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系列报道|张益:2015年中国最美科技人员

分类:环联生态 > 专家专栏    发布时间:2017年3月6日 11:11    作者:固废观察    文章来源:

报道之一张益:环保“潮”人 “垃圾”专家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李艳

如果您关注环保、固废领域,那最该关注的公众号,一定是“固废观察”,每天一期推送的专业文章深入浅出;如果您想要找一帮志同道合的环保人士,那一定要通过微信加入“垃友群”,这里面活跃的都是中国最热心环保的有识之士。

而这些都是上海环境院院长张益的“杰作”。

最有号召力的“群主”

在张益看来,这几年,因为垃圾处理而引发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是每一个环卫工作者无法回避但又难以诉说的尴尬。他认为,这一方面是垃圾处理设施的达标问题本身做的不够到位、不够透明、信任缺失,从业者应当自省;另一方面是群众对垃圾处理工作不了解,尤其是存在“邻避效应”,这种心理需要从业者的长期努力才能破冰。

为了让行业内外的人更深刻地理解环保,张益创办了“固废观察”和“垃友群”等,为交流垃圾处理、污泥处置和土壤修复等领域的经验和资讯搭建了崭新的公众平台。“固废观察”每天都会更新环保领域的政策标准、行业管理、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专家观点和热点资讯,业内影响范围非常广泛。

张益的同事告诉记者,很少人知道,“固废观察”上那些精辟的见解,有的是张益请专家好友撰写的,更多的是他自己忙里抽闲整理的,为此他每天至少花3小时阅览各种资料、搜集重要信息。

最过硬的环保专家

上海的老港填埋场曾经是当地人最怕去的地方之一,恶臭、苍蝇是那里的标志。现在的老港却已经完全变了模样。

当年,为了解决老港的问题,张益和他的团队想了许多办法。陈善平是上海环境院的副院长,也是张益的学生。他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回忆,为了老港的项目,张益带着大家在苍蝇堆里吃饭、讨论、睡觉,终于针对垃圾填埋场超大面源敞开空间内垃圾恶臭持续产生、无序扩散、控制难度大等问题,开发除了精细化填埋、移动式捕集和蓄热式燃烧净化的臭气全过程削减与生态净化集成技术,实现恶臭浓度降低70%。

实际上,张益的科研成果不止这些。针对传统垃圾收运方法效率低、易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他带领团队研发了预压式压缩机;针对传统垃圾转运站“高进平出”或“平进低出”设计中坡道占地面积大的问题,他研发了“平进平出”式中转站节能节地技术,有效降低了垃圾转运站的选址难度,在无锡市太湖转运站得到了应用。他研发的垃圾分类收集与高效转运关键技术和装备,可使生活垃圾转运成本下降10%、收运效率提高10%以上,在上海垃圾集运系统得到了应用。

最有头脑的院长

上海环境院的发展与张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在1997年。当时,上海环境院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变为差额补贴事业单位,张益由上海市环卫局转入上海环境院工作。从2002年至2015年,上海环境院先后经历了组建企业单位,进入上海环境集团、进行改制,企业性质由“全民所有制”改成“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独资)”等种种变化和转型。其间,张益先后担任上海环境院的副院长、总工程师、院长,一手主导了上海环境院的改革和发展。

张益一直坚信,上海环境院应在原有的规划、设计、监测等方面业务的品牌积累上,保持和发展市场,全力发展战略重点业务,用规划“高举高打”、用设计“稳步拓展”、用监测“客观评价”、用科研“长效发展”,使工程“高度定制”,采取“以设计咨询为基础,以科技发展为突破,以EPC业务发展为重点”的三位一体战略。现在的上海环境院是同类企业的标杆,产值跃居同行业前列。

报道之二张益:梦想从“垃圾”起步

来源:中国科学报 记者:郭爽

三十余载,他从量具刃具厂的一名学徒工晋升为企业总经理;他从懵懂的大学生成长为固体废物处理领域的知名专家。

他先后出版专著6部,获得环保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等10余项奖励。

他就是张益,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环境院)总经理,长期从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技术研发、项目咨询、专业规划、工程设计、运营管理等工作。

从学徒工到环保专家

1977年,张益还是无锡市量具刃具厂的一名学徒工。那时,16岁的他只想着如何造一把好的卡尺。

1978年,张益成为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批大学生,就读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那时他想象着自己成为一名水利水电工程师的景象。

然而,1982年大学毕业后,张益却与垃圾打上了交道,事业的梦想也从此起步。30多年后他成为固体废物处理领域的知名专家,还带领国内最早从事固废处理的专业设计院、也是环卫领域唯一改制的院所,始终走在环境保护的第一线。

