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1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水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任务更加迫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
汉江流域经济发展整体上尚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传统农业比重偏大,工业技术含量偏低,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压力大,经济外向度低,开放合作平台缺乏。
除经济转型任重道远外,《规划》还显示,该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发展较快,上游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上下游间没有形成协同发展格局,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中下游地区的55%左右。截至2017年底,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还有160多万贫困人口。
《规划》提出,到2020年,该区域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打赢蓝天保卫战。
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更加优化,经济转型成效显著,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
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宜居宜业的生态经济带全面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提出了多项举措。在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方面,《规划》提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武汉、襄阳、十堰、荆门、南阳、汉中等地创新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打造一批新兴产业基地。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