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曲久辉: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建立产业和企业融通快车道

分类:环联生态 > 技术创新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5日 10:29    作者:过国忠 姜树明 闵德强    文章来源:中国固废网

在10月24日上午举行的“2018(第六届)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上,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领导,以及中外专家就当前环保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尤其是针对环保产业面临的发展瓶颈,更是提出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建议与解决方案。

无锡市副市长高亚光介绍,近年来,无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去年,全市经济的总量过了万亿,在全国14个经济总量过万亿城市中,无锡是地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房价最便宜的城市,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由于独特的地域位置,决定了无锡必须选择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无锡下定决心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级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现已培育了1800多家环保企业和3000多家相关配套企业,产品涉及土、气等七大类200多个系列,国家水处理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11个国字号平台,也相继落户在这个园区。尤其是水处理设备自我配套率高达98%,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成为产品最齐全、技术最密集、创新资源最丰富的环保产业集聚区,为全省乃至全国环保产业转型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高亚光说,“本次大会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主题,旨在从科技、人才、信息等多个方面为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提供了一个碰撞思维,分享智慧的高端平台,共同探讨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技术创新,共同促进我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也真诚希望通过此次大会,能够吸引更多专业人士,研发团队和高科技企业,来无锡创新创业,我们各级政府将尽心尽力为大家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服务,共同携手把宜兴环科园打造成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环保第一园’。“

科技部社发司副司长邓小明介绍,近年来,科技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意见,统筹推进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和带动产业发展,探索环境科技创新与环境政策管理创新协同联动,支持引领生态环境保护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培育和壮大环保科技产业。

邓小明说,“中国环保技术与创业发展推进会至今已经举办了6届,希望宜兴环科园认真总结经验,聚焦生态环境的新问题,特别是这几年环境督察工作中发现的大量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我们搞环保,我们搞科研,我们搞推广,我们搞转化,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推广的技术,如果仅仅为了面子工程,为了满足一时督察需要,为了解决一部分人的利益驱动,我觉得我们的环保事业是做不强的,也做不大的,也不可持续。所以希望宜兴环科园利用自身优势,能够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更多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特聘教授曲久辉提出,在政府、学界和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毫无疑问,我们最期待的是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因为中国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如果说瓶颈的话,我们现在遇到的瓶颈是明显的,比如治理流域性重大环境污染,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一些重大的基本认识,比如长江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到底是多少,这个过程中生态系统到底发生了什么演变,这些演变又因为什么因素而导致的。在环境治理技术当中,我认为第一技术就是高技术。中国水污染治理产业发展到一个关键时期,面临四个导向: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的需求,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技术革命的创新导向,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的内在导向,市场完善和实力比拼的竞争导向。现在企业直接参与的科技创新还不够,必须也一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要主导创新,引领科技产业发展,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产业主体。”

曲久辉说,“如果要实现技术的快速进步,推动产业的发展,我认为技术和产业融通是十分的重要。所以,我们最希望的是产业和技术进行融合,既能够开花也能够结果,企业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是我们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实现技术和产业之间的融通,有很多需要理解的东西,要知道水技术和产业的未来在哪?要有追求和挑战未来的科技情怀,要有颠覆现有创新模式的思维和勇气,要有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创新与产业化机制,要有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社会与资源保障,要打破融通的壁垒,我们要建立产业和企业融通的快车道,有助于把已有的技术正在开发的技术迅速转化成生产力,使我们的环保产业真正能够做大做强。”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