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如何推动不仅有前景更有“钱”景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分类:固废观察 > 固废处理    发布时间:2018年3月23日 10:53    作者: 郭艳 固废观察    文章来源:

在如火如荼的经济发展及建设浪潮中,城镇化建设、城中村改造、拆临拆违、旧城改造等工程实施步伐不断加快,建设、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趋尖锐,而建筑业又是耗用自然资源较高的行业,大规模城市建设对建筑材料的需求十分庞大。据住建部数据,中国每年的新建筑面积达到20亿平方米,全球40%的水泥和钢材都用在了中国的建筑工地上。然而在这些浩大的工程背后,每年还产生着数以亿吨计的建筑垃圾,其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正在引发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就我国建筑垃圾的现状与问题所在、为什么我国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率低以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的必要性、如何实现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从产业与政策方面怎样保证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以及国际先进国家如何综合利用建筑垃圾等角度讨论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来源:资源再生杂志社

在如火如荼的经济发展及建设浪潮中,城镇化建设、城中村改造、拆临拆违、旧城改造等工程实施步伐不断加快,建设、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趋尖锐,而建筑业又是耗用自然资源较高的行业,大规模城市建设对建筑材料的需求十分庞大。据住建部数据,中国每年的新建筑面积达到20亿平方米,全球40%的水泥和钢材都用在了中国的建筑工地上。然而在这些浩大的工程背后,每年还产生着数以亿吨计的建筑垃圾,其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

Part.1

一、我国建筑垃圾的现状与问题所在

建筑垃圾是指构造物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拆毁活动中产生的渣土、废旧混凝土、废旧砖石及其他废弃物的统称。根据产生源不同,建筑垃圾可分为施工建筑垃圾和拆毁建筑垃圾。施工建筑垃圾是指居民住宅、商业建筑和其它市政基础设施在新建、改建和扩建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而拆毁建筑垃圾是指建筑物和其它市政基础设施在拆毁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其中,无污染的无机物(包括泥土、石块、混凝土块、碎砖)占90%以上。无机材料具有耐酸、耐碱、耐水性,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同时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质的特点。建筑垃圾的这些性质决定其经过处理是一种很好的再生建筑材料。废品(包括金属、竹木材、各种包装材料、木料、塑料、玻璃等)可能具有污染物的废弃物分拣后可作为再生资源利用。建筑垃圾在城市垃圾中属最清洁的垃圾,只要合理利用就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现在,没有可查的官方统计建筑垃圾的总量,但根据拆迁面积、新建面积等多渠道测算,每年建筑垃圾排放总量在15亿吨以上,这是比较保守的数据,可能不包括渣土。以500-600吨/万平方米的标准推算,预计到2020年,新产生的建筑垃圾将是个震撼的数字。然而,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或填埋,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直接危害到周边居民的生活。过去,我们对建筑垃圾既没有相对准确的认识,也没有考虑到产生巨量建筑垃圾的后果,等到建筑垃圾由量变到质变的时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

建筑垃圾对我们生活环境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模糊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广泛性是客观的,但其模糊性和滞后性就会降低人们对它的重视,造成生态地质环境的污染,严重损害城市环境卫生,恶化居住生活条件,阻碍城市健康发展。目前,我国传统的建筑垃圾循环模式,即“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的线性模式,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在建筑过程中难以让原材料得到最大限度合理、高效、持久地利用,并很难将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建筑垃圾的产生、清运、回收以及资源化产品销售阶段的管理等都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随意堆放建筑垃圾破坏环境,极易产生安全隐患。

大多数建筑垃圾堆放地的选址具有随意性,或堆放杂乱无章,与城市或乡村的整体形象不协调,加上工程建设过程中若未能及时转移则建筑垃圾往往成为卫生死角。混有生活垃圾的建筑垃圾如不能进行适当与及时的处理,一旦遇雨天,脏水污物四溢、恶臭难闻,常常成为细菌滋生之地,留下安全隐患。我们发现,施工场地附近多成为建筑垃圾的临时堆放场所,由于没有提前规划或只图施工方便和缺乏应有防护措施,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建筑垃圾堆出现崩塌,阻碍道路甚至冲向其他建筑物的现象时有发生,曾经震惊国人的深圳滑坡事故就是这样造成的。在郊区,坑塘沟渠多是建筑垃圾的首选堆放地,这不仅降低了对水体的调蓄能力,也会导致地表排水和泄洪能力的降低。

