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的这位年轻人是35岁的摄影师、策展人韦涛。正如采访中所提到的,他正在为我们的环保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17岁时走出大山,见到了城市。可走得越远,对故乡便越怀念。这种怀念,在2012年前后更加强烈。“没有见识过天蓬山寨之明丽的人,无法体会这种对于干净之‘蓝’的渴望。”这也是韦涛参加环境保护的初衷和动力。
从2012年开始他从西安出发,奔波哈尔滨、成都、拉萨、上海、杭州、呼和浩特、长沙等地,搞污染调研,办公益摄影展,累计行程5万公里。他乐意以“草根”自称,意在通过草根的强大生命力,通过身体力行,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低碳生活意识,提出积极性、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五年过去,从当初的局外者,到闯入者,再到参与者,韦涛的身份进行着一次次的转变。对于深受环境污染困扰的我们来说,这无疑是最积极、最具借鉴意义的。
局外者
2012年的一天,西安,韦涛刚出生几个月的儿子,咳嗽了整整一晚。初为人父,他和妻子有些不知所措。带去医院检查时,韦涛发现儿科门诊还有好几名呼吸系统感染的孩子。“呼吸系统感染了,会不会和空气有关?”

(韦涛和儿子)
这个当过兵,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林专业的80后小伙,开始琢磨这二者之间的关联。另一个让他感到沮丧的是,作为摄影师的他,在拍摄的过程中,照片质量时常受到大气污染物的影响,“拍不出那种通透感。”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城市生活中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一顶灰色的罩子笼在上空。韦涛开始学习大气学知识并把目光瞄向了堪称世界工业革命摇篮的英国。于是,从英国的《发明污染》到美国的《洛杉矶烟雾》等书籍,他都翻了个遍,平时还去图书馆查雾霾相关的资料。当看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68%的疾病与空气污染有关”这句时,他再也坐不住了,从此走上了一条抗击雾霾的不归路。
韦涛搞过摄影,他尝试从最擅长的影像记录入手,参与到环境治理的过程中。他的团队中有中科院毕业的大气学研究生、法学博士也有环保志愿者。

“拍下全国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重点关注重霾区、工业排放比较厉害的地区以及建筑工地,组织排查污染源并与环保部督察组有合作。”除了要面对家人、朋友的不理解韦涛还得自己掏钱承担每次外出的车费、住宿费。去年,因为团队资金紧缺,韦涛卖掉了自己的轿车。他还需要面对种种质疑、冷嘲热讽,靠你们几个人解决环境污染,这不是天方夜谭吗?背后是不是有利益驱使?但他却觉得:“我们不仅要找出问题,还要将问题缩小得非常具体,有针对性地解决。”
闯入者
2015年10月,他开始面向国内40个大中城市征集照片。照片的内容是该城市地标建筑在雾霾状态下和气象条件优良时的对比,旨在更广泛地唤醒人们的理性思考。这种理念,颇具匠心,

(图为韦涛手拿蓝天下的西湖背后为雾霾的西湖)
“大气污染对建筑等景物的遮掩扫描电镜下的雾霾颗粒等都是现实存在的客观记录就行,但未来是无霾的、大好河山的照片也在这个展览中。这些照片的美感可以带给每个人对美好未来的希望,这是我们的理想。孩子们本应露着笑容,但在雾霾严重的日子他们不得已戴上口罩。这和一些观念摄影一起寄托了强烈的情感。”2016年3月,以“守卫蓝天在行动”为主题的摄影展在上海开幕。展览得到了环保部中华环保联合会的支持,中华环保联合会秘书长、顾问谷茂宽为摄影展揭幕将此称为“首个全国性关于大气污染与治理的大型公益摄影展览活动”。此后,韦涛又在成都、哈尔滨、呼和浩特、长沙、安吉、杭州、景德镇等7个城市,进行了展出,引发广泛关注,仅在哈尔滨展出的一周时间里参观人数就达10万人次。2016年12月,他把从3台空气净化器滤芯上吸附的污染物和瓷土混合,再刷一层蓝釉,制成一件工艺品,将其命名为“蓝天璧”旨在引发人们对于生存环境的思考,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空气污染。


(韦涛的“蓝天璧”)
“相比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的治理是见效比较快的这个速度应该比发达国家快。”一次,韦涛在华北某城市发现部分企业除尘不彻底、苫盖不到位。带着这些问题他来到当地环保部门的办公室。环保部门一位负责人接待了他,双方聊得很投机。这位负责人希望韦涛的团队能继续提供更具体的监测数据,并提出愿意陪着韦涛去实地再考察一遍。
参与者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王格慧和他的团队历时4年研究雾霾的形成机制,发现除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农业氮肥和工业排放产生的大量氨气污染也是PM2.5的重要来源。

这项研究成果,为治理雾霾指出了方向在学界引发关注。受此启发韦涛和他的团队开始将关注点转为特征排放物的监测,尤其是化肥工业造粒工段的污染问题。“目前,我国化肥年产量约8000万吨每年十几万吨的化肥粉尘,会从造粒塔飘出来这些化肥粉尘在空中易挥发氨气而氨气是PM2.5的重要密码。”2016年,韦涛组建“微尘环境”团队希望从认知层面,给公众提供一个理性思考的框架和工具进行政策倡导等工作。这个团队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陕西省环保厅的大力支持。2017年3月4日,他组织了近70名观察员和环保志愿者到中科院地环所深入了解西安的治霾成果。如今,哪里雾霾严重,他就会去哪里哪里,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他知道后就会去现场调查。由于一年到头在外边跑,现在他是孩子眼里的“奔波爸”。韦涛时常自责,他深知陪家人的时间实在太少。韦涛表示:他一定会坚持“治理好工业污染才能消除雾霾”。这个项目,同时也需要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完成寻找雾霾的根源梦。“全社会拧成一股绳,才能打好蓝天保卫战。环境的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识和动员,这包括科研团队、环保主管部门,也包括民间志愿者和每一个普通人。”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作者:小陈同学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