1997年,上海环境院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变为差额补贴事业单位,同期,张益由上海市环卫局转入上海环境院工作,担任副院长兼总工程师。2002年,上海环境院组建企业单位“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取得甲级设计证书,实行自收自支。2015年,上海环境院响应国企深化改革号召,企业性质由原先“全民所有制”改成“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独资)”。

在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改革过程中,张益功不可没。在上海环境院原有的规划、设计、监测等方面业务的品牌积累上,张益全力发展战略重点业务,还提出了“研发、设计、工程”三位一体的战略。在他的带领下,上海环境院产值跃居同行业前列,市场影响力日益提升。2011年,上海环境院的净利润只有468万元,2012年达到1128万元,到2014年,已增长到4040万元,使上海环境院从一家地方性科研单位一跃成为全国性标杆企业。

让垃圾处理面貌一新

工程设计出身的张益,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国家水专项、“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惠民计划、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等重大重点项目40多项,研制出了多项先进实用的创新技术。

针对传统垃圾收运方法效率低、易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张益研发了预压式压缩机等一系列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高效转运关键技术和装备,可使生活垃圾转运成本下降10%、收运效率提高10%以上,在上海垃圾集运系统得到了应用。

“垃圾填埋场作业过程中臭气熏天、蚊蝇遍地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设计上海老港综合填埋场时,针对垃圾填埋场超大面源敞开空间内垃圾恶臭持续产生、无序扩散、控制难度大等关键问题,我们开发了精细化填埋、移动式捕集和蓄热式燃烧净化的臭气全过程削减与生态净化集成技术,实现恶臭浓度降低70%,日处理生活垃圾近1万吨。”张益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而如今的老港填埋场已经是“脱胎换骨面貌一新”。虽没有世外桃源那种“清新脱俗”,却也有着乡间的“氧气十足”。

针对国内垃圾焚烧高标准烟气控制技术缺乏等问题,上海市环境院还开发了“SNCR脱硝+干法+布袋+湿法”高标准烟气净化集成技术,可使烟气排放稳定达到欧盟EU2000/76/EC标准,已全套应用于上海老港、奉贤、松江焚烧厂,部分应用于江苏南京、山东青岛、福建漳州等生活垃圾焚烧厂。

扶持新人,诉说梦想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究还是你们的。”张益不仅本人在固废领域颇有建树,同时也非常注重对新人的挖掘和培养。

“我刚毕业不久,在上海浦东老港综合填埋场进行渗沥液项目调试的时候,吃住在老港基地,当时待遇不高,环境恶劣,思想波动较大。此刻,同样吃住在老港基地的张益老师经常跟我谈心,分析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时为我加油打气,共同铸造环保梦想。”上海环境院副院长陈善平告诉记者。

如今的陈善平不仅承担项目,还牵头成立了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规划所。目前,上海环境院承担国家、省级、城市以及新城、开发区等特定区域的环卫规划300多项,并承担静脉产业园、户外广告、园林绿化等数十项专项规划,项目遍及全国80多座城市。

在张益的全力推进下,上海环境院还成功申报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使年轻人能有机会受到院士的指导,领会更高级的思维方式。他还领导单位创建了博士后工作站,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才。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他直接带教、培养年轻科技骨干20余名,其中多名获得市“启明星”人才资助、市人保局人才资助,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

2014年7月,我国正式实施《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14)》,被称为“最严国标”,但张益认为,这只是环保人面向未来、梦想开始的起步。2014年8月,由E20环境平台、上海环境院、上海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4(第二届)上海垃圾焚烧热点论坛暨垃圾焚烧产业联盟年会”上,张益等10家企业代表首次提出了“蓝色焚烧”的概念。他们共同承诺,将成为第一批蓝色垃圾焚烧厂的践行者,为行业树立榜样。

张益还创办了微信自媒体“固废观察”和微信大型交流群“垃友群”等,为交流垃圾处理、污泥处置和土壤修复等领域的经验和资讯搭建了崭新的公众平台。其中,“固废观察”每天都会更新一些垃圾处理、污泥处置和土壤修复等环保领域的政策标准、行业管理、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专家观点和热点资讯。

如今的张益奔波于各大论坛、博览会、宣讲会,宣传“蓝色焚烧”理念、宣传环保人的梦想,为促进行业的健康和良性发展发声、出力。

报道之三张益:30载创业只为天更蓝地更绿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李争粉

他30载专业从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标准管理和市场开拓,是国内环境卫生行业影响较大、知名度较高的专家;

他先后出版专著6部,获得环保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等10余项;

他牵头倡导的“蓝色焚烧”概念,为行业树立了榜样。

他,就是上海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

默默耕耘30载

1978年,17岁的张益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批大学生,就读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那时,他脑海里出现最多的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水利水电工程师。可是,1982年毕业后,他却与垃圾打上了交道,而这一交手就是30余年。