其次,建筑垃圾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

建筑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酵和雨水的淋溶、冲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渗滤出的污水——渗滤液或淋滤液,会造成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建筑垃圾堆放场对地表水体的污染途径主要包括:垃圾在搬运过程中散落在堆放场附近的水塘、水沟中;垃圾堆放场淋滤液在地表漫流,流入地表水体中;垃圾堆放场中淋滤液在土层中会渗到附近地表水体中。建筑垃圾堆放场对地下水的影响则主要是垃圾污染随淋滤液渗入含水层,其次由受垃圾污染的河湖坑塘渗入补给含水层造成深度污染。垃圾渗滤液内不仅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而且还含有大量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物,水质成分很复杂。一旦饮用这种受污染的水,将对人体造成极大危害。

再次,建筑垃圾影响空气质量。

大量的建筑垃圾随意堆放,不仅占用土地、污染环境,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空气质量。虽然我国的建筑垃圾大多采用填埋的方式处理,然而在堆放过程中,在温度、水分等作用下,建筑垃圾中的某些有机物质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如废石膏中含有大量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在厌氧条件下会转化为具有臭鸡蛋味的硫化氢,废纸板和废木材在厌氧条件下可溶出木质素和单宁酸并分解生成挥发性有机酸,这种有害气体一旦排放到空气中就会污染大气;垃圾中的细菌、粉尘随风飘散,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少量可燃建筑垃圾在焚烧过程中还会产生有毒的致癌物质,造成对空气的二次污染。

最后,建筑垃圾不仅占用土地,且使土壤质量降低。

随着建筑垃圾量的增加,垃圾堆放点也在增加且堆放场的面积也在逐渐扩大。垃圾与人争地的现象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大多数郊区垃圾堆放场多以露天堆放为主,经历长期的日晒风吹雨淋后,建筑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其中包含有油漆、涂料和沥青等释放出的多环芳烃构化物质)通过垃圾渗滤液渗入土壤中,从而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如过滤、吸附、沉淀,或为植物根系吸收或被微生物合成吸收,造成土壤的污染,从而降低了土壤质量。

露天堆放的建筑垃圾在种种外力作用下,较小的碎石块也会进入附近的土壤,改变土壤物质组成,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的生产力。另外,城市建筑垃圾中重金属的含量较高,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反应使得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增加,这将使作物中重金属含量提高。受污染的土壤,一般不具有天然的自净能力,也很难通过稀释扩散办法减轻其污染程度,必须采取耗资巨大的改造土壤的办法来解决。


二、为什么我国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率低

据资料显示,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不足5%,大多建筑垃圾被直接填埋或者丢弃,既污染了环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威胁。

首先是意识落后造成的。

政府、企业以及居民之前常以为建筑垃圾是惰性的东西,不像生活垃圾随处可见,仿佛它们对公共安全没有太多影响,即使对环境有些危害,也只在城乡交界处等边角地区,所以反应不大。再加上建筑垃圾以前基本能够做平衡料,或者用来填坑,在建筑业内稀里糊涂就消化了,所以,建筑垃圾并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现在,建筑形式和建筑结构都在悄然改变,产生的建筑垃圾越来越多,业内没法消化了。尤其是2015年底的深圳滑坡事故发生以后,建筑垃圾才引起特别重视:原来建筑垃圾同样会危害公共安全。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产品,随着生命周期的终结,都会变成垃圾。我们若想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减量和预防,尽可能不产生或少产生垃圾。比如在规划、设计时,尽可能考虑到能重复利用某些部件、配件,而不是笼统地都用统一的材料,追求奢华,做些不必要的装饰。在十九大之后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设计、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等,也搭乘这股东风再次影响着建筑业的设计施工建设的每个环节。例如,装配式建筑,就能减少现场建筑垃圾的产生。在工厂里生产,不仅垃圾产生量比现场要少得多,并且也方便建筑材料的资源循环与回收利用。

