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马盛环境:帮助“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安全重返自然 | 聚焦「毅」家人

分类:环联生态 > 会员动态    发布时间:2022年6月13日 22:14    作者:中国环联公众号    文章来源:中国环联公众号



1


一根鱼骨的重返自然之旅


温暖的灯光、精美的餐具、美味的佳肴和团聚的欢笑,这是一场正在举办的家庭聚会,对于中国人来说,每年春节的团圆都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


盛宴过后,一根鱼骨静静地躺在餐盘里,女主人娴熟地将它丢进厨余垃圾分类箱。第二天早晨,它开启了重返自然的旅途。


在马盛环境徐州厨余垃圾处理项目,每天处理着超过800吨的厨余废弃物,这根鱼骨经历了分选、破碎、湿热处理,然后经过厌氧发酵、污水处理、脱水脱硫和提油装备……两天之后,看起来已经毫无使用价值的鱼骨和其他厨余垃圾,悄然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变成了沼气,成为处理厂最佳的能源补充;一部分变成了生物柴油,给园区的公交车供上了燃料;一部分分解为小分子的固体废渣,成为昆虫养殖的沃土;还有一部分过滤为清洁无害的水,重新回归大自然。



经历了这样的旅程,一根鱼骨成为了被全方位有效使用的资源,这也让掌握核心生物质能源技术的马盛环境公司进入了投资人的视野。毅达资本于2020年8月和2021年8月对马盛环境进行了两轮投资。


无锡马盛环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技术领先的厨余湿垃圾处理企业,通过生物质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了厨余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实力和产业应用能力位居行业前列。


2


利用“万能微生物”,突破环境治理难关


低碳发展背景下,厨余垃圾处理依然是一个迫切又充满挑战的话题。


“如果我们生活在2008年之前,厨余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就是简单饲料化,比较常见的就是被集中收集起来送去养猪厂喂猪。乍一看也是资源化处理了,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和伦理的问题。因为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气、废水其实成分非常复杂,直接喂动物,会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不良的影响。严重的时候还会产生动物疫情。马盛方案,是对厨余垃圾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处理,用厌氧微生物来解决问题。”在马盛环境公司办公室,学者出身的马盛环境董事长阮文权和我们娓娓道来。



从1993年算起,阮文权从事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已经近30年。他是我国厌氧发酵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一直致力于有机质垃圾处理的课题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省部级、国家级科研项目,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荣誉称号。他还担任无锡太湖水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生物质能与减碳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


“环境生物技术就是利用微生物,来解决废弃物的处置。”阮文权说道。“微生物其实是万能的,可以说这个世界都是靠微生物在维系。人工改良微生物菌株正在成为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工具。”


正如人体中的肠道微生物是帮助我们营养分解和消化的关键点;在大自然中也一样,要使人类废弃的有机质重新回归土壤,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微生物工程,使其从大分子变成小分子、从小分子变成更小的分子,从而安全回到自然,微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突破环境污染难题的一个关键突破口。


3


创新驱动,是迎难而上的底气


在经历了以填埋、焚烧为主的粗放发展阶段后,更为环保、更有经济价值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垃圾处理方式,成为未来废弃物处理的发展方向。


而垃圾分类后湿垃圾处理是垃圾减量化处理链中的难点,行业上看,资源化处理能力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从技术到处理产能都需要得到快速提升。技术方面,难点不仅在于湿垃圾成分复杂、处理流程长,还在于机械装备技术要求高、二次污染的控制难度大,更为尴尬的是,以传统处理方式处理后,资源再利用的附加值很低。


但是,面对全国每年新增1亿吨的厨余垃圾,是绕着走开还是迎难而上?



挑战一直存在,有人视作困难,有人视为机遇。10年磨一剑,从厌氧发酵核心技术出发,马盛环境通过不断地技术攻关、工艺改进、提升系统处理能力,逐步形成了厨余湿垃圾“预处理+厌氧发酵+污水处理”的独有解决方案。


从技术层面来说,马盛解决方案中包含了湿垃圾的收运、前分选、好氧处理、厌氧处理、提油、水处理、臭味控制和资源化利用等核心技术,能够满足厨余、果蔬垃圾的复杂的处理要求。


“技术肯定是马盛的核心能力,我们的团队基本上来自于江南大学,这么多年我们的团队一直在生物技术这个领域持续研发和投入,在基础研究方面,我相信我们在国内是领先的。创新驱动,是我们的底气。”阮文权介绍。


在技术领先一步的基础上,马盛环境在技术成果转化领域也走在国内前列。以厌氧反应器为例,根据国内厨余废弃物的特征,阮文权团队做出了工程设计的创新,绕开进口搅拌器的外资垄断,原创性地开发了马盛环境独有的处理系统,不仅大幅降低了成本,处理的有效性也提高了20-30%。


从系统处理能力上来说,马盛解决方案直击大中城市、县乡区域对湿垃圾的处理的需求点,逐步从输出技术,发展到输出专用设备、输出运营服务能力,目前使用马盛技术、马盛装备、马盛系统的各类废弃物处理项目已经遍布国内30个多个城市和地区,年处理能力超过500万吨。


4


更加科学的组织方式,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由于我国厨余垃圾处理行业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薄弱,随着我国厨余垃圾产生量的增加以及垃圾分类的不断推进,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的缺口(目前仅10%左右的处理率)和处理压力与日俱增。



在西安,马盛环境刚刚完成了日处理500吨,年处理18万吨的厨余废弃物处理示范项目。“我们要打破对垃圾的刻板印象,在我们的示范项目,这些厨余废弃物就是我们工厂的原材料,浑身上下都是宝。”阮文权的资源观让他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蒸汽和电能都是项目本身需要消耗的能源。但对于西安示范项目来说,处理湿垃圾使用的蒸汽已经实现了100%自给自足;沼气发电带来的电能可以满足500吨规模处理项目50%的电力需求。”这种更高效的能源输出和再利用令人印象深刻。


西安示范项目全面采用了马盛环境的厨余湿垃圾“预处理+厌氧发酵+后端污水处理”的处理工艺和配套设备,通过多次分选和破碎,厨余垃圾制成浆液,浆液经加热后在三相分离机中分离成油、水、渣,之后再分别通过厌氧发酵等工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极大地提高了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技术创新是核心,但只有技术还远远不够,该需要更加科学的组织方式。”马盛环境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但是领先的技术要应用到产业的实践中去,依然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的新兴和由此带来的产业链配套不成熟。十年时间,马盛环境逐步从技术延伸出装备制造,然后进入到项目工程实施,又到运营服务,最后到自己参与投资建设处理厂。


挑战使然,市场使然,技术创新和科学的组织方式正在给原本贫瘠的湿垃圾处理业务带来源源不断的商业价值,也为马盛环境构建国内领先的发展优势奠定了基础。


今天让马盛感到自豪的,不仅是知识库里面一篇篇顶级论文,更让人振奋的,是这些科技成果,已经转化为一种系统性动力——让一根鱼骨从我们餐桌上离开之后,就在马盛解决方案里面,实现了减量化、无害化到资源化的利用。


在无锡蠡湖大道的科创园里面,马盛环境红白相间的LOGO非常特别。“蓝色代表环境、红色代表能源。”阮文权介绍道,“创业之初我们就想得很清楚了,马盛的使命,就是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收好那些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让人们生活在蓝天白云的环境里”。


来源 | 毅达资本
编辑 | 匡宋尧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