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深度 | 鹏鹞-民营环保企业的战略困境

分类:固废观察    发布时间:2022年8月9日 14:12    作者:固废观察公众号    文章来源:固废观察公众号

百思买总裁休伯特.乔利撰写了回忆录,叫做《商业的核心》,提到了利润-业务-人的关系。利润是业务创造的,业务是人创造的,利润是结果,人是核心。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中国民营企业。


鹏鹞环保是中国环保行业必须要研究的企业之一,因为它有着多年的历史,见证了整个中国环保行业的发展。故事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40年烟火依旧延续。


我们今天不是怀旧,要把他当成一个新的上市公司来研究。


我非常欢迎大家对文章内容提出指正意见,也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寻找底层规律,带动行业发展。

鹏鹞环保2018年1月份A股上市,增发8000万股,融资6个多亿。2018年,公司市值借着行业东风达到150亿,然后环保行业一路走低,鹏鹞市值也跟着一路下滑。2020年公司投资了疫苗概念股,市值反弹到80亿。概念过后,一路走低到今天的38亿。




一、股价低迷,是业绩不好?


鹏鹞2021年收入大约21亿,净利润3.15亿,较2020年略有下滑,这个业绩在整个环保行业民营企业中,绝对是非常高。民营环保企业,大部分都是1个亿以下利润,真正做到3个亿利润的是寥寥可数。一时能想到的只有高能环境,伟明环保这几家,而他们的估值都是几百亿级别的。


鹏鹞不仅是2021年业绩可以,其上市后利润一直很稳定。即便2021年利润有所下滑,但依旧只是前进中的小波动而已,谁跑累了还不准歇会啊。



但这样的估值,就有点问题了,典型的对环保股的歧视,看其股东中几乎没有机构投资,这就不仅是歧视了,简直是侮辱了。


我们再分析下报表,看是不是被市场低估了,毕竟大盘起伏,市值跌了不代表价值就跌了。


我们看到公司上市后收入利润有个大的波动,2018年上市后,2019业绩爆发增长。我们把业务拆分后,公司的成长一目了然,2019年主要是工程收入大幅上涨,带动公司的业务收入迅速上升到20亿以上。运营和设备收入,则稳定增长。


我们再看下各板块的毛利,工程的收入规模虽大,但毛利极低。而运营板块是其核心资产。这个也好理解,一般而言工程业务轻资产,毛利率虽然很低,但净资产收益率不低。运营板块很多都是重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可能很低。



我们看看各板块净资产收益率,是不是刚才说的这个道理。这个比较难以区分,我们只能模糊分析下。鹏鹞2018年至2021年净资产从57亿涨到70亿,相对稳定增长。鹏鹞的总体净资产收益率在8%左右,并不低。


主要是看怎么区分板块收益和净资产。


一般而言,运营板块的各种费用较少,工程板块相对费用较高,主要是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设备板块的人工进入成本后,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占比应该不高。财务费用,我们按照占有资金的角度来分。


我们看资产,企业的资产包括现金、应收款、存货+合同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应收款、固定资产几块。简单的分应收款应该大部分是工程的,因为运营和设备的相对汇款较好,存货和合同该资产大部分是工程的,无形资产中特许经营权算是运营的,长期应收款也有一部分运营的。整体70亿,大体拆分下,大约工程应该占用25亿左右,运营35亿左右,设备5亿左右,其他5亿。工程主要是应收款8亿,合同资产+存货大约7个亿,长期应收款大约5个亿,长期合同资产4个亿。合计大约24个亿,再匹配些现金和其他资产,差不多不到25亿。这里面工程可能匹配到一些无息债务,按照扣减5亿计算,实际占用资金可能是20亿左右。


2021年工程的毛利大约是1.3亿左右,但是工程要承担大部分减值,每年减值大约6000万。然后公司的三项费用1.7亿左右,分摊给工程的大约1个亿,息税前利润基本就是亏损的了。


即便2020年,工程毛利约2.9亿,减值4000万,分摊费用1亿,大体上盈利为1.5亿。两年统一合并计算,大体上合计盈利6000万左右,即(1.3+2.9)-1-2=1.2亿,每年6000万左右的毛利。


考虑到他占用资金的情况,6000万/20亿大约收益率是3%,是无法抵消其财务费用的,就是说工程板块每年是亏损的。


如果单看2020年,1.5亿左右的毛利对应20亿的资产,基本上打平,资产收益率大约为7.5%。但考虑到工程的轻资产,这个7.5%的资产收益率还是太低了。


同时工程板块还遗留了很多应收账款,这些应收账款能否按时回收也是问题,虽然公司计提了近2个亿的减值准备,比例不低,但够不够还是难以判断。同时公司还有大量的合同资产,长期应收款需要逐步变现,工程板块想要退出,也需要几年的时间。这部分资产25亿,不知道能减值多少。