行业政策制订较晚、落实不到位。

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是我国新近兴起的一个行业,因为缺乏政策,以及人们意识的缺乏,此前,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的发展并不乐观。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吃不饱、相关优惠政策未落地等因素,让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叫好不叫座”。我国目前缺乏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推行机制,社会企业不愿涉足此领域。从生产成本角度考虑,建筑垃圾的运输、分拣筛选以及资源化产品的生产成本均较高,没有市场竞争优势。事实上,不少发达国家称建筑垃圾为“城市矿山资源”,是笔宝贵的社会财富。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就着手建筑垃圾的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而德国于1978年推出了“蓝色天使”计划后制定了《废物处理法》等法规,在1994年制定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1998年被修订)在世界上仍有广泛的影响。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目标是在“十三五”时期,充分发展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同时不断完善对建筑垃圾处理利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大中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预期达到60%,其他城市预期达到30%。据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认为,目前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方式主要是1.0模式向2.0模式过渡,而世界发达经济体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模式正在从2.0向3.0过渡。

借助互联网的兴起,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一体化项目已经开始4.0模式的设想与研究,即在3.0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三个100%的技术标准与水平,再生产品附加值更高、更绿色环保,并能通过“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将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施工、数字化制造、网络化融合、智能化生产与管理,将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3D打印技术进行高度融合。建立五个大的信息平台,为政府质量监督部门提供智能化查询监测平台,为城市管理执法部门提供物流动态监管、调度平台,为环保部门提供环境指标监控报警平台,为建筑施工企业、建材生产企业、物流企业提供及时多方协作平台,为项目与政府碳交易管理部门对接碳足迹采集跟踪,碳交易管理的平台。

管理体制陈旧与滞后。

过去各方对建筑垃圾很不重视,现在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我们的管理体制与机制还没有跟上,原来那种粗放式管理已经不适应现在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了。因此,管理方式要创新,否则建筑垃圾资源化也难以实现。针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的再使用,存在着不少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在实践中不愿接受建筑垃圾资源化的产品的问题,即便产品性能符合国家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所以,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提高循环利用的科学管理,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针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对于建筑垃圾处置与利用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较为匮乏。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十三五”期间,针对建筑垃圾的解决方案,国人一直在探索中。

我国建筑垃圾存在四大特点:一是数量巨大;二是种类复杂,高混杂且多砖瓦;三是目前处理方式简单,多数露天堆存或填埋;四是缺少分类、分级、分拣。这些都是造成建筑垃圾不能被充分再生利用的原因。以往的方法,最大的用途都是回收、破碎之后用于垫层铺路,然而制成的砂或石头,由于含泥量高以及压碎指标都达不到要求,导致不能用于商用的承重混凝土当中,所以造成大量建筑垃圾回收后仍大量堆积,不畅销,经过雨水的冲刷,造成二次污染,治标不治本,无产业化可言,影响着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目前处理的思路是:通过高效分离、破碎整形、高效筛分后,生产再生骨料、再生混凝土、再生砂浆和再生墙体材料。建筑固废还可以用作载体桩复合地基、路基材料、透水材料、人造景观和艺术混凝土等。因此,除了在建筑垃圾场地四周建立临时围栏,对来不及清理的垃圾设置覆盖物、防止污染大气和水体等城市环境等初级处置外,还需要完善机制,优化管理模式,深入探索回收再利用与资源化的技术创新及应用。


三、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是大势所趋

面对与日俱增的建筑垃圾,其处置必然要走资源化道路,这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高度契合我国产业政策导向和发展理念。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不仅能有效带动许多产业的需求和发展,而且有利于治理环境污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明显。

将建筑垃圾处置、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将形成建材工业与城市建设有机循环发展。建筑垃圾经过加工转化为各类建筑材料,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阔,可以应用于工程建设,变废为宝。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避免次生环境危害。我国当前“填埋堆放”和“堆山造境”的垃圾处理方式会对堆放场地及附近地区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次生污染。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后,这些污染问题尽可能的局限于车间,不会产生次生污染危害环境。同时,就业岗位增加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也是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效应。据测算,每1亿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可以带来1.5万个就业岗位。此外,我国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早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计划中就有建筑垃圾资源化相关技术,到“十二五”末,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在处理设备、生产技术、标准规范、产品质量、使用示范等环节均已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就,建筑垃圾资源化平台已初步搭建。

