设计与开发氢能应用设备开发现状及前景分析石化、化工原料和工业尾气等制氢现状与前景分析分析碱性电解水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氢能储运大规模发展需要克服的重难点高压气态运输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目前面临的阻碍如何如破解高压气态储氢瓶国内外技术现状、成本对比,及发展方向液态储氢能否成为未来氢气储运主要途径发展副产氢的潜力,如何提高副产氢企业的积极性加氢站站点设置技术和运营、维护及发展撬装式和固定式加氢站优劣对比如何保障加氢站安全和设备相关检测关键问题及难点
 
  
 
  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与应用:
 
  氢电解槽,光伏制氢,光热制氢,风电制氢,生物质制氢,核电制氢等
 
  绿色氢载体、衍生物:
 
  绿色氨、甲醇相关制备、储运技术与设备,认证与贸易体系,移动或固定式应用
 
  氢气安全技术与设备:
 
  加氢站安全监控系统、氢敏变色胶带,氢气泄露检测器,阻火器,防静电装备
 
  制氢技术与设备:氢气制造设备/技术,重整设备/技术,多种工艺制氢生产设备/技术(天然气蒸汽转化、甲醇裂解制氢、煤制氢、化学制氢等),氢气提纯设备
 
  余氢供应企业:
 
  甲烷/丙烷/丁烷/甲醇,纯氢气,合成氢、混氢、汽油/煤油/溶剂油
 
  储氢技术与设备:
 
  Ⅳ型瓶,车载储氢瓶,低温液氢储罐,碳纤维材料,储氢槽/罐,氢气感应器,分配器,储氢合金,氢气液化装置,储氢材料,输氢管线、泵、阀,特种运输车辆,气体涡轮/蒸汽涡轮,变频器/变流器,吸收式冷冻机,纯净水制造设备,研磨机/分配器/混合器,清洁设备
 
  加氢站成套设备:
 
  车载氢气运输瓶组、氢气计量装置/压缩系统/储存系统、售气系统、加气机、控制系统、液氢运输特种车辆
 
  氢燃料汽车与其他交通工具:
 
  氢燃料电池客车、公交车、商务车、家庭轿车、卡车、特种车、工程车,氢燃料列车,氢燃料有轨电车,氢动力无人机,氢动力船舶
 
  燃料电池固定式应用:
 
  家用氢储能、热电联产系统、大规模电网级氢发电站、燃料电池备用电源、应急电源、基站电源、便携式燃料电池、微型燃料电池
 
  检测认证与其他综合机构:
 
  氢能检测与认证机构、投融资机构、氢能源园区、示范基地,高校及研究机构
 
  大会主办单位:新能源网 全球氢能网 《中国氢能产业大全》编辑部
 
  预定展位与参会参会须知:
 
  本次大会为期两天,请提前一天到达酒店签到。
 
  本次大会为封闭式会议,需凭参会证进入会场(含部分展区)

       原标题:【会展】倒计时22天,HHH氢储运加大会将在7月举行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