这样反过来衬托,运营板块的高质量。也就是说运营板块的净资产收益率极高,都是好资产,2021年运营板块的毛利4.8亿,分担5000万费用之后,还是有4个多亿的利润,对应35亿左右的资产,盈利能力非常强。


这样可以看出,鹏鹞的20亿收入中占比50%的工程业务不但没有创造价值,同时还在摧毁价值。如果鹏鹞只是一些运营的水厂加上一些设备销售,其价值可能高于现在的混合业务。


2021年企业的业务下降,现金流还出现了大幅的下降,这个也是不好的信号。


我们看一个企业不仅要看利润表,还要看其负债结构,看风险是否可控。这块我们没有展开讨论,是因为鹏鹞的资产负债率一直低于50%,流动比率大于1,现金流一直可控,不存在什么短债长投,现金的流动性问题。


企业的问题主要是发展的问题,不是生存的问题。



二、从业务发展,看战略得失


这里面我们需要思考的就是就是,我们都知道公司要转型发展,但为什么要重金投入工程业务呢?为什么不做点其他业务呢?


2018年上市后,公司还是希望大展宏图的。我们看2018年年报讲的业务规划实际上还是很丰富的,除了主业,公司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投资收购。公司收购了一个工程公司,收购了一个生物科技公司,还成立了两个基金。这个布局是可以的,而且这些都没有带来什么商誉,投资端走得很稳健。很符合一般上市公司的思路。有拓展,有创新,风险可控。


二、展开新业务。公司重点进军固废领域,尤其污泥,餐厨等有机质领域。公司从日本搞来一个特殊的菌种,同时一方面与高校南大合作、与有机垃圾处理企业马盛合作,进军餐厨领域。稳步推进,转型决心很大。


三、公司利用宜兴优势,重点抓产品。成立智能制造产业园,抓装备制造业务。


除了上述这些,主营还是一手抓运营,一手抓工程,思路十分清晰。


但我们在后面的报表上,看到的怎么就是孤零零的工程异军突起,那些新业务都去哪了?


我们查阅年报发现,2021年,公司退出了与马盛合作的餐厨业务,当年收购的生物科技公司也出售了,基金没投出去多少钱也退出了。投资这个有进有退,本无可厚非,但企业虎头蛇尾还是令人唏嘘。年轻总裁上任之后,跨行业做了些投资,依旧未见起色。


新业务中长春的污泥项目在2020年报表有所体现,收入1个亿,利润近5000万,形势大好。然而公司在2021年年报中,污泥收入下降,毛利率由原来的51%下降到29%了。应该是远没有达到预期。实际上运营板块的毛利降低,很可能是污泥运营业务拖累的。


装备制造这块,不能说是有什么问题,但也没有把握住机遇,收入缓慢增长,毛利2021年还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应该是受行业冲击,另一方面也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回头看当初2018年的战略,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啊,为何几年经营之后,都没有达到预期呢?最后还是靠传统的业务救场,收入靠工程,利润靠水厂。上市几年,折腾了这么好久,新业务毫无起色,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我们静心复盘,很多问题还是要仔细研究的。鹏鹞碰到的问题,所有上市公司的都会碰到,也值得所有上市公司学习借鉴。


一、公司的战略布局怎么样?首先我们看到公司是有战略的,而且长短期搭配的挺好,以主营为主,大力开展工程,同时进入新领域,然后还有长久的投资储备。


从规划讲好像问题不大。但我们仔细研究就发现,长短期搭配是没有问题,但具体战略背后的逻辑不清楚,不深刻的。公司30年做水,最擅长的也是做水,而公司的主业确实做不错,给新的业务带来了很大的基础。而公司实践中却对工程投入比重很大。


环境工程领域大趋势是什么?企业拥有这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么?