自2015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利好的政策密集出台,与此同时,各地因地制宜探寻建筑垃圾资源化路径,促进建筑垃圾循环利用。2016年是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政策年”;截至2016年,我国已累计有10个省市和167个地区出台了关于建筑垃圾管理的政策;2017年,浙江、广东、河南、吉林等地纷纷建立起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在2017年11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审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实施情况的工作报告中,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和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先后表示,将对建筑垃圾做到从产生、运输到处置全过程监管,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实现变废为宝。

Part.2

据住建部公布的最新规划,到2020年中国还将新建住宅300亿平方米,产生的建筑垃圾至少达到50亿吨。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分析报告》保守估计,未来十年我国平均每年将产生15亿吨以上的建筑垃圾,预计2030年建筑垃圾将达到73亿吨。而我国目前专业从事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的企业只有几十家,相比发达国家平均90%以上的资源化率,建筑垃圾循环再生利用率仅为5%左右。按到2020年我国新产生建筑垃圾50亿吨估算,这些建筑垃圾如果能够转化为生态建材,创造的价值可达到1万亿元。这一保守数据说明建筑垃圾循环再生利用不仅有前景,更有“钱”景。


一、如何实现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

根据我国目前建筑垃圾的特点,回收利用率可达95%以上。

无机物的可利用性处理包括:建筑垃圾中的石块、混凝土块及碎砖经处理后,可作为混凝土或砂浆的集料使用。建筑垃圾中的石块、混凝土块及碎砖也可直接用于加固软土地基。其原理是利用建筑垃圾中的无机材料形成散状材料桩,通过重锤冲击使桩与桩间土相互作用,形成复合地基,进而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地作用废砖石和砂浆与普通水泥混合,再添加辅助材料,可生产轻质砌块;废旧水泥、砖、石、沙等经过配置处理,可制作成空心砖、实心砖、建筑废渣混凝土多孔砖等,其产品与粘土砖相比,具有抗压强度高、耐磨、吸水性小、质轻、保温、隔音效果好等优点。资料显示,建筑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多是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如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可以代砂,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打混凝土垫层等,还可以用于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

废品的可利用性处理包括:废钢筋、铁丝、电线和各种钢配件等金属,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可以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木材除了作为模板和建筑用材再利用外,通过木材破碎机,粉碎成碎屑后可作为造纸原料或作为燃料使用;废竹木、木屑等则可用于制造各种人造板材;废塑料可采用减压法提炼成油,作为燃料使用,或再生加工成排水管,还可代替某些水泥制品;碎玻璃可以加工成再生玻璃或某些装饰材料。

纵观全国,多地坚持堵疏结合,在加大运输管理的同时,正在不断地积极探索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新途径,因地制宜走出了绿色循环的再生之路。

上海。2016年上海市政府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垃圾综合治理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上海装修垃圾、拆房垃圾集中资源化利用能力要达到750万吨/年。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海规划明确到“十三五”末,要建设12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全市装修垃圾和拆房垃圾,中心城区的由市属老港基地统筹处置;各郊区至少建设一座资源化利用设施,就近自行消纳。2017年上半年,已有两座设施的规划获批。可如果建筑垃圾为原料的产品最终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找不到销路,投入大量成本的资源化利用产能就可能沦为无用功。根据上海市政府发布的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自2017年1月1日起,外环线以内城区新建商品住宅要100%实施全装修,其他地区达到50%;公租房、廉租房实施全装修比例应达到100%,并在动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等毛坯交付的保障性住房中率先推行“大开间”的设计理念,这些举措也可以避免二次装修,从源头上减少装修垃圾的产生。

2017年9月,上海又出台了“史上最严”的装修垃圾规定--《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简称“57号令”),其明确规定,上海将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的强制使用制度,让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按规定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据悉,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将负责编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应用标准,对符合标准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实行备案管理,并建立产品目录。2018年起,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在工程招标文件、承发包合同和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减排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以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的相关使用要求;监理单位应当将相关要求和措施纳入监理范围。

