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李琳梅在全国海洋工作会议间隙,向记者介绍了我国海水淡化的研究、应用,以及发展方向。她判断,淡化的海水将成为沿海地区、海岛地区保障供水的重要水源之一。
面向沿海缺水城市和海岛、船舶、园区、苦咸水地区
今年的全国海洋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和海水利用产业健康发展。”李琳梅介绍,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目前在沿海缺水城市、海岛、船舶、园区、苦咸水地区正在展开。
在沿海缺水城市,将持续建设和推广海水淡化保障工程,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扩大淡水资源供应量。加速海岛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设,提升海岛供水保障能力。规范海洋渔船用小型海水淡化装置制造及推广应用。规范海洋渔船制造标准,支持海洋渔船加装海水淡化装置,提升船舶作业生产能力。在山东等沿海工业园区,积极推广海水淡化工程及海水淡化水分质应用,实现园区供水,重点建设青岛西海岸经济区海水淡化项目等。
此外,将继续拓展淡化技术在苦咸水处理领域的应用。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拓展和西部开发的推进,“水质型缺水”是困扰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海水淡化技术在苦咸水及工业回用水等方面的应用,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迎来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时代
“海水淡化在我国的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琳梅指出,“海水淡化作为科技密集型产业,自主研发和创新是重要支撑。”
当前,淡化所正瞄准海水淡化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和新技术加紧研发。其中,国产海水淡化装备研发制造水平将上新台阶。海水淡化技术研发在热法淡化方面实现了完全自主设计。国产反渗透膜、压力容器等产品已走向世界。海水淡化关键装备将有新的突破。海水淡化产业即将迎来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时代。
针对我国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相关技术标准缺失等问题,淡化所研究制定了工业用海水淡化水质要求、海水淡化水饮用化处理设计要求、蒸馏法海水淡化系统的设计要求、海水冷却水排放要求以及反渗透海水淡化药剂动态阻垢性能的测定方法等,形成相关技术标准5项。
向着“一带一路”延伸
“按照全国海洋工作会议要求,海水淡化需要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确保主流技术日趋成熟,新技术研发活跃。”李琳梅认为,“海水利用产业应朝着工程大型化、环境友好化、低能耗、低成本等方向发展。”她判断,海水淡化技术应用的持续增长,将成为沿海地区、海岛地区保障供水的重要水源之一。
下一步,海水淡化在自主技术迈向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上,根据“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丝路基金、中印尼海上合作基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等现有政策,将海水利用自主技术装备转移输出,打造成为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新产业。
来源:中国海洋报 作者:安海燕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