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高能环境:将垃圾 “包了饺子”点亮城市之“绿”

分类:环联生态 > 会员动态    发布时间:2018年4月16日 18:47    作者:来源:高能环境    文章来源:中国固废网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是世界最大城市生活垃圾产生国。治理好如此规模的城市垃圾,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将是中国城市垃圾处理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课题。

垃圾围城,谁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城市垃圾,既是困扰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环境的世界性难题,同时也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和财富。

从原始的垃圾自然填埋,到现代发展起来的卫生填埋;从无序的简易覆盖,到填埋场的生态封场和绿色修复,中国垃圾处理行业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逐渐摸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

1523412970259549.jpg

珠海沥溪垃圾填埋场封场二期工程

珠海沥溪:穹顶下的“城市绿肺”

广东珠海,珠江口西岸的核心,是人们向往的“幸福之城”、“浪漫之都”,也是中国的经济特区,是一个以光速向前发展的城市。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伴随经济发展的社会大潮,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多的城市遭受“垃圾围城”之痛,广东珠海也不可避免,其南部香洲区的沥溪就出现了恶气扰民事件。

“每天早晨和傍晚,都能闻到恶臭的气味。早晨基本都是被臭味熏醒,门窗都不敢开。”

其源头是沥溪垃圾填埋场。因为污泥坑的存在导致无法封场,恶臭四溢。

该场区三面环山、植被茂盛。早在1986年就已建成使用,2006年在扩容区垃圾堆体上先后挖开两个简易坑,用于倒填污泥和粪便,加上4万立方米的调节池,三个坑堆放的污泥、粪便接近11.5万立方米。

不独臭气污染,令当地村民头疼的问题还有“一遇到大雨,就有重大安全隐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尽管几次扩容,沥溪垃圾填埋场已经几近饱和,超过填埋寿命。场内三个污泥坑的液面、泥面已经直逼垃圾坝顶,而坝体下游一公里外即为沥溪上万村民及工厂工人,若不立即封场,雨水进入垃圾堆体,可能导致堆体坍塌,坝体垮坝,后果不堪设想……

为确保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预防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高能环境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多次论证应急方案,将整个生态封场工程分为完善截洪沟、加固坝体、原位固化污泥、生态封场等在内的多道工序,核心是防止二次污染发生,妥善治理三个污泥坑。

污泥坑不仅体量庞大,体积和深度超标(普通设备只能处理6-8米的深度,而沥溪垃圾填埋场污泥坑最深可达15米左右),而且珠海炎热多雨的气候特性加大了雨污分流的施工难度,堪称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复杂的原位固化封场工程之一。高能环境的原位固化技术与解决方案让这一切迎刃而解。他们自主研发了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的污泥固化专用设备,建立了由原位固化快速搅拌器、材料供料器并集成自动化控制系统的SSO污泥固化设备系统,把原本像一片沼泽的污泥坑固化后,实现生态封场。

经过治理和改造,曾经的“城市伤疤”,如今焕然一新,成为四季有绿、鸟语花香的“城市绿肺”,也成为一处能“诗意的栖居”之所。

1523413033590323.jpg

长春市三道垃圾填埋场环保生态公园集气井

长春三道:重返万顷如画江山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曾有伟人雄诗传遍天下。然而,当“围城”垃圾的恶臭袭来,当我们连呼吸都变得不安心的时候,还有谁,记得起曾经的江山如画。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春,就曾遭受“垃圾围城”的困扰。

长春,这座“老工业基地”见证了新中国工业的成长:第一辆汽车、第一列地铁、第一台激光器、第一支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新中国的工业成果不断从长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时过境迁,新常态下的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生态挑战,改革、创新、城市进步、百姓获得感提高,成为新一轮振兴热潮中长春打响再生之战的关键词。长春市三道垃圾卫生填埋场环保生态公园工程,就是其中重要一役。

长春市三道垃圾卫生填埋场,始建于1992年。二十几年来,一直“消纳着”长春市数百万市民产生的生活垃圾。

然而,三道垃圾填埋场填埋作业已达到设计终场标高,不能再受纳任何垃圾。填埋场的恶臭给附近居民造成很大困扰,渗沥液还曾流到居民家中。更为重要的是,三道垃圾填埋场地处政务商贸、文化娱乐、科教集聚、休闲居住等集中发展的规划区域,其污染状况很大程度地限制与阻碍了城市向东发展。

市政府对此也颇为头疼。不搬,居民不堪其扰;搬走,资金投入巨大,且这么大体量的垃圾去处存疑,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这座曾为长春奉献了毕生精力的老场,究竟何去何从?