江苏省政策先行,部门联动。政策层面上,省级已出台的政策有《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运输处置管理工作的意见》(苏建规字〔2012〕1号),暂没有其他连贯政策措施。在信息平台建设上,江苏省于十年前已建立建筑渣土排放统计信息,由渣土办负责土方调配。南京市建筑垃圾原料资源紧缺,在运营上已形成市场竞争模式,即原料的拆除、运输、处置都需经过招投标形式进行,苏州市出台《苏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区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府办〔2014〕161号),从健全建筑垃圾监督管理队伍、完善管理运行制度、规范运输车辆管理等六个方面着手工作,构建建筑垃圾长效管理机制。

山东省济南市拟建建筑垃圾处理厂项目,打出一揽子治理牌,强化建筑垃圾分类以及综合利用。青岛市明确职责管理部门,完善相应政策法规。青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于2009年起步,《青岛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条例》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该《条例》是我国第二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在先进技术的支撑下,青岛市还选择部分企业进行试点,加大政策鼓励、宣传引导、产品推广、扶持培育“四个力度”,帮助企业克服项目用地难、产品市场小、政策扶持少等不利条件,促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逐步扩大。截至目前,全市市区已建成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16家,规模均达到年处理建筑垃圾量100万吨以上,完全可实现建筑废弃物年产年清。

河南省作为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国家试点省,为加强建筑垃圾管理,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正在用“互联网+”思维解决这一难题。2015年4月,河南省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为全国建筑资源化利用试点省。2015年7月印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促进资源化利用的意见》,随后制订了《河南省“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省”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启动河南省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

走在探索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道路中的省市地区已经越来越多……

对江苏、河南、山东等省在建筑垃圾资源化方面的政策、管理机制及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汇总分析对比,发现它们基本都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建立了管理体系和先行制定政策规定。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建筑垃圾资源化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对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市场的形成、发育和进一步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省一级或市县一级都出台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意见(或工作方案)的通知,表明了政府已正式启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第二,市一级专门设立了政府管理部门,专业管理建筑垃圾资源化相关事宜。第三,需要建立建筑垃圾信息平台。第四,给予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特许经营权。第五,积极探索项目建设和运营模式,实施资源化项目企业都具有雄厚的人员、资金和技术实力。

可见,为实现绿色发展目标,有必要制定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规划,为今后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未来10年是中国实现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业内人士提出以下建议:推行并鼓励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建筑材料或其它可再生资源;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综合采用政策、法律、经济、宣传教育等手段,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加快行业标准的制定,编制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规范、出台再生建材标准等。

二、从产业与政策方面如何保证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

总体上,我国的建筑垃圾再利用产业已经具备相当的基础,但是实现快速发展并获得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还需要精准施策、主动作为,形成系统的政策体系。对此,我们对加快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发展提出以下点建议:

一是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和法律支撑,出台细化配套政策,提升产业政策的可执行性。目前我国建筑垃圾产业对资源化处置和高附加值利用的需求极为迫切,而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从预处理、无害化、资源化、运输规范化管理、精细深加工流程、高效利用技术、主要工艺装备技术标准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明确的标准来规范。在国家统一标准不完善的情况下,产业标准可以起到规范行业发展秩序、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并明确责任主体,避免建筑垃圾回收处理时候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严格处罚措施,提高责任主体的违法成本,保障建筑垃圾回收处置率处于较高的水平。

尤其要建立健全的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制度。建筑垃圾资源化是一个复杂的废物循环利用过程,在此过程中,须同时处理好两个重要的环节:一是建筑垃圾的分类回收;二是回收后的再利用。这两个环节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建筑垃圾不进行分类回收也就无法利用,分类回收后不进行相应的利用也就失去了分类的意义,同样也不能进行资源化。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方面,应禁止填埋还可利用的建筑垃圾,有义务的单位必须设置相应的设备或者委托第三方来利用其建筑垃圾。要强调产生垃圾的单位首先自己要有解决资源化利用的条件,或支付较高的处置费用委托其他单位帮助处置。在规划选址方面,有专家建议,渣土消纳场应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同步规划,与商业和住宅开发项目同步建设。建设不愁地方、处置不愁原料、产品不愁销路——只有形成一个闭合的建筑垃圾循环处理链,建筑垃圾的重生路才能真正通畅起来。

