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警惕“海洋中的PM2.5”,微塑料污染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为重大全球环境问题

分类:固废观察 > 热点观察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8日 10:23    作者:固废观察    文章来源:

近日,中国大洋第45航次科考队在东太平洋海域开展拖网采样作业,对海洋新兴污染物——微塑料进行断面监测。

自2016年起,我国就开始了这项监测,今年首次将监测范围扩大至大洋和极地领域。这种细小的、肉眼往往难以看见的污染物来自哪里?又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来源:固废家园、链科技


自2016年起,我国就开始了这项监测,今年首次将监测范围扩大至大洋和极地领域。这种细小的、肉眼往往难以看见的污染物来自哪里?又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海洋微塑料从何而来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人类对于海洋微塑料的研究已经展开。直到2004年,英国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微塑料概念——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并形象地称之为“海洋中的PM2.5”。

本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学与环境监测技术实验室主任林辉对记者说:“环境中的微塑料往往肉眼难以看见。研究显示,有的是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或者生物的层层分解,由大变小,由小变微,从而形成了环境中的微塑料;有的来源于洗涤剂、护肤品中的微塑料颗粒,以及工业原料中的微塑料颗粒和树脂颗粒。海洋中的微塑料主要有聚氨酯、聚苯乙烯、透明塑料、有色塑料、玻璃纤维等,数量和种类繁多。”

最终,不同来源的微塑料进入海洋,或悬浮在海水中,或沉积到海底融入沉积物中。有专家称,如果任其蔓延的话,恐怕蚌壳里的珍珠都会变成塑料球。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6年的一份报告估算,每平方公里的海洋表面漂浮的塑料垃圾平均为1.8万件。在污染集中的海区,该数字可达到38万件。另有数据显示,海洋中的塑料垃圾近40年增加了上百倍。可见数量巨大,且显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尤其是在太平洋、大西洋中,面积巨大的垃圾带让人们开始意识到,微塑料垃圾可能已在海洋中普遍存在。

“目前,尽管全球海洋中的微塑料总量尚无准确的统计数据,但它广泛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水、沉积物、海滩、生物介质内均有存在,从近海到大洋、从表层到深海,甚至在南北极均有发现。”林辉说。

污染危害不容忽视

“ 微塑料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微塑料本身含有增塑剂,增塑剂恶化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二是微塑料能从环境中吸附有毒有害物质,浮游动物、贝类、鱼类、海鸟和哺乳动物等不同营养级海洋生物摄食后,将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等。

”也许很难想象,一个微不足道的塑料瓶或塑料袋会成为海洋生物的致命“凶器”。塑料制品一旦被海鸟、鱼类等生物摄入,是无法被消化的,极易导致海洋生物死亡。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日渐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焦点。2014年召开的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污染被列为全球亟待解决的十大环境问题之一。

2015年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微塑料污染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并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开始担心,除了破坏海洋环境,海洋微塑料一旦进入食物链,将会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持续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

“海洋微塑料既是海洋污染物质的来源,又是有毒污染物质的传播载体。悬浮在水体中的微塑料表面还可以吸附一些有机物,更容易被浮游动物、贝类、鱼类、海鸟、哺乳动物等海洋生物吞食,从而影响它们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塑料中含有的少量有毒添加剂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后,可以沿着食物链传递,最终危害人类健康。”林辉说。

专家表示,微塑料问题近年来才被广泛关注,人们对它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确定性。尽管对其的风险评估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海洋微塑料给海洋生态安全带来的隐患不容忽视。

防治难题依旧待解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全球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希望唤起公众对微塑料垃圾危害的认识,从源头上阻止微塑料垃圾的产生。例如,美国政府已宣布禁止在化妆品和洗护用品中使用微塑料,成为全球第一个宣布此项禁令的国家。

科学家们试图研制和完善各种可生物降解塑料,但效果并不明显。专家介绍说,这些所谓的可生物降解塑料尚不能被完全降解,而且降解的程度和所需时间与周围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取代普通塑料。

不仅如此,截至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针对海洋中已经存在的微塑料污染的治理方法。科学家们呼吁,世界各国应一道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并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以降低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

“鉴于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潜在危险和不确定性,开展海洋微塑料研究,查明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危害机制,全面认识微塑料在海洋中的污染现状,将有助于帮助人类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管控防治之道。”林辉说。

有关专家表示,目前阶段要预防微塑料污染,主要是加强社会对塑料危害性的认识,加大对塑料废品的回收利用和集中处理,强化塑料制品在生产、运输、加工过程中的监管,限制塑料制品的使用范围和数量。

监测研究全面开启

在我国,一场从近海到大洋,再到极地的规模浩大的微塑料监测行动正在陆续展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深度参与全球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治理,自2007年起,国家海洋局在我国沿海近岸50多个代表性区域组织开展了海洋垃圾监测,2016年又启动了近海微塑料监测。今年,我国首次将海洋微塑料监测拓展至大洋和北极。

就在前几天,大洋第45航次科考队搭乘“向阳红03”船在中东太平洋海域接连开展微塑料拖网采样作业,获得了海洋表层水样品。科考队还利用微生物原位富集开展了深海近底微生物种群对常见海洋微塑料响应实验,为获取具备降解海洋微塑料功能的深海微生物菌株、系统开展海洋微塑料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基础。

“后期,我们将通过实验室分析了解该海域海洋微塑料分布情况,掌握微塑料的数量、种类和组成特征,为推进中东太平洋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环境保护提供支撑。”林辉说。

在“雪龙”船,中国第8次北极考察队首次开展了海洋塑料垃圾、微塑料监测。在环北冰洋各海域共完成19个站位的海洋微塑料表层水体拖网作业,采集了32个站位的表层水体中的微塑料样品,并获得27组海漂垃圾监测数据。

在“向阳红18”船,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首次在西北太平洋执行微塑料专题调查航次,获得了该区域海洋环境中微塑料分布情况资料,进一步认识环流对海洋微塑料分布的影响。

“向阳红01”船,将率先针对中国近海、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及南极区域开展大尺度范围的微塑料调查。

也是在今年,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正式成立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研究中心,开展相关技术、方法和管理对策研究,为深度参与全球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公益性服务。

一系列监测行动的实施,为我国开展海洋微塑料调查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大洋和极地开展微塑料调查,将有力提升我国在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推进我国海洋微塑料监测融入全球海洋微塑料监测和国际治理。


来源:固废观察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