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而言,在场区上建立生态公园或成最佳方案。如此,不仅解决了垃圾填埋场污染问题,而且能有效拉动土地的开发利用,对周边地区改造也具有积极推动意义。

然而,生态修复如此大规模和复杂的垃圾堆体,并建立生态公园,国内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经与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等专家研究确定,高能环境创造性地采用世界先进的“生物反应器技术”及“生态封场治理技术”等的集成体系迎接这次挑战。时任技术总监的甄胜利形象地把集成体系比喻为“排气”与“包饺子”。

生物反应器技术是通过固、液、气三相主动调控以及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保证,有效加快垃圾生物降解与稳定化程度的同时,使垃圾快速产生大量沼气,以用于发电;生态封场治理技术,就是对降解较为稳定的垃圾区域,利用垃圾场底部的防渗粘土层,以及在垃圾山表面覆盖的防渗等,像“包饺子”一样,把垃圾层层包裹起来。

这个生态封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技术特点,就是所有设施(气体收集与导排、渗沥液收集与导排设施等)都做成地埋式,不影响地上公园环境,与周边环境融为了一体。

山坡上鲜花绽放,喷泉边儿童嬉戏。但谁能想到,这如画的风景下面,竟“沉睡”着一座庞大的“垃圾山”。长春三道生态回归的故事,让我们对重返梦里“山中若有眠,枕的是月”那样的如画江山多了些许希冀。

1523413089977510.jpg

晋城市苇匠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环境整治工程

晋城苇匠:垃圾山蜕变“都市翡翠”

曾经,这里臭气熏天,现在是魅力后花园;

曾经,居民怨声载道,现在他们主动回迁;

曾经,民众多次上访,现在赢回真心称赞。

晋城苇匠,一个仅凭文字就能给你许多想象的城市。这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著名的冶炼之都。然而,就在这个国家园林城市,其“围城”的垃圾,曾给当地民众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晋城苇匠生活垃圾填埋场,总占地230亩,199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2011年停运。在14年的“服役”期内,填埋场累积填埋垃圾量约200余万立方米,给当时“无处安放”的垃圾一个合适的“居所”。然而,日复一日的堆积后,垃圾堆体填埋高度达60余米,早已达到了填埋场的库容极限,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垃圾溃坝、空气污染、堆体爆炸等安全威胁。

做出这样的假设并非空穴来风。部分垃圾堆体一直处于燃烧状态,多次发生自燃和小规模爆炸,产生的大量有毒害气体,严重影响了晋城市区的空气质量。

“以前每天早晨起来,呼吸的空气中都是绿野的清香。”如今,“家里难闻的气味让人无法忍受,一直想要搬家!”

居民不堪其扰,城市的“绿色”发展也因此受限,晋城市苇匠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环境整治工程日益成为建设优美、整洁、文明晋城市亟需解决的瓶颈。鉴于此,晋城市政府将此项目确定为2013年城建重点项目,并掀起了山西省大面积垃圾综合治理的一轮新高潮。

经过现场勘探,高能环境技术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生态封场“五步曲”:一是将裸露垃圾完全与外界隔绝,减少垃圾堆体内臭味扩散;二是集中收集无序排放填埋气体并集中利用;三是构筑人工屏障,对渗沥液进行处理后回用;四是加固垃圾坝,防止溃坝事故发生;五是填埋场封场及植被绿化。

这是一个详实、周全的封场工程实施体系,以期对填埋场实施生态修复环境再造。在规范封场的基础上,高能环境采用了独有的“封场层稳定解决方案”,加设一层加筋抗沉降层,确保封场各层稳定,减少降水、垃圾堆体沉降、填埋气体等对封场的影响;高能环境基于城市固体废物填埋处理的先进“封场屏障系统”,阻隔雨水及外力对垃圾堆体的影响,减少渗滤液的产生,节约运行成本,并集中利用收集填埋气体至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高能环境在填埋场区布满集气管道收集易燃易爆的危险气体,再采用“火炬设备”将其燃尽后达标排放,有效消除了填埋气体的爆炸隐患。

如今,一座生机盎然的生态公园已然落成,未来还将规划成旅游观光和环保科普教育的示范基地,向人们普及环保知识,讲述垃圾山“旧貌换新颜”的往事。

毋庸置疑,不够“绿色”,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一道“紧箍”,也是全社会共同的痛点。“绿色”不只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理念,是中国发展的终极追求之一,亦是一条历史选择的正确发展道路。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走过漫漫长路,今日的“生态封场”理念才得以生机勃勃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伴随外部环境的变化,一场更加深刻的“绿色”变革或许正向我们走来,新阶段的固废处理市场亟待新的产业中坚力量继续推动产业发展。

未来已来。在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在绿色发展的弯道中,未来的固废乃至环保产业,必将迎来最好的时代。变者强,守者弱;强者生,懦者退。未来呼唤着敢于直面改革,勇于肩负使命的伟大企业。高能环境将继续践行“绿色”理念,潜心,笃行,为饱受荼毒的地球平添一抹新绿。


来源:中国环联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