此外,还有不少建筑垃圾处理企业负责人表示,希望政府进一步出台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强制使用措施,形成“使用再生建材既光荣又受益”的政策氛围。例如,许昌市政府专门出台文件,将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纳入政府采购体系,规定凡是财政投入的建设项目必须使用再生产品。如果拒不使用,政府将不审图、不验收、不付款。

二是加大对建筑垃圾资源化重点企业的税收政策支持力度。按照“十三五”规划相关要求,建议将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纳入环境保护、再生资源、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领域的支持范围,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凡利用垃圾生产出的材料和产品,国家应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贷款利息给予补贴。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达到100%、再生产品建筑垃圾使用率达到60%以上的企业,增值税按照3%简易征收,企业所得税按照15%征收。同时,建筑业“营改增”后,尽快解决建筑施工企业利用再生资源产品的增值税抵扣税的技术问题,解决建筑业施工企业的后顾之忧,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们相关的法律及政策还很不健全,各级政府可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因地制宜,制定出一套从建筑垃圾的产生、收集、清运到分类、循环利用的相关法律和优惠政策来引导和约束公众行为。由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与实施意见,并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如交通、财政、物价、工商、税务等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制度,这样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是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产业建设。积极落实建筑垃圾处置收费政策,促进大众对环境污染治理理念由“谁污染、谁治理”向“谁污染、谁买单”转变,以政策保障产业的市场价值。积极推广PPP模式、BOT模式、BOO模式及其融合,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建设。

四是强化监管,推动产业发展。将建筑垃圾资源化水平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加强地方政府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动力。其次要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工作。确保建筑垃圾的拆解、运输、回收再利用产业链封闭运行。对建筑垃圾实施备案管理,确保拆解、运输、回收利用过程中建筑垃圾不发生“跑、冒、滴、漏”现象。在已经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城市,统一关闭建筑垃圾填埋场,暂时不能关闭的,应交由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统一管理,减少建筑垃圾的填埋和露天堆放,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五要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科研工作。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基础,没有合适的技术方案,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就无从谈起。国外建筑垃圾的再生技术被认为是成熟的,但这恰恰是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所以,在国内尚没有大力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的时候,应首先花大力气进行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科研工作,以符合我国实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战略和技术需求。科研工作主要应集中于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方法、建筑垃圾收集和利用的方法,再生建筑材料的市场化措施,开发简单的分析方法用于鉴别再生材料与环境的相容性等方面。

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今,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已成为各国共同的话题,很多国家越来越重视建筑废弃物的再利用,他们在资源化道路上使出的办法也是各有千秋。

相对我国来说国外建筑垃圾产生量更少、产生时间更为分散,而且建筑以多层、砖木、板式结构居多,拆除时从源头就有严格的分类和流程管理,因此,资源化利用率较高。一些先进发达国家,已把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作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建筑垃圾是可循环再利用的资源,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造就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如荷兰、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美国等国家。

荷兰建筑业每年产生的废物大多数是拆毁和改造旧建筑物的产物(石块、金属、塑料和木材的杂乱物)。目前,荷兰已有70%的建筑垃圾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为将比例提升至90%,荷兰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建立限制建筑垃圾的倾倒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并采用砂再循环网络,由拣分公司负责有效筛砂,提高分类再利用水平。