2019年之后,环境工程领域的项目质量都非常差,鹏鹞在行业最不好的时候进入。收入固然上涨,但毛利率低,同时坏账比率高。工程这个东西本身很难有什么技术含量。如果自己有投资,可以做做,就是传统的BOT业务,问题不大。如果公司没有投资,单做工程就比较辛苦,需要有核心竞争力,和特殊资源。我们看到鹏鹞主业是运营,工程参与过,但也没有啥特殊的东西,在行业出现问题的时候,自然业务就做不好。同时工程占用资金的比重太大,收益率太低,后续掉头也很难。


这个在做战略的时候,一个是没有判断清整体形势,另一个就是对自身的水平认知不足。在工程领域无论是资金,还是项目的选择,还是施工经验,鹏鹞在业内都很一般,大举进入,权重过大,导致受到行业不景气冲击极大,留下很大的隐患。


二、我们再看公司的业务转型。公司转型做有机垃圾,其实这个行业没有什么问题,许多有机餐厨行业的企业做得挺好,但这个行业潜伏期较长,得耐得住寂寞。后期油价上涨了,鹏鹞还没赶上,把餐厨给卖了。


鹏鹞做有机废弃物的一个逻辑就是他有一个日本的菌种,然后比较信任这个菌种,会取得较大的突破。后面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菌种的问题,没有那么大的效果,同时污泥资源化也受到行业政策的影响。


里面我们就是要理解,企业进军一个新领域,是要慎重的。我们不能因为某个技术,某个产品的一点优势,成为对行业的投资逻辑,要系统全面的看行业。如果我们一时看不清,需要躬身入局,那么就需要一定的耐心。前面要交学费不要紧,就要坚持下去,要等行业周期,同时也要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


这个转型方向没有什么错,但是执行上,判断上还是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投资这么大,一旦退出,实际上就失去了积累,难以对后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最后一个就是投资。鹏鹞做了很多投资,逻辑也是对的。成立基金,小额投资。


基金的问题固然有投资团队选择的问题,同时用财务投资的思路去做产业投资也很难取得效果。上市公司的产业基金必须由懂行业,懂上市公司系统的团队来运作。财务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简单结合,很难起到作用。


对于产业投资而言,可以做长期投资准备,但一定要有方向,能积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正确的事,路虽远,行则将至。投机的事,赚钱也要放弃。


鹏鹞的早期投资,实际还是要围绕主业的前沿去做,比如投一些相关企业,投资泰源做得就可以,但是搞基金、零散投资都是有问题的。不相关的投资,再赚钱也没有什么价值,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做不能有复利的事,不仅浪费时间,还会迷失心性。



我们从后视角度看鹏鹞的战略,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鹏鹞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常见的。同时他还做对了很多,而且错误都可控,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也学到很多东西。我们以一个较高的标准来要求鹏鹞,他们做得不好。但以一般的标准看,都是成长中的烦恼。


我们做研究很尴尬的就是,如果企业发展得很差,提出问题,就是马后炮。如果企业发展得一般,你提的问题实际上都很模糊,数据支持度也不高,未来还有变数,很难引起重视。诸如扁鹊说他自己的医术很一般,只能治那些晚期的病人,虽然治不好,名声却在外。他大哥可以治未病,病人活得很长,但医生自己却不出名,大体如此。


我们总结下企业的战略得失。


  • 大战略,长期的战略一定要符合行业趋势,要对行业动态判断。

  • 转型战略,要坚持长期主义,要靠时间积累核心竞争力。

  • 长期的投资行为,则形散神不散,同时对投资理解也要深刻些。



三、战略背后的环境和人


战略都是人定的,我们讲利润-业务-人,最终还是人的问题。而解决战略业务问题,进而解决利润问题,分析出利润哪里亏了改哪里,战略哪里错了改哪里是不够的。利润问题也从业务身上解决,业务问题必须从人身上去思考。


实际上这是最难的地方,是分析最难的地方,也是最难改变的地方。我们点评不熟悉的企业,先从财务分析,然后分析业务战略,然后给出一个结论就结束了。但这个解决方案企业能不能实现,我们是无法判断的,因为我们对企业不清楚,对团队的背景不清楚。不了解人和文化,我们的战略方案实际上是很虚的,或者很难落地的


道理很清楚,能不能做到,怎么做到才是核心问题。


我对宜兴,鹏鹞有些了解,尝试着分析下。这个分析很难,也会很有争议。但价值很大,不能绕过的。所谓任重而道远,士不可不弘毅。


鹏鹞的创始人王洪春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环保企业家,他们在市场上磨练了近40年,就经验而言,任何环保企业都没有资本在他们面前炫耀。但是因为各种局限,导致他们很难资本推动环保这波大浪潮中有所作为。因此他们错了BOT的环保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不是没有尝试,他们尝试了许多,但大部分人的水平能力、认知局限,很难把握BOT的背后的逻辑。许多企业也在学习研究、模仿,但找不到关键的点。只有鹏鹞利用了资本市场,把规模做大了些。宜兴了鹏鹞之外,其他企业很少有重资产的。宜兴曾经有一段时间民间借贷互保很疯狂,也毁了一些重资产企业。


