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亿吨秸秆综合利用 土壤改良炭化还田

分类:行业热点 > 土壤修复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6日 9:36    作者:来源:新华网 作者:曾佳慧     文章来源:北极星固废网

秸秆处理是当前我国农业农村与生态环境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要在2020年实现国务院提出的全国近10亿吨秸秆85%的综合利用率目标,确实任重而道远。

12月3日,由清华大学教授金涌、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两位院士主导,以及农业部、中科院等多位行业专家参与的“生态农业与绿色能源产业研讨会”在海南三亚落幕,专家们认为,南京农业大学、北京三聚绿能科技公司等机构经过10多年研究,成功开发的“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集工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以及生态化于一体,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秸秆综合利用难题。

承担多项国际和国家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项目研究的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说,该技术通过对秸秆进行限氧炭化,生产生物质炭基肥料、土壤改良剂还田,可大幅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实现农作物增产提质。2016—2017年北京三聚绿能科技公司在全国14个省份开展了数万亩18种主要作物的应用试验,土壤改良和增产提质效果十分明显。生物质炭能吸附和钝化重金属及其它有机有毒物质,并通过调节土壤pH值来降低重金属污染能力,减轻对作物的伤害。这一产业可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生态农业,促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2017年该技术被农业部列为重点推介的秸秆农用十大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每亩地的用肥量是先进国家的3-4倍,导致土壤退化严重,秸秆通过炭化生产炭基肥可以最大限度保留秸秆中有机质,做到有机缓释、杀灭虫害、改善土壤,这是国际上首发的技术,有解决我国农业大国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他赞同三聚环保大力推广国际先进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以先进工业化产业技术推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做法。

据了解,目前我国秸秆处理主要通过肥料化、饲料化、材料化、能源化(如发电)和基质化等方式利用。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首席专家高祥照认为,虽然秸秆也可以发电,但会浪费生物质,最好的应用途径还是用于还田。炭化还田技术为秸秆的循环利用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对生物质保护创造良好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生物质炭将在土壤健康和生态修复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京三聚绿能科技公司总经理付兴国说,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炭基肥+土壤改良剂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实现秸秆资源的全循环利用,形成高附加值的秸秆的收集、加工、还田的完整产业链,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该技术是目前秸秆资源化利用最彻底、工业化程度最高、功能效益最协调的解决方案。

目前公司已与全国280个县市达成合作意向,年产5万吨—10万吨的炭基肥在建项目42个,年内计划建成项目7个,可形成综合循环利用秸秆45-50万吨能力。预计该产业在明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处理能力可突破1000万吨,后年超过2000万吨。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瓶颈制约:

一是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现象较为突出。潘根兴说,炭基肥料是一种新型肥料,尽管农业部发布了生物炭基肥料的标准,但得不到地方相关部门的认可。目前的肥料生产管理部门、销售登记管理部门间协调难,已经影响产业化推广。

二是秸秆收集离田困难,对应的劳动力成本高,需要农民合作机制规模化作业,这要求政府引导及财政支持,也需要舆论宣传推动。


来源:新华网  作者:曾佳慧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