德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1972年制定了《废物处理法》,1986年《废物处理法》修改为《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理法》。1994年制定《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1998年被修订)。德国将建筑垃圾分成三类:碎旧建筑材料,道路开挖和建筑施工工地垃圾,如德国环境基金会总部的建筑就是采用了旧混凝土集料。根据德国法律,建筑垃圾产生链条中的每一个责任者,都需要为减少垃圾和回收再利用出力,形成了一整套垃圾管理的原则。按照此原则,垃圾管理可分为不同的等级:较好的等级是避免产生垃圾,其次是回收再利用垃圾,最后才是单纯处理垃圾。只有在回收再利用垃圾过于昂贵的情况下,才能对垃圾实施单纯处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面临大规模建设,建筑材料需求量很大。同时,很多建筑垃圾要从被战争摧毁的城市中运走,城镇废砖总量达到400万—600万立方米。一边是巨大的建材缺口,一边是大量亟待清运的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建筑垃圾无疑是最好的对策。同时,德国对未处理利用的建筑垃圾按每吨500欧元的标准征收处理费。再生建材的价格相对低廉,而单纯处理建筑垃圾的费用却非常昂贵。所以,开发商很乐意使用再生建材,而拆除承包商在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上积极性也很高,以免支付高昂的垃圾处理费用。

1955年至今,德国的建筑垃圾再生工厂已加工约1150万立方米再生骨料,并用这些再生骨料建造了17.5万套住房。据悉,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建筑垃圾处理厂就在德国,该厂每小时可生产1200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德国约有200家建筑垃圾消纳企业,年营业额达20亿欧元。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发的干馏燃烧垃圾处理工艺,可将垃圾中的各种可再生材料十分干净地分离出来再回收利用,对于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燃气则用于发电,垃圾经干馏燃烧处理后有害重金属物质仅剩下2—3k,有效地解决了垃圾占用大片耕地的问题。碎旧建筑材料主要用作道路路基、造垃圾填埋场、人造风景和种植等。

法国CSTB公司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废物及建筑业”集团,专门统筹欧洲的“废物及建筑业”业务。该公司提出的废物管理整体方案有两大目标:一是通过对新设计建筑产品的环保特性进行研究,从源头控制工地废物的产量;二是在施工及清拆工程中,通过对工地废物的生产及收集作出预测评估,以确定有关的回收应用程序,从而提升废物管理的层次。

CSTB公司以强大的数据库为基础,使用软件工具对建筑垃圾进行从生产到处理的全过程分析控制,以便在建筑物使用寿命期内的不同阶段做出决策。例如可评估建筑产品的整体环保性能;可依据有关执行过程、维修类别,以及不同的建筑物清拆类型,对减少某种产品所产生的废物量进行评估;可以对废物管理所需的程序及物料作出预测;可根据废物的最终用途或质量制订运输方案;就“再造”原料的新工艺,在技术、经济及环境方面的可行性作出评价,而且估计产品的性能。

日本对建筑垃圾的生产、分类、处理非常严格,拥有严谨的流程管理。过去几十年,日本先后出台了多部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早在1988年,东京的建筑垃圾再利用率就达到了56%。在日本很多地区,建筑垃圾再利用率已达到100%。

日本将建筑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可再生资源而重新开发利用,其再生材料被用于建材的原材料、道路路基、扩展陆地围海造田的填料等等。  日本在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再生加工厂,生产再生水泥和再生骨料,生产规模最大的工厂生产量达到100吨/小时。“建设副产品”划分非常详细,且各有不同的法律。早在1977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而后在1991年,又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日本对于建筑垃圾的主导方针是:尽可能不从施工现场外运建筑垃圾、尽可能重新利用。

日本政府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土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垃圾,必须送往“再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施工队要向建筑公司总部提交对工程可能产生的垃圾估算、分类再利用和最终处理的详细计划,并将结果报告保存5年。如果一家企业上一年产生的产业垃圾超过1000吨,则必须在当年6月30日前向当地都道府县知事提交垃圾减量的计划。日本对于建筑垃圾的主导方针是:尽可能不从施工现场排出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要尽可能的重新利用;对于重新利用有困难的则作适当处理。

新加坡注重制定绿色建筑的标准,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当地使用混凝土再生材料很普及,建筑垃圾再循环率已经达到98%。新加坡于2002年8月开始推行“绿色宏图2012废物减量行动计划”,将垃圾减量作为重要发展目标。从2011年起,新加坡政府开始允许建筑开发商使用再生混凝土骨料来建造不超过20%的建筑物结构。