这个是大的背景。虽然宜兴企业没有在投资建设总包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许多小企业也享受了环保这波高潮。许多环保产品,部分技术也是来自宜兴的。因此宜兴并没有走下舞台,只是离开了中心而已。


鹏鹞他们很早走向了资本市场,是少数有资本思维的当地企业。但他们A股上市比较晚,上市后环保投资建设高潮就到了尾声,因此他们没有享受到什么环保的红利,股价上涨的时候是没来得及做什么动作,行业就崩盘了。


鹏鹞历史积淀是很多的,有一些好的资产。同时老一代环保企业家的敬业精神,市场意识非常强,这是他们生存的基础。上市之后,战略意识这个不能说是没有,甚至可以说不仅有,做得还不错。但是逆势周期下,容错率就比较低,战略的准确性要求就比较高。可能鹏鹞比大部分宜兴企业要强,比一部分上市公司要强,但也并没有领先太多。因此在行业挑战严峻的时候,战略即资源配置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他们至少努力的在尝试。


鹏鹞是两代企业家,中间还有个传承的问题,父子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微妙。并没有哪一方明显强势,本质上也是传承合作关系,但过程中可能会有些分歧,也在所难免。


宜兴只是环保行业的一部分,资本市场也不会因为宜兴而改变。因此要把鹏鹞放在中国资本市场这个大环境上看,用一种更高标准看,问题就出现了。


首先从人才角度看,我们可以看到公司高管都是老员工,本地员工。就执行力、忠诚、韧劲都是市场上所稀缺的。但是明显与时代脱节,同时缺乏外部视角。这在整个中国资本市场也比较罕见。整体上看高管工资低,结构同质化严重,缺乏外部的鲶鱼。虽然做了些股权激励,但效果很难体现。


鹏鹞新的一届董事会只有5名董事,一般上市公司都是7-9人。董事人数既要考虑独董比例,也要考虑股东代表。我们看到大股东鹏鹞持股比例并不高,但其他股东中没有一家是机构持股,之前的机构持股也都利用上市后套现走人。我们看到鹏鹞的独董一个财务出身,一个律师出身,相对而言背景也不出众。


这些人的因素都决定着,鹏鹞的核心团队只能依赖老一代企业家的殚精竭虑。年轻的总裁能够带来一点新鲜空气,但还远远不够。


我们应该说鹏鹞的团队很务实,一点也不花哨。我们从年报中的表述可以看出,管理团队十分朴实,就事论事,是A股难得一股清流。我看到有些国企的年报全是套话,也看到民企全是虚话,像鹏鹞这样的朴实的企业家精神,真是很稀缺。这导致他们的风控很好,上市之后也相对谨慎,同时他们的各项管理费用抓得也不错,民营企业的优势也充分体现。


这段话我摘自年报,可以仔细品品。鹏鹞是难得不在报表上,文字上作文章的企业,在浑浊的资本市场,真是一股清流。


这种企业文化,让企业有朴素的商业意识,就不会犯大错误。同时企业市场经验丰富,必然会在管理上,细节上拼搏,会形成一定的竞争力。企业的问题就会集中体现在对抗行业周期而进行的战略选择上。


鹏鹞的业绩表现不能说是差,但得不到资本的认同。公司估值实际上是给予他们过去30年的积累,形成资产的价值。而其他业务,团队的价值至少在估值中没有得到体现。


这个一个令人很尴尬的结果。


鹏鹞在年报中提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产业链完整 

(二)单体项目日处理能力领先 

(三)品牌知名度高 

(四)资质齐备 

(五)服务质量优势 

(六)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较高的员工利用效率。


这六点中只有第二点是优势,谈不上竞争力,却是资源。其他几项要拿去市场上竞争,面对大型央企国企,结果可想而知。


一个企业的价值,是资产,以及资产背后的资源,还有就是团队的综合驾驭能力,不断进步的能力。高能环境近160亿的市值,一半是给资产,一半是给团队的。鹏鹞的资产40亿,资产增值近10亿,其市值低,固然跟大盘有一定关系,但真的要是讲价值而言,了资产之外,其他优势真的不明显。可能许多细节做得不错,但整体上需要改变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鹏鹞过去的优势还在,创始人还不服老。未来企业的发展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我们祝愿他们能够勇于创新,不断进步,再次复兴!


也再一次向企业家精神致敬!


-全文完


本报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以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为核心依据的独立第三方研究;本人力求报告(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报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人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来源 | 侯铁成谈投资并购
作者 | 铁成
编辑 | 匡宋尧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