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离湖北宜城市区20多公里远的流水镇黄冲村,没见往年一望无垠绿意盎然的冬小麦,9700多亩水田光秃秃一片。556户村民自愿亩产少收1200多元,也要休耕这一季,缘于宜城市提升20万亩耕地质量的“三年行动计划”。
当日,流水镇高标准农田综合整治项目第二轮挂网招标,在300多家参标单位中选出土壤改良计划实施者,1.1亿元创下该镇招标标的纪录,一项核心指标是将该镇9.87万亩农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高0.2个百分点。有关专家解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1个百分点,自然休耕需要79年。
眼下,休耕的黄冲村正在将3000多块小田整理为200块大田,交由中标单位对耕地进行有机肥改良。流水镇党委书记向智勇说,每亩田施用有机肥的成本是800元,农户出资200元,政府补贴600元。
村民们说,愿意掏这笔钱,因为土地病了。流水镇50多岁的农业干部徐广云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初,流水镇的西瓜行销全国,10万亩西瓜地让流水镇有了全市最早的“汽车村”。但长年累月过量施用化肥,耕地越种越瘦,西瓜从以往两三元一斤降到几毛钱。
流水西瓜滞销并非个例,孔湾镇3万亩娃娃菜卖不动,小河镇大米价格腰斩……今年7月21日召开的宜城市委全会上唯一议题是提升耕地质量,并通过了土壤修复“三年行动计划”,20万亩耕地有机质含量年均提高0.2个百分点,化肥使用量年均减少10%。为此,宜城市整合国家专项资金1.5亿元,市财政配套1200万元,通过大数据中心土壤监测,对耕地质量提升达标的予以奖励。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孙滨、何维国、李勤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