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治理小江就是保护长江 昆明东川区坚持“生态立区”念好山水经

分类:行业热点 > 污水处理    发布时间:2017年5月10日 9:36    作者:张辉 王琳琳 蒋朝晖    文章来源:

来源:中国环境报

站在小江与金沙江交汇处,手指着前方奔涌流入金沙江的滔滔河水,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环保局局长张劲毅告诉记者:“为确保一江清水入金沙江,东川区提出不让一滴污水入小江。虽然艰难,但这些年我们做到了小江出入境断面水质均达Ⅲ类水的目标。”

“长江生态行”第三站就在这里展开采访。

小江是东川人的母亲河,金沙江下游的一级支流,处在云南乌蒙山和拱王山脉之间。虽然只有短短的138公里,但却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流域之一,潜在环境风险大,对长江泥沙贡献率高。

小江流经采矿历史悠久的“铜都”东川,沿岸有大大小小数十家矿企,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欠账多。再加上当地特殊的地形地貌,流域内植被稀少、荒漠化严重,泥石流频繁。据调查,这里发育有一定规模的泥石流沟就有107条,严重威胁着区域和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小江能有如此水质,来之不易。”东川区常务副区长朱绍彬感慨地说。近年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的压力,加上2013年因铜矿企业无序开发将尾矿水直排入江,爆发了震惊国人的“牛奶河”事件,让东川区委区政府痛定思痛,牢固树立起“治理小江就是保护长江”的全局理念,坚持“生态立区”战略,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了压倒性位置,扎实开展生态修复和矿区复垦等工程建设。

在中国金沙股份有限公司汤丹分公司尾矿库,记者看到,库区犹如数十个篮球场大小,一层层整齐地码放着浇筑成扁圆柱形的尾矿固体,每袋高三四十公分、宽一米多,外面覆盖着黑色模袋,防止矿渣流失。东川区安监局副局长彭云高介绍说,等到尾矿渣脱水固结后,就可在上面撒土种草种树,进入复垦阶段。

从2014年起,东川区连续3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推进尾矿库项目建设,目前已建成几十座。同时,政府加强监管,要求企业没有尾矿库不能生产,“再也不能发生‘牛奶河’那样的事件了。”彭云高语气坚定地说。

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东川区在生态修复上更是付出了巨大努力。采访组沿着小江河谷行进,只见两岸山坡上稀稀疏疏地覆盖着一层绿意,与山体的红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泥石流冲刷侵蚀而成的沟壑,依然清晰。

据介绍,东川属干热河谷地区,同时河谷多为泥石滩,土壤坚硬,树苗无异于在水泥地上扎根,存活难度可想而知。采访当天,这里已达33度高温,头上骄阳毫无遮挡的直晒,让人有些眩晕。一路上,记者真切体验到干热河谷气候的威力,也理解了绿化复垦的不易。

在大白泥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示范点,记者看见,坚硬的沙石地块上,耐旱的剑麻和银合欢树连成了片,大量野草夹杂其间,已超过人高。

东川区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贺永介绍说,这片面积为1500亩左右的示范点,是全区各职能部门花了4年多时间才种起来的。泥石流冲击后,河岸变了,种树人也跟着变;种下的树苗死了,第二年再接着种。在东川人不懈努力下,当地森林覆盖率发生了倍数级的增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仅为8.8%,如今已达到31%。到2020年,将力争达到36%。

“现在,东川的泥石流虽然还有,但再也不会出现以前那种规模了。小江也开始变得清澈,带入金沙江的泥沙也越来越少了。”东川区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郑兴霖说。

东川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读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走好环保路。虽然仍困难重重,但对于“铜都”而言,绿色转型发展之路正在徐徐展开。

长江生态行采访组 本报记者张辉 王琳琳 蒋朝晖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