1997年,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变为差额补贴事业单位,同期,张益由上海市环卫局调入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并担任副院长。2005年,上海环境院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并入新成立的的上海环境集团,改制为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2015年,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响应国企深化改革号召,企业性质由原先“全民所有制”改成“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独资)”。

在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改革过程中,张益做出过重要贡献。在他的带领下,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产值跃居同行业前列。2011年,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的净利润只有468万元,2012年达到1128万元,到2014年已增长到4040万元。

经过30年多的奋斗,张益也成为了固体废物处理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先后作为团队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带领团队完成了国家水专项、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惠民计划、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等重大重点项目40多项,并研究出了多项先进实用的创新技术。

同时,张益带领的是国内最早从事固废处理的上海环境院、也是环卫领域惟一改制的院所,赢得了业内的认可。

打造产业创新平台

上海浦东老港综合填埋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承担了上海市区70%的生活垃圾处置任务,日处理生活垃圾近1万吨。这里曾经是散发着刺鼻臭味、蚊蝇遍地的垃圾填埋场,如今更像是一座美丽的花园,而这些离不开上海环境院的技术支撑。据张益介绍,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目前承担了上海浦东老港综合填埋场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飞灰稳定化系统运营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飞灰稳定化药剂,已处理飞灰1万多吨,有力地保障了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的正常生产。

据悉,2011年5月,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成功中标“老港综合填埋场渗沥液处理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项目。截至2014年年底,老港项目累计处理渗沥液128.3万立方米。

此外,针对垃圾填埋场超大面源敞开空间内垃圾恶臭持续产生、无序扩散、控制难度大等问题,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开发出了精细化填埋、移动式捕集和蓄热式燃烧净化的臭气全过程削减与生态净化集成技术,可实现恶臭浓度降低70%,在上海浦东老港综合填埋场同样得到了有效应用。

针对国内垃圾焚烧高标准烟气控制技术缺乏等问题,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还开发了“SNCR脱硝+干法+布袋+湿法”高标准烟气净化集成技术,可使烟气排放稳定达到欧盟EU2000/76/EC标准,目前已全套应用于上海浦东老港综合填埋场、奉贤、松江焚烧厂,部分还应用到了江苏南京、山东青岛、福建漳州等生活垃圾焚烧厂;针对国外焚烧设备价格昂贵的问题,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通过焚烧技术引进培训、消化吸收等推进主体设备国产化路径,开发出了适应我国生活垃圾特点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台500吨级大型焚烧炉核心工艺技术和装备,试制的炉排片在洛阳焚烧厂即将得到应用……

同时,张益十分重视创新平台和技术团队的建设。2009年,受上海市科委立项支持,张益领衔筹建上海生活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了上海市第一座生活垃圾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该平台于2011年顺利通过验收。2011年年底,张益又领衔筹建了上海生活垃圾生物质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张益正领衔筹建上海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平台的建立将推动上海市本土污染场地修复产业的发展。此外,张益还多次参与行业的顶层设计,主编和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政策等20余项。

诉说环保蓝色梦想

2014年7月,我国正式实施《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被称为“最严国标”,张益认为,这只是环保人面向未来、实现梦想的开始。

2014年8月,由E20环境平台、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上海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4(第二届)上海垃圾焚烧热点论坛暨垃圾焚烧产业联盟年会上,张益等10家企业代表首次提出了“蓝色焚烧”的概念,他们还共同承诺,将成为第一批蓝色垃圾焚烧厂的践行者。此外,他还奔波于各大论坛、博览会、宣讲会,宣传“蓝色焚烧”理念。

张益不仅在专业领域颇有建树,同时也非常注重对新人的挖掘和培养。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善平就是张益精心栽培出来的优秀人才。

据陈善平回忆,自己在上海浦东老港综合填埋场进行渗沥液项目调试的时候,吃住在老港基地,对于刚毕业不久的陈善平来说,待遇不高,环境恶劣,思想波动较大。同样吃住在老港基地的张益看到后,经常和他聊天、谈心,分析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经过几年的历练后,张益不仅让陈善平承担项目,2004年还让陈善平牵头成立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规划所。目前,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承担国家、省级、城市以及新城、开发区等特定区域的环卫规划300多项,并承担静脉产业园、户外广告、园林绿化等数十项专项规划,项目遍及全国80多座城市。

如今陈善平已经成为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的业务骨干。

不仅如此,张益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和直接带教,培养的年轻科技骨干20余名,其中多名获得上海市“启明星”人才资助、上海市人保局人才资助,还有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讲理想、比贡献”科技标兵等,团队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得到彰显和升华。

此外,张益也积极利用网络平台释放正能量。张益创办的微信自媒体《固废观察》,每天传播垃圾处理、污泥处置和土壤修复等领域的最新资讯,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站得高,看得远。”张益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蓝色梦想。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