在建筑领域,建筑工程广泛采用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理念,优化建筑流程,大量采用预制构件,减少现场施工量,延长建筑设计使用寿命并预留改造空间和接口,以减少建筑垃圾产生。同时,对建筑垃圾收取每吨77新元的堆填处置费,增加建筑垃圾排放成本,以减少建筑垃圾排放。为减少建筑垃圾处理费用,承包商一般在工地内就将可利用的废金属、废砖石分离,自行出售或用于回填和平整地面,其余则付费委托给建筑垃圾处理公司。

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场所内,对建筑垃圾实施“二次分类”:已拆卸的建筑施工防护网、废纸等将被回收打包,用于再生利用;木材用于制作简易家具或肥料;混凝土块被粉碎后加工用于制作沟渠构件;粉碎的砂石出售用于工程施工。未进入综合利用厂的其他建筑垃圾被用于铺设道路或运送至实马高岛堆填区填埋。新加坡对建筑垃圾处理实行特许经营制度。

新加坡有5家政府发放牌照的建筑垃圾处理公司,专责承担全国建筑垃圾的收集、清运、处理及综合利用工作。建筑垃圾处置公司须遵守有关环境法规。未达到服务标准的,国家环境局可处以罚金,严重的吊销牌照。如非法丢弃建筑垃圾的,最高将被罚款50000新元或监禁不超过12个月或两者兼施,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也将没收。

在综合利用与处理过程中,新加坡建设局等部门也介入管理。如建设管理部门在工程竣工验收时,将建筑垃圾处置情况纳入验收指标体系范围,建筑垃圾处理未达标的,则不予发放建筑使用许可证;在绿色建筑标志认证中,也将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纳入考核范围。

韩国立法要求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韩国政府2003年制定了《建设废弃物再生促进法》,2005年、2006年又先后对其进行了两次修订。《建设废弃物再生促进法》明确了政府、排放者和建筑垃圾处理商的义务,明确了对建筑垃圾处理企业资本、规模、设施、设备、技术能力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建设废弃物再生促进法》规定了建设工程义务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范围和数量,明确了未按规定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将受到哪些处罚。

美国早在1982年就颁布了《混凝土骨料标准》,将破碎后的废旧混凝土纳入粗骨料范围,也颁布了《固体废弃物处理法》,骨料生产企业生产的再生骨料占50%。美国每年有1亿吨废弃混凝土被加工成骨料用于工程建设,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再利用。据悉,再生骨料占美国建筑骨料使用总量的5%,68%的再生骨料被用于道路基础建设,6%被用于搅拌混凝土,9%被用于搅拌沥青混凝土,3%被用于边坡防护,7%被用于回填基坑,7%被用在其他地方。

有数据显示,美国每年产生建筑垃圾约3.25亿吨,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美国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大致可以分为3个级别:“低级利用”,即现场分拣利用,一般性回填等,占建筑垃圾总量的50%~60%;“中级利用”,即用作建筑物或道路的基础材料,经处理厂加工成骨料,再制成各种建筑用砖等,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40%。美国的大中城市均有建筑垃圾处理厂,负责本市区建筑垃圾的处理;“高级利用”,如将建筑垃圾加工成水泥、沥青等再利用(这部分利用的比例不高)。 

美国对建筑垃圾实施“四化”,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综合利用“产业化”。美国对减量化特别重视,从标准、规范政策、法规,从政府的控制措施到企业的行业自律,从建筑设计到现场施工,从优胜劣汰建材到现场使用规程,无一不是限制建筑垃圾的产生,鼓励建筑垃圾“零”排放。这种源头控制方式可减少资源开采,减少制造和运输成本,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比各种末端治理更为有效。美国还把处理建筑垃圾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培育,深人探讨如何使建筑垃圾处理形成新的产业。

综上所述,将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循环利用为再生资源不仅必要而且紧迫,这既能解决垃圾堆放占地大、污染环境的问题,也能解决天然建筑材料匮乏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建筑垃圾资源化推进需要行业人士积极探索,找到新的发展道路,更需要相关部门给予政策扶持与帮助。唯有通过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对建筑垃圾采取资源化的管理,使其得到循环利用,推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达到和谐人居环境的最终目标。总之,我们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道路曲折但前景广阔。


来源: 郭艳 固废观察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